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省農業廳
金秋十月,在舉國歡慶新中國60華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之際,中州大地傳來喜訊:在夏糧產量達到613億斤的基礎上,我省秋糧生產克服多種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再奪豐收,產量達到465億斤,比上年增產4億斤;全年糧食總產達到1078億斤,連續4年超千億斤,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貢獻。
壓力變動力:源泉何來?
2004年以來,我省糧食生產連獲豐收,不僅打破了過去糧食生產總是在連續兩三年增產后就要減產這一歷史怪圈,也標志著我省糧食生產水平達到了一個穩定增產的新階段。對于2009年的糧食生產來說,一方面要在高產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糧食穩定增產的好勢頭,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又要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加大投入,為增加農民收入奠定基礎。難度之大、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省委省政府變壓力為動力,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毫不動搖地抓緊抓好糧食生產,毫不動搖地鞏固、完善和加強支農惠農政策,重視程度之高,投入精力之多,工作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從而創造了在大災之年奪取糧食豐收的一個光輝范例。那么,動力的源泉來自哪里?
源泉之一:三農的根本。從古至今,糧食一直是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頭等大事。古語曰:“倉廩實,天下安;稻谷欠,天下亂”、“為政之首,首在足食”。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曾提出過一個問題:世界上什么問題最大?他的回答是:吃飯問題最大!鄧小平同志談及這個問題時也說過,經驗告訴我們,誰有了糧食,誰就有了一切。不管天下發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
源泉之二:中央的囑托。胡錦濤總書記在河南視察工作時囑托我們:“能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責任的。”溫家寶總理今年2月7日在我省檢查指導抗旱工作時指出,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事關經濟全局,意義重大。中央領導同志的諄諄教誨,使全省上下在備受鼓舞的同時,更深感責任重大,決心以此為動力、乘勢而上,把糧食生產這篇文章做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源泉之三:發展的需要。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近1億人的吃飯問題,不能指望別的省份幫忙解決;河南又是全國第一糧食加工轉化大省,需要通過糧食的穩產增產,為食品工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來源。如果糧食問題搞不好,糧食不能豐收,近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會受影響,作為我省最大的支柱性產業的食品工業的發展也會受到制約。
基于此,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毫不動搖地抓緊抓好糧食生產。
計劃變行動:實招何出?
今年糧食生產中,我省為確保全年千億斤目標的實現,先后制訂了夏糧生產“600行動計劃”和秋糧生產“450行動計劃”,并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圓滿實現了預定的目標。
精心安排部署,狠抓工作落實。各級各部門對糧食生產自覺做到早研究、早謀劃,早動手、早安排,從而爭取了工作的主動權。去冬今春我省出現歷史罕見的特大旱情后,省委、省政府及時提出一手抓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手抓抗旱澆麥、確保夏糧豐收的“兩手抓”工作方針,把抗旱澆麥保豐收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召開20多次專題會議,下發了十多個專門文件,制訂夏糧生產“600行動計劃”,對抗旱澆麥保豐收工作進行了精心組織和廣泛動員。
堅持夏秋并重、實現均衡發展。省委、省政府對秋糧生產高度重視,在省委八屆十次全會上,把奪取秋糧豐收作為打好“六大攻堅戰”、實施“七大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要求各級各部門切實增強抓好秋田管理再奪秋糧豐收的責任感、緊迫感,切實提高認識,落實關鍵措施,確保豐產豐收。
切實加大投入,改善生產條件。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農業投入,今年還啟動實施了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大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全面推進,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今年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建設一批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的抗旱奪豐收應急灌溉工程,共完成投資13.38億元,新增灌溉面積1239萬畝。
實施科技興糧,搞好技術服務。整合農業科技資源,不斷推進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一體化進程,實施了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科技入戶工程、新品種選育和推廣等一大批農業科研與推廣項目,全省小麥、玉米等優勢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種子包衣、精量播種、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推廣進一步擴大,實現了良種良法相配套。開展了“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把糧食增產技術和措施送到了千家萬戶。
災年變豐年:成因何在?
今年我省糧食生產過程中,自然災害頻發。去冬今春遭遇了特大連旱,自去年10月下旬到今年1月下旬的110多天里,沒有有效降雨,受旱面積最高達5500萬畝,全省共2376萬畝小麥受災。8月底,我省部分市縣遭受大雨大風襲擊,倒伏玉米960多萬畝。面對自然災害,省委、省政府動員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全力以赴開展抗災減災斗爭,打了一場抗災奪豐收的漂亮仗,實現了災年變豐年的重大勝利。
種植面積增加多。通過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之糧食價格上漲,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有所擴大。據統計,全省今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達到1.46億畝,較上年增加240萬畝。全省夏糧種植面積達到7935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達到7890萬畝,比上年增加70萬畝,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多的一年;秋糧種植面積達到6640萬畝,比上年增加170萬畝,其中高產作物玉米、水稻面積分別為4373萬畝、917萬畝左右,分別比上年增加143萬畝和10萬畝。
播種基礎打得好。機械深耕、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面積擴大,種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種等關鍵技術措施得到普及應用。同時,機播面積不斷擴大,去年小麥機播面積達到7553萬畝,占麥播總面積的95.7%;今年全省玉米機播面積3100多萬畝,比上年擴大600多萬畝;小麥秸稈還田面積達3300多萬畝,比上年擴大500多萬畝。
品種品質結構優。全省優質糧食面積發展到1.07億畝,較上年增加393萬畝。百農矮抗58、鄭麥9023、鄭麥366等16個優質高產品種占到了麥播面積的8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9%。今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占麥播總面積的69.8%,比上年增加298萬畝。全省優質專用秋糧播種面積達513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20多萬畝。其中,優質專用玉米面積3560萬畝左右,比上年增加150多萬畝;優質水稻面積86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0萬畝。
抗災減災措施實。今年2月,針對干旱嚴重的嚴峻形勢,扎實開展以科學澆麥為主要內容的“麥田管理月”活動,抓住小麥苗情轉化升級的關鍵時期,大干一個月,以澆水和科學管理為重點,落實各項增產措施,促小麥苗情轉化,促小麥正常發育,促小麥高產群體的形成,全省累計澆麥9514萬畝次,基本實現了應澆盡澆、應管盡管。秋季組織開展了玉米葉斑病、紋枯病、玉米螟和水稻“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累計防治各種秋作物病蟲害6517萬畝次,病蟲危害得到基本控制。針對8月底部分地方遭受大雨大風襲擊、玉米大面積倒伏的情況,省政府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提出了“重災少減產、輕災保平產、無災促增產”的目標,緊急派出5個督導組,組織省、市、縣農業專家、技術人員深入田間,科學指導生產救災,對倒伏的玉米、水稻采取了扶直、施肥等關鍵技術措施,同時抓好防洪排澇,及時清除田間積水,大力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著力提高單產水平,爭取以豐補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相信,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不斷強化,有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有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糧食生產必將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必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譜寫中原崛起新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必將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大河網-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