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林:中國棉花學會天然彩色棉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彩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非棉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天然彩色棉花(以下簡稱“天然彩棉”)是自然生長的、帶有顏色的棉花的統稱,其顏色是棉纖維中腔細胞在分化和發育過程中色素物質沉積的結果。天然彩棉具有色澤自然柔和、古樸典雅、質地柔軟、保暖透氣等特點,是一種新型的紡織原料。它環保、健康的特性,省略了棉紡工業的漂染工藝,從而達到節能減排引發棉紡織業的綠色革命,形成一個新興產業,符合當前人們保護生態環境,追求健康生活和維護中國與世界棉業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一、天然彩棉產業發展現狀
(一)天然彩棉種業科研開發現狀
國外天然彩色棉種子的研究工作始于60年代末,最近十年來,天然彩色棉種子在世界范圍內被作為農業高科技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加緊研究,其中,中國、美國、巴西、秘魯、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國家已有彩棉產品生產,中國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彩色棉種子生產國。隨著共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重視健康、熱愛地球的觀念成為大眾的共識,天然彩棉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在天然彩棉研發中,綜合利用遠緣雜交、細胞融合和生物工程等各種可用的育種方法,穩定彩棉的遺傳性狀、增加色彩種類、提高纖維品質和工業可紡性以及提高單產水平,成為當前彩棉育種科研的主要方向。良種選育是彩棉產業發展的基礎和確保彩棉質量的重要保證。中國的彩棉品種選育以1987年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開始彩棉近代選育為起點,經過近22年的科研和選育,己選育37個質量比較穩定的彩棉良種,其中棕色棉品種17個,綠色棉品種11個,占目前全世界經政府注冊的41個天然彩棉品種的90.24%。作為以彩棉為單一主業的行業龍頭企業,中國彩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彩棉集團)所培育的12個彩棉品種的纖維品質綜合性匹配合理,性狀優良,在彩色棉的纖維品質、產量和抗性方面均走在了彩棉育種研究領域的前沿。隨著天然彩棉品種的更新,以及纖維品質、產量迅速提高,天然彩棉已成為我國棉花傳統產品中的新品類,豐富了棉花產業的整體功能,實現了棉花生產結構的多類型、多元化轉變。
(二)中國天然彩棉規模化種植現狀
我國是世界重要的天然彩棉生產基地,經過十多年發展,天然彩棉產業已成為我國棉紡織行業最具有競爭力的新的增長點。從1999年到 2009年,中國天然彩色棉種植面積從每年1萬畝擴大到每年20多萬畝,皮棉產量從每年800噸增加到每年2萬多噸,10年間,彩棉種植面積和皮棉產量分別增長了20倍和25倍。彩棉種植遍布新疆、甘肅、湖南、安徽、四川、山西、浙江等宜棉產區。新疆水、土、光、熱資源十分豐富,能夠滿足彩棉“連片種、隔離好、集中管”的要求。新疆自治區和兵團已將彩棉產業作為新疆經濟增長點,列入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予以扶持。以中國彩棉集團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從1998年到2009年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00余萬畝,產皮棉10萬余噸。新疆天然彩色棉產量已占國內彩棉總量的95%和世界彩棉總量的60%左右,已成為目前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天然彩色棉花生產加工與供應基地。
(三)中國天然彩棉產品開發現狀
隨著天然彩棉生產性品質和工業性品質的提高,天然彩棉紡織品已由最初的普梳環錠紡紗線、精梳環錠紡紗線、轉杯紡紗線、機織面料、針織面料擴大到已生產出5大類不同顏色梯度的天然彩棉紗、180多種花色針織面料、110余種花色梭織面料及天然彩棉襯衣、T恤、內衣、家居服、童裝、床上用品等九大系列千余種天然彩棉產品。而且一系列高科技天然彩棉紡織品正在陸續開發,如天然彩棉納米防菌抗臭彈力衫、天然彩棉與其他纖維混紡或交織面料。天然彩棉可紡性已經達到或接近白棉的水平。彩棉是一個聯動產業,在中國彩棉集團龍頭的帶領下,充分發揮了科研、種植、加工、銷售等社會資源優勢,建立了彩棉產業鏈,使很多處于困境的研究、生產單位煥發了生機。眾多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生產單位、紡織企業加入到這個產業鏈中,共同從事天然彩色棉產業開發,全方位開拓天然彩色棉市場。國內從事彩棉生產、加工的企業2000年不足10家,2008年已增加至1000多家。由于彩棉產品環保、健康的特性和純樸、典雅的聲譽使彩棉消費市場持續升溫。
(四)中國天然彩棉技術標準現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技術標準已成為世界各國促進貿易發展、保護民族產業、規范市場秩序、推動技術進步和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手段。中國已建立了彩棉產業標準化體系,以天然彩色細絨棉為綜合標準化對象,按照影響天然彩色細絨棉質量的相關要素形成標準的有機集成,其中包括3項國家標準、26項地方標準和2項行業標準,分別涉及天然彩棉品種、種子、種植技術、種植管理、品質及制品質量等六大部分。通過對美國國家標準協會標準 (ANSI) 等21個國家或標準化組織的標準情況查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比較全面地制定和發布天然彩色棉系列標
準的國家。
二、發展天然彩棉產業的優勢
(一)天然彩棉是天然纖維的首選
隨著環保、健康消費成為一種時尚的趨勢,回歸自然,還地球以綠色,還穿著以健康,還時尚以原始,為創造未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綠色紡織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2009年1月2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舉行儀式,正式發起“2009年天然纖維年”活動,以推廣天然纖維,強調它們對消費者的價值,加深各方對天然纖維的認識并促進棉制品的消費,提高天然纖維行業的生產效率和可持續性。在這些綠色天然纖維中,天然彩棉以其獨有的鮮明特點,日益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和愛戴。彩棉被譽為“人類第二肌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21世紀人類衣著的發展方向。彩棉紡織品在加工過程中無需染色,實現了從纖維生產到成衣加工全過程的“零污染”,從而減少了污水的排放和對污水的處理等過程,避免了對人體的危害及對環境的破壞,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成為天然纖維的首選。
(二)彩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可以提高紡織工業的贏利水平
當前,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紡織行業受到巨大沖擊,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嚴重受阻,以出口外向型為主的中國紡織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應對金融危機,擺脫目前的困境成為擺在中國紡織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一方面要積極開拓內需市場,另一方面進一步節約成本走特色生態紡織,進一步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是條出路。天然環保健康的天然彩棉完全符合當前市場需求,應成為紡織行業首選,因此應大力發展天然彩棉產業。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紡織行業在生產過程中帶來的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多的矛盾日益顯現,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已經向紡織印染行業頻頻發出警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22項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中,與印染行業直接相關約束性指標是:在“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中國棉花協會、中國棉紡織協會公布數據:普通白棉在加工中用于漂染整理的費用為5000-10000元/噸,目前國內紡織行業普遍處于微利經營狀態,隨著國家強制性標準《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實施,印染業的成本會增加 10%。采用天然彩棉進行生產,在紡紗、制衣的生產過程中不需要漂染,不僅可以減少淡水、能源用量,而且節約大量的污染治理費用,按照1/5的配棉水平計算,中國生產的彩棉,已帶動25萬噸白色棉免印染、漂白,直接為紡織企業節約生產成本15億元。
(三)發展天然彩棉有利于改善現有棉產業結構、提高棉花產業市場競爭力
棉紡織品是中國傳統的第一大宗出口商品,但中國近年每年約400億美元紡織品出口受到各種技術貿易壁壘的限制,使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產棉國的利益受到極大沖擊。而天然彩棉豐富了棉花產業的整體功能,實現了棉花生產結構的多類型、多元化轉變,為中國棉花產業走以通用棉為主,多類型、多用途棉綜合發展道路提供了基礎,增強了中國棉紡織品的市場競爭力,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四)天然彩色棉的開發利用符合建設生態紡織產業發展方向
天然彩色棉花環保、健康的特性,實現了紡織生產原料生態化,被稱為“貴族纖維、植物羊絨”,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對于建設生態型紡織產業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大力開發天然彩色棉花對于優化紡織產業結構、促進社會和諧,保持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作用。要高度關注天然彩色棉花的開發應用,建立支持彩棉產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創新步伐,保持技術領先,實現做優、做強、做大彩棉產業的目標。要堅持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機制,加強彩棉優良品種的研發和選育工作,加大彩棉科技投入。通過聯合攻關,共同開發,促進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結合,提高研發水平,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天然彩色棉研發技術和品牌。進一步加強彩棉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行彩棉生產、加工標準,加大新科學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大無公害、綠色及有機棉生產基地認證力度,為提高彩棉產量,確保彩棉質量,建設生態型紡織產業奠定基礎。
三、天然彩棉產業發展趨勢
由于天然彩棉在天然環保、保護健康、改善棉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積極意義,世界主要產棉國都在積極開展天然彩色棉相關研究,全方位加快培育具有更好經濟性狀的天然彩色棉新品種。中國、美國、埃及、秘魯、法國、日本等18個國家掀起了“彩棉熱”。彩棉市場隨著各項行業標準的制定及完善,也將逐步走向規范化。由于天然彩棉本身的天然環保性和保護健康等方面的積極意義,彩棉產業將成為拉動中國紡織業出口和拉動內需的新的增長點。彩棉產業作為特色的新興產業,將成為國際流行的新趨勢和健康消費的新時尚,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據國際有機農業委員會1992年預測,未來30年內,全球棉花總產中將有30%被彩棉和有機棉代替,二十一世紀全世界將有60%?70%的人口使用天然彩色棉制品。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了從彩棉育種、種植、紡紗到成衣完整產業化的國家。2005年至今,隨著彩棉產業總規模持續不斷擴大,產業分工更趨明確,彩棉產品市場認知度迅速上升,聲譽不斷提高,彩棉產品消費形成新的潮流和時尚。同時,從業企業的規模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中國彩棉集團第一品牌“天彩”品牌的輻射帶動下,迅速崛起了數十個彩棉知名品牌,彩棉制品年銷售額超過300億元。彩棉產業成為拉動中國紡織業出口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全球棉花需求量整體上呈不斷小幅增長,而棉花產量和供給量并沒有隨之同步上升。作為世界產棉大國,中國在世界棉花市場占有主要地位。但是,隨著近年來國際、國內糧食供應日趨緊張,保障糧食供應安全,維護社會安定,就成了各國和各級政府在農業生產工作中的一項主要議題。2008年 7月舉行的新疆畜牧工作會議提出,在今后的五年內,新疆將壓縮棉花種植面積700萬畝,然后再用五年時間壓縮到1600萬畝,以增加糧食和飼草作物的種植規模。目前,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已達2700萬畝,去年(2007年)產量達到290萬噸,超過全國棉花產量的三分之一,超過世界產量的十分之一。隨著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的逐漸壓縮,未來10年內,全球棉花產量平均每年減少11.8萬噸。中國是世界棉花消費最大的國家之一,受新疆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影響,國內棉花供給將日趨緊張。在中國其他地區,為保證糧食生產的需要,也沒有足夠的耕地用于增加棉花生產。因此,需要開辟新的棉花種植區和供應基地,以保證中國和全球的棉花需求。
鑒于此,中國彩棉集團一方面在穩步推進普通彩色棉種植的基礎上,大力擴大有機彩棉的種植面積,使彩色棉花的功能和特性再上一個臺階。另一方面在做好國內市場開發的同時積極尋求開拓國際市場。2008年3月,馬拉維總統訪華,向中國政府提出,由中國企業在馬拉維發展棉花產業的愿望。通過對馬拉維國內投資環境和農業優勢的調查研究,2009年4月中國彩棉集團與中非發展基金,以及在非洲具有從事棉花業務經驗的青島匯富紡織有限公司和青島瑞昌棉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在香港設立了中非棉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在馬拉維、莫桑比克及周邊國家發展棉花產業項目。該項目的實施符合中國對非經貿政策,符合國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可以實現中國紡織產業轉移,增加紡織、農業科研設備和相關生產資料出口,有利于中國彩棉集團技術、人員輸出,符合“走出去戰略 ”,可以拓展中國彩棉集團的海外棉花業務,為中國彩棉集團形成多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當前,中國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如今已初見成效,國內經濟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加上國家出臺的紡織業振興規劃都可帶動和有效激活國內13 億人口的紡織品消費市場,拉動紡織棉花市場的需求,扼制棉花市場下滑的勢頭,2009年下半年棉花市場下跌趨勢會有所緩和并出現反彈趨向。上半年,國內彩色棉花市場需求明顯提高,中國彩棉集團彩色棉花銷售成倍增長,出現旺銷態勢。我們相信彩色棉產業的春天即將來臨。
彩棉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循環經濟為傳統紡織業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從而在根本上消除了紡織業長期以來在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從而進一步推進中國和世界棉業的可持續發展,這種革命性的改變,給中國傳統紡織業帶來了新的希望,也必將推動現代紡織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