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杜邦先鋒國際良種有限公司國際運營部副總裁Daniel Glat
巴西近20年的種業市場開放,使其引進了新技術新產品,對整個巴西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特別大,其結果不僅使巴西成為一個農業大國,而且還成為一個農業強國。在主要農作物領域,目前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只有巴西能和美國進行全面的爭鋒,這在全球其他國家是做不到的,而這一切要歸功于市場開放的政策。
4月28日,以“籽種產業與生物技術”為主題的“第二屆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在北京舉行。杜邦先鋒國際良種有限公司國際運營部副總裁DanielGlat作了題為《先鋒種業和玉米作物在巴西的發展》的演講,從玉米種業市場發展的角度分享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種子產業崛起的過程,同時也表明了巴西種業市場的開放政策對于巴西農業在國際市場強勢地位的推動作用。作為同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大國中國而言,巴西在種業市場發展的經驗應該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DanielGlat在先鋒公司任職22年,有30年的國際種業市場營銷管理經歷,他對于先鋒公司進入巴西前后的當地種業發展有著充分的感受和了解。作為一個巴西人,他對像先鋒這樣一個跨國種業巨頭介入當地種業市場所持有的態度,不僅在感情上而且在理性上都具有充分的象征意義。記者就巴西種業市場開放的前后變化、先鋒公司對巴西玉米產業的推動、巴西種業經驗對于中國的借鑒作用等方面進行了訪談。
記者:先鋒公司進入巴西前,當地的玉米發展是個什么狀況?
DanielGlat:巴西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玉米被認為是低科技含量,低產量的自種自食作物。雜交種的應用大約占50%~55%,大部分的雜交品種是雙交種。種子質量低,大部分由聯合收割機收獲。農民經常每米播種8粒種子,而只有5粒能出苗,種子雖然便宜但是質量很差。種子公司不注重種子分銷,農民肥料使用低,因此產量低,最高產量是6~8噸/公頃。
記者:先鋒公司進入巴西市場以后,帶來了哪些新的變革和理念?
DanielGlat:先鋒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進入當地市場,致力于開發和改造巴西的玉米作物成為高產、高技術、高經濟回報作物,并集中在愿意采用這些技術的農民和地區。采用對研發進行投資、提高種子質量以及對農民進行農藝協助相結合的方式,使農民的產量最大化。先鋒在巴西的種子發展圍繞以下三個目標:一是加強育種研發。針對巴西不同的環境地區,用更好的管理和玉米作物優異的農藝特征開發高收率的雜交品種,不斷地實行各種技術用以開發高級雜交種。二是高標準的生產體系。比照美國的生產標準,生產高質量的種子,其目的是把高活力的種子引入市場。三是加強農藝方面的服務。為機械種植者開發和生產專門的播種機用的塑料模板裝置以適用于種植先鋒的種子,農藝小組致力于研發實用的田間信息,銷售人員把農藝小組研發的農藝規范教給農民,為種植者糾正農藝操作,使農民變得更加專業,最終幫助農民發揮出種子的效率,從而產生更好的收益。
記者:開放為巴西種業市場帶來了活力和新的面貌,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DanielGlat:現在巴西的玉米種植面積等同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但產量卻是原來的三倍。高技術的玉米種植規范傳播到了巴西的許多地區,超過50%的巴西玉米種植區由高技術農民種植,高技術農民的玉米產量由6~8噸/公頃增加到10~13噸/公頃。巴西曾經是玉米進口國,如今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玉米出口國。玉米產量的增加促進了家禽和養豬產業加速發展。先鋒公司對當地玉米行業水平的推動和提升作用也充分得到體現:先鋒的成功和高價值種子的獲得引領一些其他公司為了提供高質量且有競爭力的種子而投資。現在別的幾家種子公司都能開發高質量、高產量種子的雜交品種,以前依賴于先鋒的高技術農民,今天有了更多的選擇。玉米作物的技術提升隨之也帶動了肥料、化學藥品、播種機及相關零部件、聯合收割機、農藝師等需求量的增加。今天的巴西先鋒是繼北美之后第二大先鋒企業。而先鋒也被當地人們所認知和推崇:先鋒被認做為是種子產業、農藝技能和高科技種植的標志。先鋒公司的田間示范被認為是所有投入型公司活動中最重要的事件。巴西農民認為先鋒公司是在巴西最讓人欽佩的農業公司。
記者:巴西的種業市場發展經驗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國借鑒?
DanielGlat:雖然巴西和中國的國情不同,農業耕作水平和產業化程度也不一樣,但是以下4個方面對中國種業市場的發展有啟迪意義。一是鼓勵私人公司進行投資研發。巴西農業研發機構中國家占得比例并不大,大多數的應用研究都是私人公司在做,這樣就可以調動整個社會資源,而私人公司的市場運作效率更高,政府可以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到更迫切的地方去。二是狠抓種子生產質量。巴西在二三十年前和中國差不多,種子產品表現本身還可以,但是種子質量很差,芽率、純度等達不到要求,因此農民在后期要花很多功夫,這實際上就浪費了很多資源,比如要花成倍的土地資源來生產種子,但是出苗率卻很低。如今巴西在這個方面進步很快,建立了高效的生產體系,精量播種和單粒播種技術已經有了很成功的經驗,而且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這種技術被運用到中國種子生產領域。三是開放的市場政策。巴西近20年的種業市場開放,使其引進了新技術新產品,對整個巴西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特別大,其結果不僅使巴西成為一個農業大國,而且還成為一個農業強國。在主要農作物領域,目前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只有巴西能和美國進行全面的爭鋒,這在全球其他國家是做不到的,而這一切要歸功于市場開放的政策。四是技術服務到位。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比如同樣的高質量的種子,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其產量和效益也會差別很大,所以要為農民提供貼心周到的技術服務,用你們中國人的說法就是良種良法配套,這個概念以前說得很多,但是巴西目前在這個方面是真正做到了。
記者:您在20多個國家工作過,從全球種業發展的角度,你如何評價跨國種業公司對當地種業研發和市場發展所起的作用?
DanielGlat:我對種業在很多國家的發展狀態以及在不同環境下的發展情況有很好的理解和觀察,我始終認為,大投入型公司,尤其是種子公司,作為科技進步的載體,將對所在國家的農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領先的農業公司能為其他公司的發展和投資打開渠道。跨國公司作為行業的領先者,它給行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市場運作成功經驗,會吸引更多的本土公司參與到行業中來進行投資研發生產,為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從而使得整個行業的發展水準不斷提高和進步,農民可以從中得到更大利益。(農民日報 作者:楊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