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最大的農業公司之一,孟山都雖然是當今世界農作物轉基因研究的翹楚,但也并非不可挑戰。
中國種業的機會
在轉基因棉花種子上,中國種業界曾經上演了一出絕地反擊的好戲。1996年,孟山都公司研發的轉基因抗蟲棉開始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到2004年之前,占據中國市場90%以上的是來自孟山都的轉基因抗蟲棉,但也是在2004年,拐點出現。
轉基因棉花種子市場份額的逆轉開始于1997年,當年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郭三堆成功推出轉基因抗蟲棉技術,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擁有轉基因抗蟲棉技術的國家,隨著國產轉基因棉花種子商業化的不斷深入,質優價廉的國產轉基因棉花種子不斷將孟山都的同類產品擠出市場,截至目前,中國棉農使用的基本上是國產的轉基因棉花種子。
作為中國農科院轉基因棉花技術獨家授權的公司,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轉基因棉種公司,其技術已覆蓋國內95%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孟山都北亞區負責公共事務專員常爽對《第一財經周刊》承認,公司在長江流域的市場份額已經跌落至5%,黃河流域的業務幾乎陷入停頓。
與“人多槍多”的跨國種業巨頭相比,中國大多數的種業公司只能算得上“游擊隊”,但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市場,“游擊隊”未嘗沒有生存的空間。
2005年奧瑞金成為國內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種子企業,至今還沒有后來者。在一份面向境外投資者的公開報告中,奧瑞金認為中國種業市場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國內的地方種子公司,一般規模較小;另一類是跨國種業巨頭,資金、技術實力雄厚。這兩大類競爭公司在中國種業市場上都有缺陷和不足。
奧瑞金介紹,中國種業市場異常分散,以玉米種子市場為例,全國有5000家左右的地方小種子公司,大部分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這些小的地方種子公司絕大多數是地方政府的附屬部門,培育什么種子,由哪些單位來培育,都由地方政府說了算。由于計劃經濟固有的弊端,這些種子公司既沒有盈利的動力,開發新種子增加銷售額的積極性也不高,因此這些公司的影響力很難越過其所在地區的地理邊界,地方種子公司的絕大多數在規模和資源上無法與大公司競爭,也無法進行有效的市場營銷、廣告宣傳并為農民提供指導。
與中國的地方小種子公司相比,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這樣的跨國種業公司擁有豐富的資金、高品質的種子產品以及生物科技研發能力,但也并非勢不可擋。
中國種業市場與西方種業市場的根本區別在于,中國市場的種子交易次數非常龐大,但是每筆交易的金額很小,因為中國的農民數量龐大并且分散,而在西方國家,種子交易的次數很少,但是每筆交易金額很大。因此,要想在中國種業市場取得成功,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場營銷和配送體系,能夠與中國數量龐大的個體農民建立聯系。很少有中國的種業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國際種業巨頭雖然已經嘗試了好幾個年頭,并未獲得實質性突破。
即便如此,中國種業要全方位向孟山都這樣的跨國種業巨頭叫板,還有點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介紹:“我國曾是最早大面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之一,印度從2002年才開始種植抗蟲棉,比我國遲后6年,卻在短短的幾年中種植面積躍升為第四位,我國降為第六位。這一發展態勢特別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產業化發展速度相對落后制約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整體發展。”
捆綁銷售的啟示
如果僅憑種子業務,中國種業公司很難在銷售額上與孟山都同場競技。世界種子聯合會估算,中國種業市場的規模為40億美元,還不夠孟山都上百億元美元年收入的一半,孟山都做大規模的途徑是將種子與農藥捆綁起來銷售。
2000年,孟山都在年報里提出了種子與農藥的整合銷售模式。這一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農民買了孟山都的轉基因種子,就需要買孟山都的除草劑。因為在種子中內置了抗除草劑的基因,因此只有使用孟山都的除草劑,才能既殺滅雜草,又不影響轉基因作物繼續生長。
孟山都這種既賣種子又賣農藥的模式在國際上成為一種趨勢。化工巨頭陶氏化學、拜耳、杜邦原來都只生產農藥,但后來都開始進入種子研發領域,與孟山都合作或者另起爐灶搞轉基因種子研究,事實上由于孟山都在轉基因作物研究上的優勢,先正達、杜邦、陶氏化學等都與孟山都進行合作,相互之間交叉授權,原因顯而易見,哪一家也不愿意自己的農藥被別家的種子排斥。
先正達中國區玉米研發總監盧宏此前曾對CBN記者介紹了一組數據,全球最大的四大農業公司中,都是農藥與種子業務相互融合的模式,以2007年為例,孟山都、杜邦的農藥與種子收入的比例為40:60左右,而先正達農藥與種子的收入比例為80:20左右,拜耳農藥與種子的收入比為6:94。
盧宏說無論是從市場規模還是實際作用來看,農藥都不能忽視。2007年,世界常規種子和轉基因種子的市場規模為210億美元,以農藥為主的植物保護產品市場規模則為330億美元,如果沒有植保產品,世界糧食將減產40%左右。
種子與農藥業務整合的“形”在中國的種業公司也能看到,但是“形似而神不似”。中國種子集團公司(下稱“中種集團”)2007年并入中化集團,農藥是中化集團的業務之一,中種集團與有農化業務的中化集團合并,意味著中種集團具有了整合種子與農藥業務的基礎,但是中種集團總經理助理張孟玉對CBN記者坦承:“我們沒有這樣的技術力量去做孟山都那樣的業務模式,中種集團現在還是以種子貿易為主,研發力量有限。”豐樂種業[11.95 -2.13%]是另一家除了種子業務之外,也有農化產品的公司,但是農化業務也無法像孟山都那樣在技術上進行緊密融合。
蓋鈞鎰院士說:“孟山都公司整合農藥與種子的模式是一記高招,中國的種業公司要么沒錢這樣做,要么賺錢了不想這樣做,拿去搞房地產一類的事情,有雄心的中國種業公司太少。” (第一財經日報 胡軍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