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探討
玉米生產中的問題與對策
國際金融危機,資產和石油市場的跌風刮到了糧食市場。截止2009年3月底,國際基準米價已從去年的顛峰每噸1000美元腰折過半,小麥價格也同比下跌49%。為維護糧價,世界幾大糧倉紛紛減少種植面積。專家預計2009年-2010年全球谷物生產將至少縮減10%-20%。
美國四年來首次減少耕地面積,3月份美國農業部對8.6萬名農場主開展調查,結果顯示,除大豆外,幾乎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都會減少2%。美國玉米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一半,雖種植面積減少,但因2008年玉米豐收,2009年庫存量很大,金融危機,工業玉米加工量下降,價格會繼續下滑。
我國糧食價格目前大大低于國際市場價格,不會因國際糧食價格下滑造成我國糧價下跌。我國主要以穩定糧價為本,糧價揚幅過大,國家則用庫存充裕平仰,糧價揚幅過大,國家規定了最低收購價,以保護種糧的積極性。
我國的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都是維護農民糧食生產利益的實惠政策。我國拉動內需的投資金額,政策措施效果凸現,工業加工、飼料加工需求玉米量不會減少,現玉米價格遠低于國際玉米價格。種植玉米增產是增收利潤的唯一途徑。
家庭土地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基本國策流轉承包慢長。農村勞動力強的流向城市,弱者種植,因耕作粗放,優良品種的40%以上的增長潛力未發揮出來,特別是玉米生產良種的50%增長潛力尚未發揮。針對玉米生產中存在種種問題,提出分析和對策,在有限耕地條件下,科學管理、提高單產、增加生產利潤。
一、播種并整地質量差,缺苗斷壟嚴重
造成播種缺苗斷壟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秸桿還田的影響。土壤過虛、漏氣、距墑,澆水不及時,種子發芽易發回芽或回蘗死亡。
2、化肥肥害造成的燒苗現象;
3、播種時土壤墑情差澆水不及時造成的回芽現象;
4、地下害蟲危害造成的死苗現象;
5、苗期病害造成的死苗現象;
6、除苗藥劑殘留過重,造成除苗劑藥害的影響。
針對以上原因造成的缺苗斷壟現象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預防,第一、整好地,精耕細耙,土壤保墑性要好,選擇發芽率高,發芽勢強的包衣種子;第二、要種肥隔開,防止燒苗;第三、墑情差,播種后要及時澆水;第四、要選擇對玉米安全的除草劑。
二、密度不合理
大多數農民沒有密度概念,無論什么品種都是一個密度,往往是又想要大穗,又想要數多,有的甚至不去苗,針對以上情況應采取如下措施:
1、使用能定株、行距的播種機播種;
2、選擇密度彈性大的品種;
3、根據品種的不同特性確定合理的密度;
4、寬窄行種植,可以適當加大種植密度。
三、施肥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農民施肥技術落后,方法不當,突出表現在第一選用肥科不科學,第二用“一炮轟”的施肥方法。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能滿足玉米生產高產高效的要求,且造成生產成本提高,資源浪費,污染環境及水源,效益下降。
針對以上情況,科學的方法應是在肥料類別上應采用玉米專用肥,變“一炮轟”方式為“三改”方式施肥,即在玉米生長期內分三次分別施攻稈肥、攻穗肥、攻籽肥,具體方法是在玉米拔節期(7片葉,播后25天左右),畝施玉米專用配方肥20~30公斤,在大喇叭口期(12~13片葉,播后45天左右),畝施尿素20~30公斤;在抽雄期(18片葉,播后55天左右),畝施尿素10公斤,每次施肥后,要及時澆水,以促使肥料盡快發揮其最大功能。
四、土壤耕作層淺,抗災穩產性差
由于“大包產”以來,秋作物實行免耕,麥季多采用懸耕耙或小拖拉機淺犁,致使耕作層很淺,只有15厘米左右,犁底層十分堅硬,玉米根扎的很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遇后期風雨天氣玉米很容易發生根倒而造成減產,針對以上情況,種麥前要改懸耕(淺耕)為深耕,打破犁底層,并且增施有機肥,從而使耕作層變深,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小麥、玉米產量和抗災能力,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
五、玉米病蟲草害發生嚴重,預警防治技術滯后
目前玉米生產上除使用除草劑外,大部分農民基本上沒對土壤進行有防治過病蟲害的處理,且病蟲預報及病蟲防治技術嚴重滯后,致使玉米病害發生逐年加重,突出的有玉米苗期的地下蟲危害造成的缺苗斷壟;潛葉蠅、薊馬等蟲害危害造成的畸形;玉米粗縮病、瘤黑粉、葉斑病、青枯病等病害造成的減產或絕收,在玉米生產中病蟲害的防治要采取如下綜合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抗蟲品種;
2、選用包衣種子或播前用藥劑拌種;
3、播后苗前選用合適的除草劑;
4、心葉出來后及時防治薊馬、灰飛虱、潛葉蠅等蟲害;7天1次連噴2次,藥劑可用2.5%的豐菌脂30ml/畝,兌水噴霧,達到治蟲防病保苗的效果。
5、小喇叭口到大喇叭口期用藥菌土丟心防治鉆心蟲等中后期病蟲害,藥劑可畝用5%的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200克+1%呋喃丹顆粒劑1公斤+20斤細土拌勻后撮施于心葉內,可防治鉆心蟲、蚜蟲的病蟲害。
6、玉米后期青枯病可用600倍“可殺得”液防治,銹病可用20%粉銹寧防治。
六、管理粗放,良種良法不配套
目前大部分農民管理粗放,良種良法不配套,致使玉米產量低而不穩,且成本逐步提高,針對以上情況,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實行良種良法配套,使玉米生產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七、機械化水平低
目前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尤其是聯合收割機使用的很少,今后要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盡快實現從播種到收獲各個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
八、收獲偏早
目前大部分農民玉米收獲偏早7天-10天,造成玉米減產7%-10%左右。因此要大力推廣“兩晚”技術,即玉米晚收7天-10天,或籽粒乳線消失收獲為宜。小麥晚播10天左右,以達到玉米增收,小麥穩產、高產的目的。《種業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