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日,袁隆平在“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合作部長級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袁隆平有一個夢想廣為人知:“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祖籍江西德安。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先后獲“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國內大獎和聯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等國際大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美麗的“誤會”
袁隆平說,他之所以學農,乃是緣于一個美麗的“誤會”。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嚴母慈,家庭溫馨,接連的戰爭卻讓他的青少年時期都在遷徙流離中度過。
他常常這樣跟別人講述那個“誤會”:在武漢讀小學那會兒,有一次郊游,老師帶他們去參觀一個企業家辦的園藝場,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滿園的花花草草漂亮極了,紅紅的桃子,一串串的葡萄,“這要是學農就美了!”
那時候,卓別林的經典影片《摩登時代》正好上映,被機器折磨得發瘋的工人查理,只有在對田園風光的夢想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電影中的夢境和親眼所見的情景疊加,一個懵懂少年的心里,就此埋下一顆立志學農的種子。袁隆平說,“要是早知道農村又窮、又臟、又苦,我可能就不會學農了。”
笑談之間,其實并無悔意。高中畢業時,袁隆平不顧父親希望他“學而優則仕”的想法,報考了位于重慶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解放后,該校并入西南農學院。
1953年,袁隆平大學畢業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在這個僻處湘西的小地方,他開始了日后震驚世界的研究。
從夢想到現實
袁隆平有一個夢想廣為人知:“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和很多偉大的夢想一樣,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曾經映照一個苦難的現實。他常常想起1960年那場饑荒,他親眼看到5個餓殍,有的是活活餓死的,有的是吃了觀音土不消化撐死的,“那樣的場景,我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這也促使我不遺余力地研究雜交水稻。”
將夢想變成現實的歷程,注定艱苦漫長。
人民網-《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