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農業賴科技,碩果滿目寫新篇”。10月19日至20日,參加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會議的一位代表,在江蘇觀摩現場情不自禁賦詩詠嘆農業科技進步的神奇。現場觀摩和會議研討,讓代表們對回良玉副總理“把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作為第一武器”的要求,和孫政才部長提出的“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必須堅持提高‘三項能力’”的目標任務,有了更深切的認識和理解。
打開糧食高產穩產大門的“金鑰匙”
10月19日下午,蘇中江都市小紀鎮水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沉甸甸金黃一片的稻谷,引起與會代表一陣陣的驚嘆:“瞧這穗頭,這長勢!”
當地農業人員介紹,10月13日,省高產創建專家指導組現場測產,萬畝示范片穗數21.2萬,每穗總粒數134粒,結實率92%,按千粒重27克計算,理論畝產705.7公斤,預計實收產量663.3公斤左右。而今年夏糧江都市平均畝產達390公斤,這萬畝片畝均年產糧食早已超千斤。
“依靠科技進步,是打開糧食高產穩產大門的‘金鑰匙’,而專業合作社則是更好地掌握和應用這把‘金鑰匙’的‘守門人’!”揚州市副市長紀春明很有感觸地說。當地干部介紹,小紀鎮萬畝高產水稻創建示范片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的高產,主要是堅持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普及全程機械作業、精確定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推進水稻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而這一切,主要依靠該鎮水稻生產服務專業合作社統一服務。
據記者了解,目前該鎮7萬多畝農田都由合作社提供專業化種田服務。合作社自身建有1000畝繁種基地、800畝育秧基地、1000平方米工廠化育秧大棚和種子精選、自動育秧流水線,擁有各種農機具3800臺套、總資產500多萬元,全鎮1.5萬多戶農戶接受社會化的科技服務,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據測算,農田由合作社代種,每畝可以節約成本135元,僅此一項,全鎮農民可直接增加收入30多萬元。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對此深表贊許,稱這種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很好。他說,江都把農業技術研發擺到了突出位置,構建科技研發平臺,創新科技研發機制,實現了農業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向科技驅動型轉變。
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黃莉新稱贊說,小紀水稻生產服務合作社這種模式非常好,要大力推廣。據悉,今年江蘇省財政安排4000萬元實施糧食高產增效創建活動。小麥搞了53個萬畝示范方,一畝增產200多斤,一共增產1.17億,夏糧增產的1.7億斤中1.17億斤來自萬畝示范方。水稻搞了134個萬畝示范方。1245名科技人員投入水稻高效種植技術推廣,實施面積1164萬畝,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強,平均畝產達621.6公斤,為農民增收13.3億元。
人口密度最大的江蘇省,為什么能夠實現連續六年糧食增產,總量自給?孫政才部長在會議報告中提出的“提高科技對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保障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解答和闡釋。
撐滿農民持續增收腰包的“搖錢樹”
孫政才部長在會議報告中提出要“提高科技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這在江蘇的現場觀摩中得到很好的印證。
10月19日上午,鎮江潤州嶂山現代農業示范園。3萬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溫室,1000平方米的組培實驗室,80臺超凈工作臺,100名高級農技人員組成的超群工作團隊和品種新異、艷麗奪目的花卉,深深地吸引了代表們的目光。工作人員介紹,各種先進的農業科技的應用,不僅使這個擁有700多種花卉品種的超群花卉基地年銷售額達4000多萬元,還為當地村民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可增加當地農民收入500萬元。
下午2時許,在江都市小紀鎮高效蔬菜產業化示范區,代表們饒有興趣地觀看了育苗中心園工們操作育苗機將種子、營養土均勻地撒進營養盤進行育苗的全過程。當聽說一次性育苗能力達到6000萬株,可為10萬畝大田常年供應種苗,農民在蔬菜園區的示范帶動下紛紛投身做“農業老板”時,張桃林副部長和黃莉新副省長都十分高興地笑了。張桃林說,育苗中心堅持高起點建設,進一步放大了特色產業優勢,讓更多農民通過科技進步和高效農業加快致富步伐。
位于市育苗中心附近的省蔬菜科技綜合展示基地,是江都市聯合全省多家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進行蔬菜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綜合展示基地。在代表們面前展示的8類40多個品種的蔬菜、15項蔬菜生產新技術,讓代表們真切地看到“提高科技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記者數了數路邊矗立的15個蔬菜大棚,每個大棚標牌紀錄表明,畝收入都在5000元至2萬元之間。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區,農業經營機制創新的實驗區,農民增收的創業區。”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說。據介紹,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全省畝純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已達2317.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0%以上,其中,設施農業面積444萬畝,僅花卉苗木一項產值83億元。
引領農業產業轉變和提升的“導航儀”
10月19日下午,在泰州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等園區觀摩,又讓代表們再次深刻認識和體驗到了孫政才部長在會議報告中所提出的“提高科技對提升農業產業水平、轉變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的重要意義。
“看,它在歡迎代表光臨哩!”在園區內的秋雪湖現代漁業示范園區混凝土道旁,擺放著一溜玻璃水箱,代表們可以看到各種高檔特種淡水魚在游弋。泰州市市長姚建華,從一方水箱里捉出一條河豚魚,憤怒了的河豚魚,一忽兒把個白肚子鼓成個圓球,被姚市長高高地舉在手上,拿大肚小嘴巴朝著代表,一張一鼓的,真像是在歡迎致辭呢。
“瞧,這兒有一千多元錢一斤的鰣魚!”代表們在觀摩中驚嘆道。據現場人員介紹,這個園區占地880畝,總投資2.3億元。這里引進、養殖的長江河豚、鰣魚、赤眼鱒等15個水產新品種,使用了池塘養殖零排放、納米管道微孔增氧的高新技術,年產長江特色水產種苗3000萬尾,四大家魚5億尾,帶動長江特色水產品養殖5萬畝、里下河四大家魚養殖20萬畝。
泰州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主任申泰州介紹,這個已開發面積達18平方公里的示范園區,先后吸引38家企業入區開發,投資4.6億元,形成稻麥良種、花卉苗木、淡水養殖、畜牧科技、生態旅游等五大產業,年吸納勞動力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14000元。園區內占地近千畝的泰州森禾花卉園藝有限公司,畝均效益達3萬元。
農業種質資源的保護、繁衍和應用,是農業科技進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園區內的江蘇現代畜牧科技示范園,代表們見識了多種“有毛無毛”的本土寶貴畜禽動物的種質狀況。示范園負責人介紹,該園總投資1.2億元。其中國家級水禽種質資源基因庫占地就達300畝,保存了我國地方水禽品種18個,現已成為國內收集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水禽種質資源基因庫……
觀摩中,代表們議論紛紛,認為這個園區是“提高科技對提升農業產業水平、轉變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的一個很好的示范和佐證。江蘇省農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由于科技因素在農業產業水平的提升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中發揮了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江蘇的畜牧業由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快速轉變,2008年,全省生豬、肉禽、蛋禽、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52%、76%、75%和81%。漁業總產值由全國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漁業增加值由全國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內陸漁業產值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位。 (農民日報 沈建華;曹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