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花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6
選育單位:佛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三七早/粳秈材料922//銀花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7~110天,比優優122遲熟3~5天。株型中集,葉色濃,葉姿挺直,抽穗整齊,有效穗較少,穗大粒多,熟色好,抗倒力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6.0~101.0厘米,穗長20.6~21.3厘米,畝有效穗18.0~20.0萬,每穗總粒數163.0~175.3粒,結實率81.9%~82.4%,千粒重17.9~18.0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3.3%,堊白粒率30%,堊白度5%,直鏈淀粉17.2%,膠稠度55毫米,食味品質分81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2.59%、82.35%、90.67%,病圃鑒定穗瘟5級,葉瘟2.33級;感白葉枯病(7級);田間自然條件下,龍川試點2007年表現感穗頸瘟,2008年表現感葉瘟、重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31.99公斤和423.12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分別增產2.16%和4.27%,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3.17公斤,比優優122增產4.92%。日產量3.95~3.96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白葉枯病常發區不宜種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七花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3~5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粵北以外稻作區早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白葉枯病常發區不宜種植。
2. 泰源占7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7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勝泰1號/豐絲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1天,比粳秈89早熟3天。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熟色中,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科高98.6~100.7厘米,穗長22.1~23.1厘米,畝有效穗20.2~21.9萬,每穗總粒數127.1~132.8粒,結實率76.8%~81.7%,千粒重21.6~22.4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1.4%,堊白粒率16%,堊白度3%,直鏈淀粉19%,膠稠度63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67.6%、96.3%、81.5%,病圃鑒定穗瘟4.3級,葉瘟3.7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龍川試點表現中感穗頸瘟,羅定試點中感白葉枯病,2008年羅定試點重感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30.37公斤和422.69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0.34%和5.7%,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4.13公斤,比粳秈89增產6.99%。日產量3.88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早造種子作翻秋種植,選用完全成熟飽滿而且完全曬干后的種子播種,以避免休眠性影響發芽率;⑵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泰源占7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3. 粳絲粘1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8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矮秀占/粳稻253//野絲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8天,比優優122遲熟4天。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結實率較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弱。科高94.2~99.5厘米,穗長20.2~21.0厘米,畝有效穗21.3~22.9萬,每穗總粒數119.7~122.0粒,結實率80.0%~87.1%,千粒重20.5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1級、省標優質1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1.7%,堊白粒率3%,堊白度0.3%,直鏈淀粉17.6%,膠稠度75毫米,食味品質分90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66.67%、64.71%、66.67%,病圃鑒定穗瘟7級,葉瘟6.33級;抗白葉枯病(1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陽江試點表現中感穗頸瘟,2008年龍川試點感穗頸瘟和葉瘟,羅定和雷州試點中感白葉枯病,雷州試點重感紋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37.28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增產3.41%,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393.60公斤,比優優122減產3.00%,減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3.27公斤,比優優122增產4.94%。日產量3.72~4.06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粳絲粘1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4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1級、省標優質1級,感稻瘟病,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4. 雙銀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固優占/銀晶軟占//銀晶軟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4~107天,與優優122相當。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結實率高,著粒較疏,熟色好,抗倒力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中弱。科高102.8~104.5厘米,穗長22.3~22.4厘米,畝有效穗19.9~20.6萬,每穗總粒數130.6~134.8粒,結實率86.3%~88.1%,千粒重19.8~19.9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2%,堊白粒率28%,堊白度4%,直鏈淀粉17.6%,膠稠度80毫米,食味品質分82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57.41%、76.47%、62.67%,病圃鑒定穗瘟7級,葉瘟3.67級;抗白葉枯病(1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龍川試點表現中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29.36公斤和427.88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分別增產1.54%和5.45%,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6.88公斤,比對照種增產8.4%。日產量4.02~4.13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雙銀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2相當。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感稻瘟病,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5. 美雅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0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美絲占///OR-11/富清占//豐絲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優優122遲熟3~6天。株型中集,莖桿粗壯,葉色淡,長勢繁茂,抽穗整齊,著粒密,熟色好,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2.5~106.8厘米,穗長20.4厘米,畝有效穗20.0~21.0萬,每穗總粒數137.4~142.0粒,結實率71.6%~76.2%,千粒重20.7~20.9克。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0.9%,堊白粒率24%,堊白度6.2%,直鏈淀粉16.9%,膠稠度55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0.74%、82.35%、89.33%,病圃鑒定穗瘟2.33級,葉瘟3.33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22.34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減產0.12%,減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412.11公斤,比優優122增產1.56%,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2.23公斤,比比對照種優優122增產2.14%。日產量3.83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倒伏。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美雅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3~6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粵北以外稻作區早造種植。
6. 五山絲苗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1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茉莉絲苗/五山油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4天,比粳秈89早熟3天。株型中集,葉色濃,葉姿挺直,抽穗整齊,成穗率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中強。科高99.1~101.5厘米,穗長21.7~22.5厘米,畝有效穗20.9~21.3萬,每穗總粒數143.6~149.5粒,結實率77.0%~80.9%,千粒重20.2~20.6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2.2%,堊白粒率20%,堊白度2.8%,直鏈淀粉19.9%,膠稠度73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均為100%,病圃鑒定穗瘟1~1.67級,葉瘟1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8年雷州試點表現重感紋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59.65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8.70%,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456.56公斤,增產14.17%,增產極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7.24公斤,比粳秈89增產14.92%。日產量4.03~4.17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早造用復合肥輕施中期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五山絲苗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天。豐產性較好,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7. 粵綜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秀占/豐絲占11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07天,比粳秈89早熟3~5天。株型集,葉色濃,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粒型較大,熟色中,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2.2~102.7厘米,穗長22.4~22.5厘米,畝有效穗18.5~19.3萬,每穗總粒數137.4~141.7粒,結實率79.0%~81.8%,千粒重22.3~22.8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1.8%,堊白粒率8%,堊白度1.3%,直鏈淀粉16.2%,膠稠度67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6.3%、100%、97.33%,病圃鑒定穗瘟3級,葉瘟1.33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羅定試點表現重感紋枯病,2008年羅定、高州試點中感白葉枯病,雷州試點感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1.88公斤和425.18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5.35%和6.32%,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3.64公斤,比粳秈89增產8.99%。日產量3.98~4.06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在地力高和臺風雨較多的地方要增施鉀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綜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5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8. 華標1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3
選育單位:廣東省植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
品種來源:華粳秈74的雙片段聚合系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天,與粳秈89相當。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谷粒有芒,熟色好,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8.7~102.5厘米,穗長20.3~20.5厘米,畝有效穗18.5萬,每穗總粒數130.7~138.7粒,結實率81.2%~82.0%,千粒重22.4~22.5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0.5%,堊白粒率12%,堊白度3%,直鏈淀粉17.3%,膠稠度65毫米,食味品質分82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87.04%、76.47%、84%,病圃鑒定穗瘟7.67級,葉瘟3.33級;抗白葉枯病(1級);田間自然條件下,龍川試點2007年表現中感穗頸瘟,2008年表現中感穗頸瘟和葉瘟。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07.64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減產3.60%,減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402.15公斤,比粳秈89增產0.56%,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7.72公斤,比粳秈89增產4.99%。日產量3.56~3.57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華標1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粳秈89相當。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中感稻瘟病,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9. 化感稻3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4
選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美A/PI312777//華恢354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粳秈89早熟4天。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分蘗力中等,有效穗較少,抽穗整齊,穗大粒多,熟色中,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科高103.1~105.5厘米,穗長23.9~25.3厘米,畝有效穗16.9~17.0萬,每穗總粒數179.7~184.6粒,結實率76.4%~81.5%,千粒重17.6~18.0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0.4%~71.5%,堊白粒率30%~34%,堊白度6.8%~14.6%,直鏈淀粉24.6%~27%,膠稠度40~47毫米,食味品質分70~72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88.89%、88.24%、88%,病圃鑒定穗瘟5級,葉瘟2.67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羅定試點重感白葉枯病,2008年龍川試點表現感穗頸瘟,雷州試點表現感白葉枯病,羅定、高州試點表現中感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15.33公斤和386.42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減產3.17%和3.37%,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6.54公斤,比對照種增產0.03%。日產量3.78~3.58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注意施足前期肥,夠苗后多露輕曬,控好高峰苗數,創造條件適施中期肥,以發揮其大穗優勢;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化感稻3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4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未達國標、省標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0. 天優991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991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9天,比粳秈89早熟3~5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抗倒力中,劍葉短直,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8.9~99.6厘米,穗長21.5~21.7厘米,每穗總粒數150~160粒,結實率80.6%~80.9%,千粒重22.6~23.5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6.4%~66.2%,堊白粒率16%~48%,堊白度4.3%~26.0%,直鏈淀粉20.7%~21.3%,膠稠度63~70毫米,長寬比3.0~3.2,食味品質分78~81。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3.8%,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3.2%和97.1%,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7.6公斤和471.8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6.07%和11.23%,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3.6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5.47%。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播差期安排,在海南省三亞春季制種,父本比母本早播17±2天;在省內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2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991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5天。豐產性突出,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11. 天優615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6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615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天,比優優122遲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成穗率較高,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強。科高94.8~101.6厘米,穗長20.1~21.1厘米,每穗總粒數140~152粒,結實率80.8%~86.6%,千粒重24.6~25.9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9.0%~69.3%,堊白粒率26%~70%,堊白度5.0%~26%,直鏈淀粉20.7%~23.2%,膠稠度61~70毫米,長寬比3.1~3.3,食味品質分78~81。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9.1%,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0.5%和85.7%,田間監測表現抗葉瘟、中感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80.9公斤和488.6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5.87%和減產0.98%,增、減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3.5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9.09%。
栽培技術要點:⑴該組合有效穗數稍少,要注意培育壯苗,合理密植,基本苗以5~7萬苗為宜;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春制,母本比父本早播7天左右,父本可分兩期,間隔以4~5天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615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2~3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2. 榮優36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榮豐A/廣恢36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天,比優優122遲熟2~4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有效穗較多,劍葉較長,抗倒力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5.2~103.2厘米,穗長20.8~21.2厘米,每穗總粒數155~158粒,結實率75.7%~79.2%,千粒重24.7~25.2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7.5%~69.8%,堊白粒率13%~42%,堊白度4.2%~17.1%,直鏈淀粉20.0%~23.3%,膠稠度62~73毫米,長寬比2.9~3.2,食味品質分79~81。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46.1%,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27.0%和74.3%,田間監測表現中抗葉瘟、高感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13.4公斤和504.4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分別增產8.13%和2.21%,2007年增產極顯著,2008年增產不顯著,兩年產量名列同組第二、第三位。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8.7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5.53%。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省三亞春季制種,父本比母本早播30±2天;在省內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榮優36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2~4天。豐產性較好,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13. 金稻優36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金稻13A/廣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優998遲熟3~4天。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劍葉較長,分蘗力中,抗倒力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10.8~112.4厘米,穗長22.8~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76~184粒,結實率80.9%~83.4%,千粒重21.8~22.4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72.3%~72.5%,堊白粒率32%~62%,堊白度15.5%~15.7%,直鏈淀粉22.0%~23.8%,膠稠度57~73毫米,長寬比3.0~3.1,食味品質分73~77。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52.3%,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37.8%和68.9%,田間監測表現中抗葉瘟、感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97.7公斤和485.8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分別增產5.17%和5.83%,增產均達顯著水平,兩年其產量均名列同組第一。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3.9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增產2.14%。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金稻優368為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優998遲熟3~4天。豐產性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14. 振優36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振豐A/廣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7~119天,比博優122遲熟4~5天。分蘗力中等,株型中集,劍葉較寬,穗大粒多,著粒較密,抗倒力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92.1~103.5厘米,穗長21.2~21.5厘米,每穗總粒數148~156粒,結實率81.7%~82.7%,千粒重22.5~23.9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和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69.0%~71.2%,堊白粒率18%~19%,堊白度3.4%~7.2%,直鏈淀粉23.3%,膠稠度58毫米,長寬比2.6~2.8,食味品質分76~8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63.3%,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43.1%和77.8%,田間監測結果多數點稻瘟病發生輕,個別點發生中等;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田間白葉枯病發生輕。
產量表現:2004、2005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7.0公斤和420.9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122分別增產5.74%和0.59%,增產均不顯著;2006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7.4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振優368為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優122遲熟4~5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晚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15. 宏優381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0
選育單位:湛江神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宏A/R381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127~128天,與粵香占相同。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中強。科高109.5~114.5厘米,穗長21.8~21.9厘米,每穗總粒數137~139粒,結實率78.9%~79.5%,千粒重23.2~23.4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0.6%~62.2%,堊白粒率38%~43%,堊白度14.6%~25.3%,直鏈淀粉23.6%,膠稠度53~54毫米,長寬比2.9~3.0,食味品質分70~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71.8%,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4.0%和42.1%,田間監測表現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9.9公斤和423.5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12.64%和4.63%,2007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7.6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2.27%。
栽培技術要點:⑴雙株植,適當密植,畝插足8~10萬基本苗,拋秧的每畝要多拋10~12盤秧;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海南冬春季制種,母本與第一期父本的葉差為6.5葉,時差為28天。在本省秋制,母本與第一期父本時差為23天,葉差為5.5葉;⑵宏A分蘗力弱,最好采用拋秧。插秧的要育好壯秧,小苗(4葉一心)即插秧,雙株或多株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宏優381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同。豐產性較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6. 宜優673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1
選育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申請審定單位:廣東田聯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宜香1A/福恢673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秈89早熟1~3天。植株高大,株型中集,葉較寬、長,分蘗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17.7~121.4厘米,穗長25.8~26.3厘米,每穗總粒數128~137粒,結實率77.1%~77.6%,千粒重30.4~30.6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2.4%~63.4%,堊白粒率33%~62%,堊白度14.7%~32.9%,直鏈淀粉15.0%~15.8%,膠稠度83~90毫米,長寬比3.1,食味品質分78~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4.5%,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9.2%和97.1%,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9.8公斤和456.7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3.07%和7.63%,2007年增產不顯著,2008年增產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8.2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4.18%。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倒伏。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福建沙縣中稻制種父本安排在5月上旬播種,Ⅰ期父本播后5~7天播Ⅱ期父本,母本與Ⅰ期父本時差35天,父母本行比以2:12~14為宜;⑵宜香1A對“九二?”較敏感,一般在抽穗40%左右時畝施“九二?”10克即可。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宜優673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1~3天。豐產性較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高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7. 深優978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2
選育單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品種來源:深97A/R8086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0天,與優優122相近。株型中集,劍葉較長,分蘗力和抗倒力均為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99.7~110.3厘米,穗長22.8~24.7厘米,每穗總粒數138~152粒,結實率82.1%~83.0%,千粒重25.1~25.6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7.9%~73.2%,堊白粒率48%~54%,堊白度13.2%~17.2%,直鏈淀粉13.6%~15.5%,膠稠度76毫米,長寬比2.9,食味品質分80~81。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9.2%,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8.6%和100%,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感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78.1公斤和499.7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分別增產5.26%和1.25%,增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3.4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4.26%。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密植,宜插雙株,畝插8~10萬基本苗。
制種技術要點:父母本行比2:16~18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86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2相近。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未達優質標準,高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18. 深優973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3
選育單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品種來源:深97A/R136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2天,比粳秈89早熟2~4天。株型中集,劍葉較寬、長,分蘗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弱。科高108.5~109.9厘米,穗長26.1~26.7厘米,每穗總粒數138~151粒,結實率76.7%~78.9%,千粒重27.4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6.7%~69.1%,堊白粒率52%~67%,堊白度20.9%~32.8%,直鏈淀粉15.1%,膠稠度78毫米,長寬比2.9~3.0,食味品質分76~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7.7%,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5.9%和100%,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0.5公斤和462.5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4.47%和9.04%,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6.6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3.80%。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當密植,宜插雙株,畝插8~10萬基本苗;⑵注意防倒伏。
制種技術要點:父母本行比2:16~18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36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2~4天。豐產性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9. 深優97125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4
選育單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
品種來源:深97A/R8125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8~110天,與優優122相同。株型中集,分蘗力和抗倒力均為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0.4~105.8厘米,穗長23.2~23.4厘米,每穗總粒數142~160粒,結實率77.7%~78.1%,千粒重24.4~26.3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9.5%~70.2%,堊白粒率37%~46%,堊白度12.7%~12.9%,直鏈淀粉13.0%~16.2%,膠稠度85~86毫米,長寬比2.9~3.1,食味品質分79~8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6.7%,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1.1%和94.3%,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3.8公斤和488.4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分別減產0.10%和1.03%,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2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0.12%。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密植,宜插雙株,畝插8~10萬基本苗。
制種技術要點:父母本行比2:16~18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125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2相同。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20. Y兩優101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5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Y58S/R101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秈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蘗力強,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5.6~108.6厘米,穗長25.9~26.5厘米,每穗總粒數163粒,結實率75.5%~76.8%,千粒重21.5~22.0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72.0%~73.1%,堊白粒率30%~54%,堊白度4.7%~30.7%,直鏈淀粉16.4%~20.0%,膠稠度61~65毫米,長寬比3.3,食味品質分75~76。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4.4%,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73.0%和100%,田間監測表現抗葉瘟、感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抗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6.9公斤和456.0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2.82%和7.51%,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4.4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3.28%。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海南三亞春季制種,播種期宜安排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廣東、廣西秋季制種,播種期宜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⑵父本分兩期播種,春播第1期與母本同時播、第2期比母本遲播7天,秋播第1期比母本早7天播、第2期與母本同時播。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Y兩優101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2~3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21. 農兩優云三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6
選育單位: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農1S/茂恢云三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秈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有效穗多,抗倒力中,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04.5~104.9厘米,穗長22.9~23.2厘米,每穗總粒數149~154粒,結實率81.6%~82.7%,千粒重23.5~24.8克。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70.4%,堊白粒率13%~50%,堊白度4.9%~26.6%,直鏈淀粉23.1%~24.6%,膠稠度65~72毫米,長寬比3.1~3.2,食味品質分75~7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1.4%,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0.5%和94.3%,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抗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06.2公斤和527.6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13.47%和24.39%,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均名列同組第一。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6.7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11.00%。
栽培技術要點:多施鉀肥,增強抗倒力。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茂名地區秋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9~10天播種;⑵母本農1S莖桿偏軟,適當提早收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農兩優云三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2~3天。豐產性突出,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22. 正優283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7
選育單位:廣西南寧中正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正A/R28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優998遲熟3~4天。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劍葉較長,分蘗力中強,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114.4~117.8厘米,穗長24.4~25.3厘米,每穗總粒數122~142粒,結實率79.1%~95.2%,千粒重24.4~25.4克。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66.4%~72.4%,堊白粒率24%~48%,堊白度6.5%~23.2%,直鏈淀粉16.8%~17.3%,膠稠度52~66毫米,長寬比2.8~2.9,食味品質分74~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2.2%,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9.2%和100%,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0.4公斤和445.0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分別減產2.70%和3.04%,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7.6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減產1.53%。
栽培技術要點:多施鉀肥,增強抗倒力。
制種技術要點:在廣西龍潭制種,父母本葉差6.0~6.5葉,兩期父本,父母本行比2:10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正優283為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優998遲熟3~4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晚造種植。
23. 農甜88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06
選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L781/L121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68~76天,比對照種早熟1~3天。植株前、中期生長勢較強,后期保綠度中等。株高210~218厘米,穗位高70厘米左右,穗長21.2~21.3厘米,穗粗5.0~5.3厘米,禿頂長1.6厘米左右,單苞鮮重308~345克,單穗凈重264~284克,千粒重386~394克,出籽率70.46%~72.54%,一級果穗率84%~92%。果穗長粗,籽粒黃白相間,粒大,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好,品質優。可溶性糖含量23.4%~25.4%,果皮厚度測定值72.1~75.0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90.5分和90.3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2007年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2008年5個點比對照種增產1個點減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73.16公斤和978.27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4.88%和4.83%,2007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03.6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5.98%。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播期春植2月中旬~4月、秋植7~8月,每畝種植3500株;⑵吐絲期去掉下部果穗,只留最上部的一個果穗;⑶及時采收,授粉后18~22天采收為佳。
制種技術要點:母本播后2~3天播父本,父、母本行比1:6。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農甜88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比粵甜3號早熟1~3天。豐產性較好,可溶性糖含量23.4%~25.4%,果皮較薄,適口性好,品質優。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24. 脆珍甜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07
選育單位:東陽市各邦種子商行
申請審定單位:東陽市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臺選-18/泰選-99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3~78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2~3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08~221厘米,穗位高81~84厘米,穗長19.1~19.6厘米,穗粗4.9~5.1厘米,禿頂長0.7~1.0厘米,單苞鮮重303~335克,單穗凈重245~255克,千粒重378~399克,出籽率71.43%~72.94%,一級果穗率85%~86%。粒大飽滿,籽粒黃色,果穗禿頂短,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3.9%~26.9%,果皮厚度測定值67.1~70.0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8.3分和88.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紋枯病,抗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07.33公斤和1010.56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9.40%和7.91%,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991.5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4.81%。
栽培技術要點:⑴大田用種量每畝0.5公斤左右,畝植3200株;⑵適時收獲,在授粉后20天左右收獲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⑴父本比母本早播3天,比例以1:4為宜;⑵苗期至開花期要做好除雜去劣工作,母本可帶1~2葉去雄。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脆珍甜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生育期比粵甜3號遲熟2~3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9%~26.9%,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25. 大金甜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08
選育單位:廣州市興田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T3-60長/NS-520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3~78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2~5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06~214厘米,穗位高75~79厘米,穗長20.0~20.6厘米,穗粗4.9~5.1厘米,禿頂長1.4~1.5厘米,單苞鮮重317~335克,單穗凈重254~260克,千粒重376~383克,出籽率70.00%~71.66%,一級果穗率87%~88%。果穗長粗,籽粒黃色,甜度高,果皮厚度中等,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3.2%~27.5%,果皮厚度測定值78.0~87.5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5.2分和86.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27.53公斤和1012.29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9.99%和8.09%,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37.8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9.65%。
栽培技術要點:直播每畝用種量1公斤左右,每穴播2~3粒,畝植3200~3500株。
制種技術要點:⑴母本比父本早播4天,父母本比為1:4;⑵母株帶1~2葉去雄。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大金甜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比對照種遲熟2~5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2%~27.5%,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26. 金珍甜3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09
選育單位:廣州農寶種子有限公司
申請審定單位:廣州市種子進出口公司
品種來源:金2013/珍9405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1~79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1~3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10~216厘米,穗位高76~80厘米,穗長19.3~20.2厘米,穗粗4.9~5.2厘米,禿頂長1.0~1.2厘米,單苞鮮重312~329克,單穗凈重243~254克,千粒重373~376克,出籽率71.10%~71.65%,一級果穗率89%~91%。籽粒黃色,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2.2%~26.9%,果皮厚度測定值67.0~72.7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7.3分和87.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紋枯病,抗大、小斑病和莖腐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23.09公斤和1008.69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9.52%和7.71%,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22.0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7.99%。
栽培技術要點:⑴每畝種植3200株左右;⑵適時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天左右收。
制種技術要點:⑴本省以秋季制種為佳,父本播2期,第一期與母本同時播,第二期遲播5天,父母本行比1:4;⑵母本帶1~2葉去雄,去除母本幼弱株,授粉結束后去除父本株。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金珍甜3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比粵甜3號遲熟1~3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2.2%~26.9%,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27. 臺珍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0
選育單位:廣西金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申請審定單位:廣州金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H080/H066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2~78天,比對照種遲熟3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10~227厘米,穗位高82~88厘米,穗長19.4~19.5厘米,穗粗4.8~5.0厘米左右,禿頂長0.9~1.4厘米,單苞鮮重293~345克,單穗凈重239~260克,千粒重385~402克,出籽率70.38%~71.56%,一級果穗率87%~88%。籽粒黃色,果穗禿頂較短,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3.4%~27.2%,果皮厚度測定值70.8~78.7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8.3分和88.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15.58公斤和1017.91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10.29%和8.69%,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09.0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6.67%。
栽培技術要點:⑴每畝種植3200~3500株;⑵進行人工輔助受粉,授粉后22天采收。
制種技術要點:⑴父母本行比1:4;⑵及時去雄,加強人工輔助授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臺珍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比粵甜3號遲熟3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4%~27.2%,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28. 華金甜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1
選育者:葉紹文、許奕進、朱霞、黃根培
申請審定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品種來源:9609-2/U108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3~80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2~4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194~198厘米,穗位高61~70厘米,穗長20.4~21.2厘米,穗粗5.1厘米左右,禿頂長1.8~1.9厘米,單苞鮮重339~344克,單穗凈重259~265克,千粒重368~393克,出籽率71.04%~72.08%,一級果穗率82%~86%。果穗長粗,籽粒黃色,甜度高,果皮中等,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2.4%~23.1%,果皮厚度測定值80.6~83.4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5.3分和85.2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52.27公斤和1096.33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12.64%和17.07%,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131.3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9.49%。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宜播種期春播為2~3月,秋播為7月下旬至9月中旬;⑵畝留苗3000~3500株;⑶花期遇連綿陰雨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防禿尖。
制種技術要點:粵北制種母本比父本早3~4天播種,父母本行比1:4。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華金甜1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比粵甜3號遲熟2~4天。豐產性突出,可溶性糖含量22.4%~23.1%,果皮中等,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29. 華金甜2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2
選育者:葉紹文、許奕進、歐陽主才、覃劍秋、龍鎮河、朱霞
申請審定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品種來源:HZ-9/JB-8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3~82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2~6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16~225厘米,穗位高79厘米左右,穗長19.8~20.7厘米,穗粗5.1厘米左右,禿頂長1.5厘米,單苞鮮重336~344克,單穗凈重255~263克,千粒重325~326克,出籽率70.59%~71.87%,一級果穗率86~87%。果穗粗大,籽粒黃色,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3.6%~28.4%,果皮厚度測定值70.8~72.3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7.5分和86.7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21.62公斤和1085.47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9.36%和15.91%,2007年增產達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118.5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7.91%。
栽培技術要點:參照華金甜1號。
制種技術要點:粵北制種父本比母本早3~4天播種,父母本行比1:4。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華金甜2號為甜玉米單交種。春植生育期比粵甜3號遲熟2~6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6%~28.4%,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30. 美珍甜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3
選育單位:廣州市越秀區偉興種子店
品種來源:WXT03-28/WXT03-52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1~77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1~2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09~225厘米,穗位高80~84厘米,穗長19.0~19.5厘米,穗粗4.8~4.9厘米,禿頂長0.8~1.3厘米,單苞鮮重301~344克,單穗凈重236~256克,千粒重375~398克,出籽率71.19%~71.88%,一級果穗率85%~86%。籽粒黃色,禿頂較短,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4.2%~25.4%,果皮厚度測定值69.8~72.3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8.5分和88.8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14.98公斤和1026.16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10.23%和9.57%,2007年增產達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13.1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7.10%。
栽培技術要點:⑴畝植3000~3300株為宜;⑵授粉后約20天收獲。
制種技術要點:在廣州地區制種,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晚播3天,隔三天后播第二期。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美珍甜1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比粵甜3號遲熟1~2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4.2%~25.4%,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31. 金茂甜6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4
選育單位:江門市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T10/D20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2~77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1~2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03~222厘米,穗位高75~83厘米,穗長19.2~19.5厘米,穗粗4.8~5.0厘米,禿頂長0.8~1.1厘米,單苞鮮重299~341克,單穗凈重238~255克,千粒重361~395克,出籽率71.01%~71.37%,一級果穗率85%~87%。籽粒黃色,粒大飽滿,禿頂短,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2.3%~26.7%,果皮厚度測定值71.5~71.6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7.0分和87.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參加省區試,2007年6個試點5個點增產1個點平產,2008年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999.89公斤和1015.16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分別增產8.59%和8.40%,2007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達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72.5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3.38%。
栽培技術要點:⑴每畦種雙行,行距60厘米,株距25~28厘米,每畝定植3200~3500株;⑵授粉后18~22天采收為佳。
制種技術要點:⑴父母本行比1:5,第一期父本提前5天播,先播50%,另外50%與母本同期播;⑵其它措施同一般甜玉米制種。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金茂甜6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1~2天。豐產性較好,可溶性糖含量22.3%~26.7%,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32. 正甜68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科集團良種苗木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自選粵科06-3/UST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74~80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3~4天。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13~215厘米,穗位高72~76厘米,穗長20.5厘米左右,穗粗5.1~5.4厘米,禿頂長1.6~1.8厘米,單苞鮮重339~376克,單穗凈重271~294克,千粒重355~385克,出籽率71.96%~73.47%,一級果穗率88%。果穗長粗,籽粒黃色,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4.4%~29.2%,果皮厚度測定值74.5~74.8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8.5分和86.8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85.31公斤和1073.78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6.18%和14.66%,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77.1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3.78%。
栽培技術要點:⑴可直播或育苗,每畝種植密度3300~3500株;⑵一般在授粉后20~23天采收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父本分期播種,母本播種3天后,播一期父本;母本播種7天后,播二期父本。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正甜68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生育期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3~4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4.4%~29.2%,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33. 廣花糯4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6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ZN16-1-1/YZ22-1-8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生育期82~83天,與香白糯相當。植株矮壯,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181~186厘米,穗位高64厘米左右,穗長18.1~18.8厘米,穗粗5.1~5.2厘米,禿頂長1.5~1.8厘米。單苞鮮重266~292克,單穗凈重208~227克,單穗鮮粒重136~149克,千粒重296~303克,出籽率65.38%~65.74%,一級果穗率80%~81%。果穗粗大,籽粒紫白相間,糯性較好。直鏈淀粉含量1.0%~3.2%,果皮厚度測定值68.36~83.78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6.6分和87.9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調查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抗倒力中強。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06.2公斤和860.8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7.25%和19.68%,2007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春季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974.3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1.02%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畝植3000~3500株,授粉后18~23天收獲。
制種技術要點:在廣州地區春制第一批父本應比母本遲播10天,秋制第一批父本應比母本遲播7天,隔5天后播第二批。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廣花糯4號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生育期與香白糯相當。豐產性較好,籽粒紫白相間,直鏈淀粉含量1.0%~3.2%,糯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力中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34. 粵彩糯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1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N51-106/N61-36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生育期84~85天,比香白糯遲熟1~2天。株型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01~214厘米,穗位高76~79厘米,穗長18.5~19.2厘米,穗粗4.5~4.6厘米,禿頂長0.7~1.2厘米,單苞鮮重236~253克,單穗凈重171~181克,單穗鮮粒重118~122克,千粒重317~319克,出籽率66.25%~69.12%,一級果穗率86%~87%。果穗錐型,籽粒紫白相間,籽粒糯性好,果皮較薄,適口性好,品質較優。直鏈淀粉含量0.9%~3.2%,果皮厚度測定值68.20~76.73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91.4分和88.3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調查抗紋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莖腐病。
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7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2007年平均畝產鮮苞840.6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11.83%,增產達顯著水平,2008年平均畝產鮮苞767.5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6.72%,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春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851.3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5.28%。
栽培技術要點:⑴播種期春植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秋植8月,每畝種植3000~3300株;⑵適時采收,在授粉后23天左右采收為佳。
制種技術要點:⑴父本比母本早播3~6天,在母本的邊角地再播少量父本,父母本行比為1:6;⑵每畦種兩行,行距40~50厘米,株距26厘米,母本畝植3600株,父本畝植600株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彩糯1號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生育期比香白糯遲熟1~2天。豐產性較好,直鏈淀粉含量0.9%~3.2%,籽粒糯性好,果皮較薄,適口性好,品質較優。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35. 美玉糯5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90018
選育單位:海南綠川種苗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HE916/980nct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生育期84~85天,比香白糯遲熟1~2天。植株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01~207厘米,穗位高78~82厘米,穗長19.0~19.7厘米,穗粗4.6~4.7厘米,禿頂長1.1~1.4厘米。單苞鮮重248~250克,單穗凈重196~208克,單穗鮮粒重136~140克,千粒重277~294克,出籽率67.60%~69.34%,一級果穗率85%左右。果穗錐型,籽粒紫白相間,糯性好。直鏈淀粉含量0.9%~3.3%,果皮厚度測定值59.24~71.11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90.5分和90.1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調查抗紋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莖腐病;抗倒力中強。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13.9公斤和810.0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8.27%和12.62%,2007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達顯著水平。2008年春季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915.1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3.49%。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畝植3800株,吐絲后23天左右收獲。
制種技術要點:因父母本均為糯玉米,生活力弱,頂土能力差,一定要保證播種質量,必要時要每穴多播幾粒,以利保全苗。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美玉糯5號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生育期比香白糯遲熟1~2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籽粒紫白相間,直鏈淀粉含量0.9%~3.3%,糯性好,品質與香白糯相當。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力中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
36. 華糯1號
審定編號:粵審麥2009001
選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華南T2003/TN-1//建陽13號
特征特性:早熟春性糯小麥。全生育期平均138天,比對照種華南T2003早7.6天。株高80~85厘米,旗葉短,穗層整齊,每穗小穗數為16~19個,長芒,籽粒卵圓型、粉質,千粒重41.1克,容重中。直鏈淀粉含量為1.2%。中抗赤霉病,矮桿抗倒,較耐穗發芽。
產量表現:2007年冬季在南雄、羅定、東源進行多點比較試驗,平均畝產177.01公斤,比對照種華南T2003增產6.81%,增產不顯著;2008年冬季在南雄、羅定、惠陽、東源進行第二個生產周期多點比較試驗,平均畝產202.15公斤,比對照種華南T2003增產20.49%,增產極顯著。2008年冬季在南雄、羅定、惠陽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8.1公斤,比對照種華南T2003增產25.23%。
栽培技術要點:稻田冬種小麥土壤有機質較多的可采用水稻收后播種并開溝覆土的方式;土壤粘重呈塊狀不能散開均勻地覆蓋于種子表面的宜使用稻田套播小麥的方式,麥種浸24小時后播,以水稻收割時小麥為1葉1心期確定播種期。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華糯1號為早熟春性糯小麥。全生育期比對照種華南T2003早7.6天。豐產性較好,直鏈淀粉含量為1.2%,中抗赤霉病,較耐穗發芽。適宜我省小麥產區冬季種植。
37. 湛紅2號
審定編號:粵審油2009003
選育單位: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湛油30/翁源竹絲)F5//CS41
特征特性:珍珠豆型花生常規品種。春植平均全生育期128天,與汕油523相當。株高中等、生勢強,葉片大小中等,葉色綠,種衣鮮紅色。主莖高48.2~53.1厘米,分枝長50.1~56.4厘米,總分枝數7.2~8.7條,單株果數17.6~18個,飽果率84.0%~85.1%,雙仁果率79.3%~80.0%,百果重144.1~157.2克,斤果數349.4~409.6個,出仁率67.3%~70.3%。品質鑒定含油率51.6%~54.1%,蛋白質21.8%~24.6%。青枯病人工接種鑒定為高感。田間表現中抗葉斑病(2.8~3.1級),高抗銹病(2.3~2.9級),抗倒力、耐旱性和耐澇性均為強。
產量表現:2007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干莢果平均畝產280.74公斤,比對照種汕油523增產9.14%,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畝仁產量188.91公斤,增產6.9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春季復試,干莢果平均畝產261.59公斤,增產6.11%,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畝仁產量183.87公斤,增產10.06%,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⑴每畝種植1.9~2.1萬株,株行距為20厘米×23厘米,每穴播2粒種子;⑵采用“一次性”全層基肥施用方法,有機肥和N、P、K化肥作“一次性”基肥全層施用;⑶特別注意防治青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湛紅2號為珍珠豆型花生常規品種。春植全生育期與汕油523相當。豐產性好,含油率51.6%~54.1%,蛋白質含量21.8%~24.6%。高感青枯病,田間表現中抗葉斑病、高抗銹病,抗倒力、耐旱性和耐澇性均強。適宜我省無青枯病發生的水田或旱坡地春、秋季種植。
38. 普薯28
審定編號:粵審薯2009003
選育單位:普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普薯24/香種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長蔓分枝多,頂葉紫色,葉形心帶齒,葉脈淺紫色,莖綠色。結薯較集中,單株結薯較多,薯形長紡錘,薯塊外皮土黃色,薯肉橙黃色。品質較好,干物率33.9%~34.3%,食味78.9分,淀粉率22.6%~22.9%,胡蘿卜素含量平均3.85~4.39毫克/100克鮮薯。大田表現和室內薯瘟病抗性鑒定均為中抗。
產量表現:2006年秋季參加省區試,鮮薯和干薯平均畝產分別為2297公斤和794.2公斤,比對照品種廣薯111分別增產13.2%和33.9%,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秋季復試,鮮薯和干薯平均畝產分別為2067.1公斤和698.8公斤,比對照品種廣薯111分別增產5.20%和21.49%,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采用頂端第一段嫩壯苗種植,畝植3000株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普薯28為半直立型甘薯品種。長蔓分枝多,結薯較集中,單株結薯較多,干薯產量高。干物率和淀粉率高,品質較好。中抗薯瘟病。適宜我省甘薯產區秋、冬季種植。
39. 廣薯155
審定編號:粵審薯2009004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廣薯69/紅薩摩?揭薯16號?廣薯2K-30?廣薯88-70等10個父本群體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中長蔓,分枝數中等,頂葉綠色,葉心形,葉脈淺紫色,莖為紫色;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多,薯形下膨,薯皮黃色,薯肉黃色,薯身光滑、美觀,薯塊大小均勻。秋薯干物率30.8%~31.4%,淀粉率20.4%~21.1%,食味評分80.8~82.4分。大田薯瘟病抗性鑒定為中抗,室內薯瘟病抗性鑒定為抗。
產量表現:2006年秋季參加省區試,鮮薯和干薯平均畝產分別為2240公斤和702.2公斤,比對照種廣薯111分別增產10.43%和18.36%,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秋季復試,鮮薯和干薯平均畝產分別為2094.0公斤和644.6公斤,比對照種廣薯111分別增產6.57%和12.06%,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⑴薯塊育苗,培育嫩壯苗;⑵合理密植,每畝種3500~3800株;⑶施足基肥,種植后50天左右中耕松土、培土,結合施夾邊肥(以氮、鉀肥為主);⑷注意防治蟻象和鼠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廣薯155為半直立型甘薯品種。中長蔓,分枝數中等,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多,豐產性好。薯塊干物率高,淀粉率中上,品質優。中抗薯瘟病。適宜我省甘薯產區秋、冬季種植。
40. 豐冠節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900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南海3902/石井0902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強,分枝力中等,葉片深綠色。從播種至始收春植85天,秋植50天,持續采收期38~43天,全生育期春植128天,秋植88天。第一朵雌花著生平均節位6.8~9.2節;第一個瓜座瓜平均節位8.8~10.9節。瓜呈長圓筒形,皮綠色,無棱溝,花斑點較小。瓜長23.9~27.0厘米;橫徑6.48~6.77厘米,肉厚1.40~1.54厘米。單瓜重632.1~633.3克,單株產量1.39~1.84公斤。肉質致密,品質較好,感觀品質良,品質評分80分。商品率93.42%~95.41%。鮮瓜果粗蛋白含量0.60克/100克,還原糖1.80克/100克;維生素C69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3.0克/100克。感疫病,高抗枯萎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
產量表現:2007年春季初試,平均畝總產量和前期產量分別為3190.92公斤和1238.86公斤,比對照種冠華3號增產6.84%和27.94%,增產分別達顯著和極顯著標準;2007年秋季復試,平均畝總產量和前期產量分別為2639.5公斤和1285.5公斤,比對照種冠星2號增產25.16%和39.81%,增產均達極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期播種。廣州地區春植2月初播種育苗,3月初定植大田,小拱棚或地膜覆蓋栽培可適當提前在1月播種;夏、秋種植4~8月播種;⑵施足基肥。畝施土雜肥2000公斤以上,畜禽毛肥50公斤,適時追肥,開花結果期結合中耕施重肥;⑶適當密植。每畝種植2400株;⑷人工輔助授粉。開花期如遇陰雨天氣,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⑸適時采收。當果實表皮白色星點逐步顯露時應及時采收;⑹病蟲害防治:豐冠節瓜不抗疫病,定植后至始收期要注意噴藥防治,同時要及時防治薊馬、蚜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豐冠節瓜為雜交一代品種。從播種至始收,春植85天,秋植50天。豐產性好,植株生長勢強,分枝力中等,瓜呈長圓筒形,肉質致密,品質較好,感疫病,高抗枯萎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適宜我省節瓜產區春、秋季種植。
41. 惠寶紫紅茄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9006
選育單位:惠州市惠城區菜籃子工程科學技術研究所、惠州市惠城區菜籃子工程辦公室
品種來源:從惠州市橫瀝鎮農家茄子品種中選出的優系
特征特性:常規茄子品種。從播種至始收,春植98天,秋植85天;持續采收期春植53天、秋植69天,全生育期春植151~156天;門茄座果率80.80%~89.70%。果長棒形,頭尾勻稱,尾部圓,果身微彎曲;果皮紫紅色,果面平滑、著色均勻、有光澤,萼片呈紫綠色;果肉白色,肉質緊密。果長23.4~25.4厘米,果粗4.99~5.48厘米。單果重209.0~252.7克。商品率89.38%~90.76%。品質優,鮮果粗蛋白含量0.79克/100克;還原糖2.93克/100克;維生素C4.40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4.3克/100克。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為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澇性強,耐寒性和耐旱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7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總產量和前期產量分別為1945.19公斤和530.83公斤,比對照種新豐紫紅茄分別減產16.44%和21.09%,減產均達極顯著標準。2008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總產量2289.32公斤,比對照種紫榮2號增產4.62%,增產未達顯著標準;前期平均畝產量921.8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9.73%,增產達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⑴精細整地、施足基肥:深翻曬白,起高畦種植,定植前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000~1500公斤,三元復合肥10~15公斤作基肥。⑵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合理密植:春種1月中下旬播種,每畝植2000株左右。定植后淋足定根水,并覆蓋稻草。⑶及時追肥:定植成活后約7天開始追肥,每畝施復合肥20~25公斤,隔7至10天追一次肥;⑷及時摘除側芽;選留門茄以上第一個側枝,摘除其余側芽,及時清除老病葉。⑸適時采收:當果實皮色亮麗富有光澤時及時采收;⑹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軟腐病、蚜蟲、薊馬、白粉虱、斜紋夜蛾和螨類。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惠寶紫紅茄為常規茄子品種。春植從播種至始收98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果長棒形,肉質緊密,品質優,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澇性強、耐寒性中等。適宜我省茄子產區春季種植。
42. 農夫長茄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900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蕉嶺粗長系/臺浙線茄系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從播種至始收春植101天,秋植86天;延續采收期春植50天、秋植70天,全生育期春植151天、秋植156天。門茄座果率85.29%~86.76%。果長棒形,頭尾勻稱,尾部圓,果身微彎曲;果皮紫紅色,果面平滑、著色均勻、有光澤,萼片呈紫綠色;果肉白色,肉質緊密度中等。果長28.2~29.0厘米;果粗5.08~5.21厘米,單果重268.1~268.8克;商品率90.89%~95.94%。品質優,鮮果粗蛋白含量0.76克/100克,還原糖2.54克/100克,維生素C5.8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4.2克/100克。抗病性鑒定結果為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強,耐旱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7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總產量2913.9公斤,比對照種新豐紫紅茄增產25.2%,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平均畝產量744.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0.7%,增產達顯著標準。2008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總產量2021.6公斤,比對照種紫榮2號減產7.6%,減產達顯著標準;前期平均畝產量666.7公斤,比對照種減產20.6%,減產達極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⑴科學選地、合理密植:選擇土質疏松通透性好的砂壤土種植。種植密度因地制宜,收獲期長的地方如連州、陽春和粵西地區,應適當疏植,畝植600~800株為宜;收獲期較短的地方如廣州市郊區,可以適當密植,畝植1000~1200棵;⑵加強中后期的管理:適當整枝,及時清除田間老枝、病枝、殘枝和病果,對營養生長過旺植株適當剪掉部份新枝葉。整枝后適當噴灑一些含硼高的葉面肥,促進開花,提高座果率。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農夫長茄為雜交一代品種。秋植從播種至始收86天,產量高,果長棒形,肉質緊密度中等,品質優,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強,耐旱性中等。適宜我省茄子產區秋季種植。
43. 慶豐紫紅茄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900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長石選/臺選6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從播種至始收,春植107天,秋植85天;持續采收期44~70天,全生育期151~155天。門茄座果率84.53%。果長棒形,頭尾勻稱,尾部圓,果身順直。果皮紫紅至深紫紅色,果面平滑、著色均勻、有光澤,果上萼片呈綠色。果肉白色,肉質緊密度中等。果長25.5~27.7厘米,果粗5.22厘米。單果重223.5~260.2克。商品率93.0~95.2%。品質優,鮮果粗蛋白含量0.79~1.21克/100克,還原糖2.93~3.30克/100克,維生素C4.4~18.2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4.3~4.8克/100克。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為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耐寒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6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總產量和前期產量分別為1411.4公斤和697.4公斤,比對照種紫榮2號分別增產17.3%和27.4%,增產均達極顯著標準;2007年秋季復試,平均畝總產量、前期產量分別為2665.2公斤和778.0公斤,比對照種新豐紫紅茄分別增產14.5%和15.7%,增產均達極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時播種、培育壯苗:春植播種期為11月至翌年1月份,秋植播種期為6月下旬至8月份;⑵實行輪作、合理密植:選擇前作不是茄科作物、排灌條件好的田塊種植,起高畦,壢寬1.5米,種雙行,每畝種植600~800株;⑶科學施肥、加強管理:初花期進行培肥培土,商品果采收期每收2~3次果追肥1次,氮、磷、鉀肥配合施用。進入盛果期后,應保持土壤濕潤適中,切忌忽干忽澇。初花期及時整枝,陰雨天氣清除田間病葉和老葉,剪去部分空枝、弱枝;⑷注意防治薊馬。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慶豐紫紅茄為雜交一代品種。從播種至始收,春植107天,秋植85天。豐產性好,果長棒形,品質優,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耐寒性中等。適宜我省茄子產區春、秋季種植。
44. 辣優15號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9009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貴陽073/自交系30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株高58.3~66.5厘米。從播種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3天;持續采收期48~84天,全生育期151~160天。第一朵花著生平均節位9.0~9.9節。青果綠色,熟果大紅色。果實長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澤,無棱溝,果實著生方向向下,果頂部細尖。果長17.8厘米,果寬2.82厘米,肉厚0.32厘米。大果型,單果重36.9~38.6克,單株產量0.41~0.58公斤,商品率96.6%~98.7%。感觀品質優,品質分87分;鮮果維生素C含量1140毫克/公斤;還原糖3.21克/100克;粗蛋白0.84克/100克。抗病性鑒定結果為中抗青枯病,抗疫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
產量表現:2007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總產量、前期產量分別為1086.7公斤和537.1公斤,比對照種辣優8號分別增產33.4%和20.7%,增產均達極顯著標準。2007年秋季復試,平均畝總產量2261.0公斤,比對照種福康3號增產11.9%,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平均產量596.2公斤,比對照種增產8.1%,增產未達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⑴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田塊種植;⑵適時播種、培育壯苗:適播期7月至翌年2月份,采取先育苗后移栽辦法,冬季和早春采用薄膜覆蓋防寒育苗,培育適齡壯苗,每畝用種量40克;⑶合理密植:株行距35×40厘米,每畝種3000至4000株;⑷重施基肥,以施腐熟有機肥為主,提早追肥,采收期每采收一次均要追肥,保持土壤濕潤;⑸及時防治蚜蟲、青枯病、疫病和病毒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辣優15號辣椒為雜交一代品種。從播種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3天。果大,豐產性好,品質優,中抗青枯病,抗疫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適宜我省辣椒產區春、秋季種植。
45. 匯豐二號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9010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W2280/W2102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株高54.9~61.5厘米。從播種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4天;持續采收期40~84天,全生育期144~160天。第一朵花著生平均節位10.7~11.7節。青果綠色,熟果大紅色。果實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澤,無棱溝,果實著生向下、細尖。果長18.0~18.2厘米,橫徑2.53~2.64厘米,肉厚0.31~0.32厘米。大果型,單果重36.4~39.4克,單株產量0.29~0.55公斤,商品率高。感觀品質優;鮮果維生素c含量113.9毫克/100克;還原糖2.95克/100克,粗蛋白0.78克/100克。抗病性鑒定為感青枯病,中抗疫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
產量表現:2007年春季初試,平均畝總產量898.4公斤,比對照種辣優8號增產10.3%,增產達顯著標準;前期畝產量556.7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5.1%,增產達極顯著標準。2007年秋季復試,平均畝總產量、前期產量分別為2258.2公斤和660.9公斤,比對照種福康3號分別增產11.7%和19.8%,增產均達極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時播種、培育壯苗:春植11月至翌年1月播種,采用薄膜覆蓋防寒育苗55~60天,秋植7~10月播種;⑵苗期25~30天,實行輪作,施足基肥:選擇前作為非茄科類的田塊,定植前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公斤,復合肥50~60公斤,在畦中間開溝施下。起高畦,畦寬1.1~1.2米包溝;⑶合理密植:每畦種雙行,株距30厘米,行距40厘米,每畝種植4000棵左右;⑷加強田間管理:開花結果初期,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一次培土追肥,每畝施復合肥25公斤,尿素10公斤;收獲盛期3~5天采收一次,每采收兩次追肥一次。每次每畝追施鉀肥7公斤,尿素6公斤;⑸摘除腋芽:在花開放前及時摘除第1朵花以下的全部腋芽;⑹注意防治青枯病、疫病、病毒病、螨類、蚜蟲和煙青蟲等病蟲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匯豐二號辣椒為雜交一代品種。播種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4天。豐產性好,植株生長勢強,果大,品質優,感青枯病,中抗疫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適宜我省綠皮尖椒產區春、秋季種植。
46. 白粉梅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普寧市水果蔬菜局
品種來源:從普寧市高埔鎮龍堀村的果梅農家品種中選出的優系
特征特性:樹姿開張,生長健壯,成枝力強,短果枝比例高。在普寧地區4月上中旬成熟,果實近圓形,大小較整齊,單果重24.3克,果皮黃綠色、朝陽面帶有少量紅暈,果面有白色茸毛,果肉細脆,風味濃酸,無苦澀味,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4%~8.6%、可滴定酸5.4%、維生素C4.8毫克/100克、總糖1.0%~1.2%,果實可食率90.5%。在加工腌制過程中,果皮不易破裂。
產量表現:定植后第3年開始結果,平均株產3.2公斤,第4年平均株產6.0公斤,第5年平均株產9.5公斤,第6年平均株產21.6公斤、畝產648公斤,與對照種青竹梅相當。
栽培技術要點:⑴培育無病壯苗:選擇本砧或本地種實生梅作嫁接苗砧木,于12月嫁接;⑵嚴格建園:選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丘陵山地建園,挖大穴種植,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定植,株行距4.5米×5米,配置10%的授粉樹;⑶科學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結果樹每年施好花前肥、壯果肥和果后肥。花前肥和花后肥分別占全年施肥量60%和30%,壯果肥每株施復合肥0.3~0.5公斤;⑷合理修剪:幼年樹采用“一主干三主枝六副枝”培養樹冠的方式。對蔭蔽果園中的成年結果樹進行開天窗,回縮交叉枝,疏除過密枝;⑸綜合防治病蟲害:改善果園環境,多施有機肥,合理修剪,搞好冬季清園等工作,重點防治炭疽病、黑星病、流膠病和蚜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白粉梅為無性系果梅品種。在粵東地區4月上中旬成熟。產量與對照種青竹梅相當。果實近圓形,果肉細脆,風味濃酸,無苦澀味,是適合加工梅坯的優良品種。適宜我省粵東沿海山區種植。
47. 軟枝大粒梅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3
選育單位:普寧市水果蔬菜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品種來源:從普寧市高埔鎮龍堀村的青竹梅群體中選出的優株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健壯,樹姿較開張,枝梢較軟垂,成枝力強,枝條密,短果枝比例為70.4%;花密而多,完全花比例高。豐產、穩產,果實近圓形,大小較整齊;果大,單果重24.5~26.5克;果皮黃綠色,陽面淡紅色,果肉細脆,風味酸,無苦澀味,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0%~8.6%、總酸5.0%~5.5%、維生素C2.2~3.4毫克/100克、總糖0.9%~1.1%,果實可食率90.6%。
產量表現:種植后第3年開始結果,平均株產3.5公斤,第4年平均株產7.3公斤,第5年平均株產11.0公斤,第6年平均株產25.5公斤、畝產765公斤,比對照種青竹梅增產20.5%~30.5%。
栽培技術要點:⑴培育無病壯苗:選擇本砧或本地種實生梅作嫁接苗砧木,于12月嫁接;⑵嚴格建園:選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丘陵山地建園,挖大穴種植,11月上旬~12月上旬定植,株行距4.5米×5米,配置10%的授粉樹;⑶科學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結果樹每年施好花前肥、壯果肥和果后肥。花前肥和花后肥分別占全年施肥量60%和30%,壯果肥每株施復合肥0.3~0.5公斤;⑷合理修剪:幼年樹采用“一主干三主枝六副枝”培養樹冠的方式。對蔭蔽果園中的成年結果樹進行開天窗,回縮交叉枝,疏除過密枝;⑸綜合防治病蟲害:改善果園環境,多施有機肥,合理修剪,搞好冬季清園等工作,重點防治炭疽病、黑星病、流膠病和蚜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軟枝大粒梅為無性系果梅品種。在粵東地區4月下旬成熟。豐產、穩產。果實近圓形,果大,可食率高,果肉細脆,是適合加工梅坯的優良品種。適宜我省粵東沿海山區種植。
48. 粵引佳伶枇杷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4
引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廣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2002年從西班牙瓦倫西亞引進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樹勢強健,早結。果實梨形至長圓形,果大,單果重62.3~76.5克。果皮橙黃色、易剝皮,果肉厚、橙黃色、硬度0.54Mpa。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11.6%、酸度0.72%~0.87%、維生素C含量5毫克/100克,品質好。單果種子數一般在3粒以下,可食率72.3%~74.6%。
產量表現:生產性能較好,產量適中;三年生樹普遍進入結果期,平均株產5.6公斤;四年生樹平均株產15.0公斤、畝產523.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培育無病壯苗;⑵適時定植:3~4月種植,挖大穴,株行距4米×5米,畝植33株;⑶合理整形與修剪:當主干長高至70厘米時進行定干,每株樹干留3~4條主枝為宜,采果后剪去采果枝和弱枝;⑷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紫斑病和天牛;⑸疏花疏果和套袋:花量大要及時進行疏花和疏果,12月至1月套袋。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引佳伶枇杷為大果型枇杷品種。中晚熟,早結,產量適中。果大,易剝皮,果肉厚,種子較少,品質好。適宜我省中北部枇杷產區種植。
49. 粵引馬可枇杷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5
引進單位: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品種來源:2002年從西班牙瓦倫西亞引進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種。樹勢強健,成花能力強,早結。果實梨形至長圓形,果大,單果重72.3~95.0克。果皮橙黃色、易剝皮,果肉厚、橙黃色、果實硬度高(硬度0.57Mpa)。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0%~12.8%、酸度0.54%~0.87%、維生素C含量2.49毫克/100克,平均種子數3.2粒,可食率72.6%;風味甜中帶酸。
產量表現:生產性能較好,產量適中;3年生樹平均株產4.5公斤,4年生樹平均株產13.0公斤、畝產520.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培育無病壯苗:采用樹勢強健本砧或香花枇杷、怒江枇杷作砧木;⑵適時定植:3~4月種植,挖大穴,株行距4米×5米,畝植33株;⑶合理整形與修剪:當主干長高至70厘米時進行定干,每株樹干留3~4條主枝為宜,采果后剪去采果枝和弱枝;⑷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紫斑病和天牛;⑸疏花疏果和套袋:花量大要及時進行疏花和疏果,12月至1月套袋。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引馬可枇杷為大果型枇杷品種。中晚熟,早結,產量中等;果大,果實硬度高,易剝皮,果肉厚,風味甜中帶酸,種子較少。適宜在我省中北部枇杷產區種植。
50. 粵引可口葡萄柚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6
引進單位:梅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平遠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2001年從浙江省柑桔研究所引進的美國優良葡萄柚品種
特征特性:樹勢強健,樹姿開張,葉片較大。早結豐產,果實成熟期11月中旬至12中旬,平均單果重447.2克。果扁圓形,果面光滑,果皮橙黃色,汁胞橙黃色;肉嫩多汁,含酸量低,風味好,品質優良;果實可食率為75.9%,單果種子28~37粒,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留樹保鮮期較長,常溫貯藏可達3個月。田間表現抗柑桔潰瘍病。
產量表現:種植后1年能開花結果,第4~5年進入豐產期。4年生樹平均株產32.0公斤,5年生嫁接樹平均株產65.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培育無病毒壯苗:選擇酸柚、江西紅桔、紅(木黎)檬作砧木,培育無病毒嫁接苗;⑵合理選地:選擇土層深厚、土壤酸堿度為微酸至性、土質疏松的低坡地種植;⑶施足基肥:種植前每株施腐熟有機肥7.5公斤或花生麩2公斤、磷肥1.25公斤、復合肥0.6公斤作基肥,山地種植后應逐年深翻壓綠改良土壤;⑷適時定植:春植、秋植和冬植均可,株行距為3米×3.5米,每畝植60~70株;⑸肥水管理:幼齡樹一梢兩肥,每次施尿素或復合肥0.1公斤。結果成年樹每年施4次肥,每株施腐熟禽畜糞肥6公斤或花生麩2公斤;尿素或復合肥每次每株施0.75公斤。⑹控梢和保花保果:及時抹除夏梢,花量大時適當疏花,在謝花后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等速效葉面肥2~3次保果;第一次生理落果將結束時環割一次,隔15~20天環割第二次;⑺合理修剪:按“頂部及外圍重剪,中下部和內部輕剪”的原則進行修剪。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引可口葡萄柚早結豐產,果實成熟期11月中旬至12中旬,留樹保鮮期較長。果實扁圓形,果面光滑,肉嫩多汁,含酸量低,風味好,品質優良。田間表現抗柑桔潰瘍病。適宜我省柚類產區種植。
51. 粵選臍橙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連州市水果技術推廣總站
品種來源:從中國柑桔研究所引進的奈維林娜臍橙后代中選育出的優良株系
特征特性:樹勢旺,分枝能力強,早結,果實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熟。果橢圓形、果形指數1.1~1.2,平均單果重252克,果皮橙紅色,果肉橙黃色,小臍至閉臍,肉脆化渣,果汁含量適中,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2%,固酸比17.4:1,風味好,品質優良。
產量表現:種植后第三年開始投產。4個試驗點3年、4年和5年生樹平均畝產分別為874.5公斤、1737公斤和2543公斤,5年生樹平均株產30.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選擇枳殼或江西紅桔作嫁接砧木,培育無病毒壯苗;⑵種植季節春季為3~4月、秋季為10~11月,挖大穴種植,株行距2.5米×3.0米,畝植88株;⑶控稍和保花保果:在謝花結束時,噴施40~50毫克/升的GA3加葉面肥一次,5~6月摘除夏梢。4月下旬至5月上旬環割保果;⑷綜合防止臍黃、裂果和日灼果:在6~7月次生果發育期噴施GA3加殺菌劑1~2次控制臍黃果,5~8月適當噴施鈣肥,在7~9月高溫季節通過樹兜覆蓋和及時放秋梢控制日灼果發生;⑸病蟲害防治:嫩梢期、幼果期和大風雨過后及時噴藥防治潰瘍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選臍橙早結、豐產、穩產,果實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熟。果橢圓形,肉脆化渣,果汁含量適中,風味好,品質優良。適宜在我省臍橙產區種植。
52. 汕優蕉柑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8
選育單位:汕頭市果樹研究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品種來源:從潮陽區西臚鎮東潮村果園臺灣蕉柑中選出的優良品系
特征特性:樹勢較旺、樹冠較開張,果實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成熟。果形端正,大小均勻,平均單果重215.0克,果形指數0.82,果皮橙紅;果肉橙紅、細嫩化渣,甜酸適中,單果種子數0.5粒,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總酸0.60克/100毫升,果實耐儲運。田間表現較抗潰瘍病。
產量表現:平均株產3年生樹12.4公斤、4年生樹20.0公斤、5年生樹33.5公斤、6年生樹40.0公斤(畝產2632.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選擇四川酸桔為砧木,培育無病毒壯苗;⑵選擇在春季種植,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在秋季種植。株行距2~2.5×3~3.5米;⑶促花保果:長勢較旺的柑園,建議在11月底秋梢成熟后,在主干上環割促花;長勢一般的柑園在11月底進行一次制水促花。秋梢成熟期,葉面噴施0.6%三元復合肥2次促花。花量、幼果量較少、生勢旺的結果樹,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環割主枝保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汕優蕉柑早結、豐產、穩產;果實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成熟。果形端正,大小均勻;果肉橙紅、細嫩化渣,甜酸適中;果實耐儲運;田間表現較抗潰瘍病。適宜我省粵東等蕉柑產區種植。
53. 四季菠蘿蜜
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19
選育單位:廣東省高州市華豐無公害果場、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茂名市水果學會、茂名市老區建設促進會、高州市良種繁育場
品種來源:從泰國黃肉菠蘿蜜實生苗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早結豐產,周年結果。果長橢圓形、中等大,平均單果重10.2公斤,干苞、肉厚、橙黃、爽脆、味清甜有香氣,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38%,維生素C 4.73毫克/100克,果實成熟后少乳膠。
產量表現:嫁接苗定植后2~3年開始開花結果,3年生樹平均株產58.2公斤,5年生樹平均株產135.2公斤,比當地菠蘿蜜一般提高80.0%以上。
栽培技術要點:⑴選擇本地樹菠蘿品種作嫁接苗砧木;⑵幼齡樹菠蘿園間種短期作物或采用生草栽培法,改善果園生態環境;⑶其它栽培管理方法參照紅肉菠蘿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四季菠蘿蜜具有一年多次開花結果的特性,早結豐產,嫁接苗定植后2~3年開始開花結果。果長橢圓形、中等大,干苞,肉厚、橙黃、爽脆、味清甜有香氣,果實成熟后少乳膠。適宜我省菠蘿蜜產區種植。
54. 紅日蝴蝶蘭
審定編號:粵審花2009001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
品種來源:臺糖火鳥/金尚美人
特征特性:株型較好,長勢旺盛,葉面綠色、略帶紫褐色,葉背紫褐色,葉片寬厚、質硬。在廣州地區平地溫室栽培1月下旬始花,花期2~3個月。花型圓整,花色紫紅,花徑10.1~10.5毫米,花葶粗壯,直徑約6.5厘米,主枝花朵數8~9朵,總花朵數13~15朵。溫室栽培表現出較強的耐熱性和抗病性。
栽培技術要點:⑴大苗生長期間溫度保持在18℃~28℃,小苗生長期間溫保持在22℃~30℃,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⑵7~10天施肥1次,冬季間隔時間可稍長。生長期以施N:P:K=20:20:20的通用肥為佳,施肥濃度為2000~4000倍為宜。10~11月花芽形成抽梗期要增施磷、鉀肥;⑶在花芽發育過程中注意去除側枝;⑷注意防治軟腐病、疫病和花瓣灰霉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紅日蝴蝶蘭為大花型紅花系列蝴蝶蘭品種。株型較好,在廣州地區平地溫室栽培1月下旬始花,花期可達2~3個月,花型圓整,花色紫紅,花葶粗壯,主枝花朵數可達8~9朵,總花朵數可達13~15朵。適宜我省溫室大棚設施基質栽培。
55. 紅鉆石蝴蝶蘭
審定編號:粵審花200900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
品種來源:臺糖火鳥/太陽王子
特征特性:長勢好,葉色綠,葉片寬厚挺立。花葶較粗壯,高66.7~73.4厘米,有分枝。主枝花朵數8~9朵,總花朵數10~12朵;花朵排列整齊、有序;花型圓整,花徑10.1~10.3厘米;萼片和花瓣斑紋狀。花期較長,為3個月左右。溫室栽培表現耐熱性較強。
栽培技術要點:⑴小苗和幼苗生長期間,環境溫度保持在22℃~30℃、夜間不低于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⑵要趕上年霄花銷售旺期,必須上山進行催花處理,促其在9~10月形成花芽并抽梗;⑶注意防治軟腐病和疫病:要加強通風,控制好盆內的水分,發現病株立即隔離,并噴藥防治。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紅鉆石蝴蝶蘭為大花型線條系列紅花蝴蝶蘭品種。花期3個月左右,花葶較粗壯,有分枝。主枝花朵數可達8~9朵,總花朵數可達10~12朵。花朵排列整齊、有序。花型圓整,萼片和花瓣斑紋狀。溫室栽培表現耐熱性較強。適宜我省溫室大棚設施基質栽培。
56. 紅絨蝴蝶蘭
審定編號:粵審花2009003
選育單位: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品種來源:兄弟草莓優選株S1/兄弟草莓優選株S2
特征特性:生長勢強,株型勻稱,葉片卵圓形,質硬,葉面翠綠色,葉背淺綠色;花形圓整,花紫紅色,花瓣厚,有絨質感,花徑約4.5厘米;花葶直挺,高可達36~42厘米,多分枝;主枝花數可達10~13朵,總花數可達20朵以上。在廣州地區溫室栽培,10℃以上植株生長正常;開花期在3~4月。
栽培技術要點:⑴采用水苔和透明塑料盆按小、中、大苗依次栽培;⑵每隔10~15天噴灑2000倍左右的水溶性速效肥,苗期宜施用花寶1號高鉀肥,營養生長期以N:P:K=20:20:20的通用肥為佳,可施少量緩效肥在盆內植料中,成株催花期可施用N:P:K=30:10:10的開花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紅絨蝴蝶蘭屬小花型紅花系列多花蝴蝶蘭品種。株型勻稱,花形圓整,花紫紅色,花葶直挺,多分枝;主枝花數可達10~13朵,總花數可達20朵以上。適宜我省溫室大棚設施基質栽培。
57. 麒麟火焰蘭
審定編號:粵審花2009004
選育單位: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品種來源:云南火焰蘭/豹斑火焰蘭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葉帶形、綠色、質硬;花色橙紅,帶鮮紅色的斑點;花葶直徑約3.0毫米,長可達43厘米以上,分枝數0~4個,主枝著生花朵數可達16~20朵,總花朵數可達25朵以上,花朵長約5.0厘米、寬約6.0厘米。在廣州地區簡易大棚栽培2月底到3月初開花,花期長可達2~3個月,表現出較強的耐熱性、耐冷性以及抗病性。
栽培技術要點:⑴培養基質要疏松、透氣、排水良好,以水苔為佳;⑵遮陰宜采用遮光率為50%~60%的黑網;⑶出瓶移栽的小苗施肥要以“薄肥勤施”為原則,中苗、大苗生長以葉面噴施和灌根交替使用,同時每盆施放數粒緩釋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麒麟火焰蘭株型屬火焰蘭雜交新品種。在廣州地區簡易大棚栽培2月底到3月初開花,花期長2~3個月,表現出較強的耐熱性、耐冷性以及抗病性。花色橙紅,帶鮮紅色的斑點,主枝著生花朵數可達16~20朵,總花朵數可達25朵以上。適宜我省溫室大棚設施基質栽培。
58. 彩霞紅掌
審定編號:粵審花2009005
選育單位:廣州市花卉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托金/科羅拉多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勻稱,平均株高39.6厘米,冠幅41.3厘米;葉片橢圓形,葉色翠綠;花多且高于葉,佛焰苞寬卵圓形,長9.9厘米,寬10.5厘米,粉紅色,光澤度好,花梗直立,花期長;以2/3雌蕊成熟為標準觀察花序顏色,上中下部分別為黃綠帶灰棕、橙色、淺橙黃色;從組培小苗出瓶到開花成品約需16個月。與對照品種粉冠軍相比,佛焰苞大,生長周期短。栽培試驗結果表明,其抗病性較強,適應性較好。
栽培技術要點:⑴組培苗移栽管理:組培苗出瓶時用水溫為20℃~26℃的清水將殘留培養基沖洗干凈,并進行消毒處理,種植時不宜過深,移栽后10天內基質保持濕潤但不積水;⑵營養生長期管理:當小苗長至8厘米以上時可移入上口徑8厘米的營養杯或膠杯,每杯種植大小一致的雙株苗,種植時不宜過深,上盆當天或第二天應適當噴施殺菌劑;⑶生殖生長期管理:當苗長至15~25厘米高度時可移入上口徑15厘米甚至稍大的塑料盆具中定植。種植時,花盆底部放3~4厘米厚的粗介質(如花泥);⑷病蟲害防治:該品種抗病性較好,栽培中要注意根腐病、莖腐病、葉疫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彩霞紅掌為紅色紅掌中型盆花品種。從組培小苗出瓶到開花成品約需16個月,花多且高于葉,佛焰苞寬卵圓形,粉紅色,光澤度好,花梗直立,花期長,抗病性較強,適應性較好。與對照品種粉冠軍相比,佛焰苞大,生長周期短。適宜我省溫室大棚設施基質栽培。
59. 旭日紅掌
審定編號:粵審花2009006
選育單位:廣州市花卉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粉冠軍/飛塔
特征特性:株型較緊湊,平均株高32.1厘米,冠幅50.5厘米。葉片近三角形,新葉帶有斑紋,后漸變為濃綠色;佛焰苞長8.7厘米,寬6.6厘米,鮮紅色,光澤度好,花期長,且花色保持不變;以2/3雌蕊成熟為標準觀察花序顏色,上中下部分別為灰紅色、橙紅色、紅色;從組培小苗出瓶到開花成品約需18個月。與對照品種粉冠軍相比,花期長,花色穩定不變。栽培試驗結果表明,其抗逆性較強,適應性好。
栽培技術要點:⑴組培苗移栽管理:組培苗出瓶時用水溫為20℃~26℃的清水將殘留培養基沖洗干凈,并進行消毒處理,種植時不宜過深,移栽后10天內基質保持濕潤但不積水;⑵營養生長期管理:當小苗長至8厘米以上時可移入上口徑8厘米的營養杯或膠杯,每杯種植大小一致的雙株苗,種植時不宜過深,上盆當天或第二天應適當噴施殺菌劑;⑶生殖生長期管理:當苗長至15~25厘米高度時可移入上口徑15厘米甚至稍大的塑料盆具中定植。種植時,花盆底部放3~4厘米厚的粗介質(如花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旭日紅掌為紅色紅掌中型盆花品種。從組培小苗出瓶到開花成品約需18個月,佛焰苞鮮紅色,光澤度好,抗逆性較強,適應性好,與對照品種粉冠軍相比,花期長,花色穩定不變。適宜我省溫室大棚設施基質栽培。
60. 鳳凰八仙單叢茶
審定編號:粵審茶2009001
選育單位:潮安縣鳳凰鎮政府、潮州市農業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品種來源:從鳳凰水仙群體中經無性系單株選育
特征特性:無性系茶樹品種。小喬木型,樹姿較直立,葉片長橢圓,中大葉類,芽梢萌育力強,萌芽期中生偏晚,扦插繁殖力較強。高香型,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氣物質含量豐富,成茶內質芝蘭花香高銳濃郁,滋味醇爽,韻味明顯,回甘力強,品質優,高海拔種植更顯品質優勢。產量中等。適應性和抗逆性較強。
產量表現:5齡期畝產鮮葉372.5公斤,比對照品種白葉單叢低6.2%。
栽培技術要點:⑴培育壯苗:采用扦插育苗移栽或高接換種,嫁接苗砧木采用鳳凰水仙或其它適制烏龍茶樹品種;⑵適時移植:11月下旬或冬季晚霜期后種植;⑶合理密植:山地梯級茶園采用單行單株或雙行單株種植,單行種植株距60厘米,小雙行種植行距50厘米、株距80~100厘米,畝植1000~1200株;旱地茶園畝植1200~1800株;⑷科學修剪:茶園修剪有平面修剪和以采代剪兩種方式,注意抑制徒長枝梢,培育相對平整的采摘樹冠;⑸注意防治病蟲害:秋季注意做好茶小綠葉蟬第二個為害高峰的防治工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鳳凰八仙單叢茶為無性系茶樹品種。高香型,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氣物質種類豐富,成茶內質芝蘭花香高銳濃郁,滋味醇爽,韻味明顯,回甘力強,品質優,高海拔種植更顯品質優勢。產量中等。適應性和抗逆性較強。適宜我省茶葉產區推廣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