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競爭到合作,山東省三家玉米育種單位創新聯合模式,有力整合行業資源,打造強勢“研發航母”。8月29日,山東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與山東登海種業有限公司、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濟南簽訂合作協議,在該合作框架中,包括核心種質資源等“商業機密”都可互換共享,這標志著我省玉米產學研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
據悉,協議內容包括科技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方面,各方將共同申請和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和產業研發項目,聯合牽頭成立山東玉米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各方的國家玉米工程中心、改良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對等開放;進行種質協議交換,加強育種核心種質交流等。
協議中核心種質資源共享是一大亮點。由于玉米育種的特殊性,種質資源代表其核心競爭力,而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基礎相對狹窄。一些專家還認為,我國玉米種業發展迅速,但研發和分配機制等長期存在弊端,種業生產能力和技術力量逐漸過剩,同時普遍缺少國際競爭力。
登海種業董事長李登海認為,當前國內無論是科研單位還是企業,都非常重視植物品種權保護,但在國際種業巨大的競爭壓力前,光有保護還不夠,更應在“尊重產權,誠信保密”原則下,加強交流合作,整合內部資源,形成研發合力。這次協議簽署,有助于各方共享科研成果,加速成果的轉化。
據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汪黎明介紹,三家單位性質不同,各有優勢。玉米研究所是我國從事玉米育種、栽培生理研究較早的單位之一,“十五”以來,該所共有38個品種獲得了國家植物新品種權;登海種業具備產業優勢,具有年生產推廣玉米新品種4000萬公斤的能力,并在全國玉米生態區設有32處育種中心和實驗站,是全國最大的玉米研發平臺;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我國開展玉米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標記較早的實驗室,創制出和一系列材料成為豐富玉米育質的重要來源。(大眾日報 張海峰 王祥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