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化控的目的是:在不減少單株果枝數和果節數的前提下,使株高降低、果枝縮短、葉片縮小,控制營養體不使其過旺,達到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協調生長,實現較高的畝鈴數,又保持棉田的通風透光。因此,化控是棉花高產的重要技術之一。把握住第一次化控的最佳時期,可用較小的藥量達到很好的效果。
何時開始化控最好?根據棉花生長發育規律、氣候特點和化控藥物的作用機理,通過科技人員和廣大棉農的科研、生產實踐,一般情況下,以棉花盛蕾期(即現第四個果枝,北方棉區多數年份在6月15~20日前后)第一次噴施縮節安為最佳時期。這是因為:
1.盛蕾期正是棉花根系生長最旺盛時期,此后根系的生長速度將趨緩,地上部的生長速度將加快。而盛蕾期化控,正好在地上部加快生長到來時發揮控制作用。
2.6月中旬以后,日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較少出現劇烈降溫,而且“雨熱碰頭”的幾率增多,如盛蕾期不開始化控,一旦出現“雨熱碰頭”,很容易造成棉株徒長,形成被動化控。
3.棉花盛蕾期后半個月,將陸續現第五至九個果枝,這正是棉株中部的5個果枝。能否將這5個果枝和果節的間距控短,關系到化控的成敗。而縮節安噴施后的有效作用期為15~20天。盛蕾期化控正好對中部5個果枝起作用。
因此,一般情況下,第一次化控的最佳時期是盛蕾期前后,在肥沃地、棉苗早發地、苗期多雨年份,化控可適當提前;在瘠薄地、棉苗遲發地、苗期干旱年份,化控可適當推遲。
在生產實際上,不少棉農對第一次化控的時間把握不住,常常偏晚,錯失了最佳時期,以致造成被動。主要有以下疑慮:一是認為苗、蕾期應以促為主,怕化控后影響棉花正常生長,推遲生育期。二是在6月上中旬少雨、天氣干旱的年份,認為棉花當時生長不快,沒必要化控。三是怕掌握不好噴藥量,化控過重造成棉花生長停滯。四是認為只有大高棵棉花才能結大桃,獲得高產。
以上這些認識和擔心,都是不難澄清和解決的。關鍵是掌握好用藥量,棉花第一次化控,每畝以噴施符合標準的縮節安(含有效成分不低于97%、含雜質不高于1.5%)0.3~0.5克為宜,如天熱地濕、棉株長勢旺,可適當增加藥量;如天旱地干、棉株長勢一般,可以降至0.2克;如果棉株已出現旱象,不僅不能化控,還要考慮澆水。一般在化控后的第三天,新出的嫩葉顏色變深,有光澤,葉面出現皺折,繼而幼葉也出現皺折,葉片上舉,棉花改變了株形,這就是第一次化控達到的理想效果(見圖)。
當然,僅一次化控并不能解決問題,棉花生長最迅速的時期是花鈴期,這一階段要持續50天左右,必須全程化控才能保證成功。第一次化控后約10天,棉花進入開花期,縮節安的作用力日漸微小,而此時棉株已大,氣溫日漸升高,降雨的幾率更大,這時即使棉株生長速度不快,也要接連進行第二次化控,藥量可加大到每畝0.8~1克。以后還要視棉株生長及天氣情況,進行第三次、第四次化控……否則,一旦降雨后再控,往往很難控住,還可能把第一次化控的成果抵消,造成前功盡棄。
縮節安的使用要遵循一個“活”字。如果第一次用藥量偏小,或噴后降雨,控制作用很小,可再補噴一次;如因掌握不準,用藥量偏大,或噴藥后天氣持續干旱,棉花生長受到抑制,可通過澆水施肥或噴施赤霉素緩解。
有人不理解縮節安的增產作用,認為它不含棉花所需的營養物質,只起消極的抑制作用。其實,縮節安的最可貴之處是能保持棉田通風透光,滿足棉田對光、氣的需要,離開了光和氣,棉花就不能生存,何談高產。縮節安的增產秘密就是能提高棉田對光、氣的利用率。所以,化控不僅是一項積極的增產技術,更是一項投入少、產出高的技術。
農田作業貴在不誤農時,因為時機一旦錯過就不能彌補了。第一次化控雖不起決定作用,但運用好了,可給棉花一生的全程化控打下扎實的基礎,變被動為主動。在生產上常常看到,有些棉農化控藥打得不少,棉花依然棵高、枝長、葉大,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化控晚了。北方棉區第一次化控的最佳時期恰逢麥收階段,要密切關注棉花長勢,做到收麥、管棉兩不誤。注:以上具體的化控時間和藥物用量主要針對北方棉區。(劉春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