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位于寧晉縣的河北大曹莊農場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玉米試驗田里,一群特殊的“勞動者”正與時間賽跑。一人多高的玉米稈間,副站長代繼軍帶領育種人員,手拿記錄本和采樣袋,抓緊收獲成熟的玉米。
這片230畝的試驗田,密密麻麻種植著約5000個玉米品系。每個品系都要單獨收獲、單獨裝袋、單獨貼標簽,容不得半點馬虎。
這里的收獲現場,與普通農田有所不同。它沒有大規模的機械轟鳴,而是精細的手工作業。只見人們一手抓住玉米稈,一手握住玉米棒,稍一用力就咔嚓一聲掰下。
“注意不要把玉米籽粒碰掉了,標簽一定要和收獲的玉米品系對應,一個都不能錯。”代繼軍時不時提醒大伙兒。他將采下的玉米棒輕輕放入專用紗網袋,并系緊標簽。“別小看這一個動作,每個玉米品系都要記錄準確,確保‘對號入座’,數據鏈要是從這里斷了,前面所有的辛苦都白費了。”代繼軍說。
近年來,為應對復雜多變的氣候,農業專家們明確了黃淮海地區玉米育種的主攻方向,選育高產、抗病、耐逆的玉米品種。
“前一陣連續陰雨天,地里下不去,我們干著急。趁著這兩天不下雨了,我們趕緊把所有的試驗品系收完。”代繼軍說。
育種人員李晨旭拿著記錄本,穿梭在試驗田里,記錄著每一行玉米實收穗數、穗腐數等關鍵數據,為后續的品種選育和改良提供依據。
“看這稈子,多壯實,抗倒伏能力應該不錯。穗位整齊,苞葉包裹嚴實,籽粒飽滿,是個好苗子。”在田間的空地上,李晨旭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對同事說。
代繼軍也湊近觀察:“這個品系禿尖率也很低,幾乎看不到缺粒。”他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著囑咐,數據一定要記準確,成敗都在細節里。
行走在試驗田里,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同品系的玉米在株型、穗型上存在明顯差異。有的品系果穗碩大,籽粒排列緊密;有的則莖稈堅韌,顯示出良好的抗風能力。這些直觀的對比,讓每一個品系在公平的“賽場”上,更好地展現其產量潛力和抗逆特性。
交談聲、記錄數據的報數聲、玉米稈輕微的摩擦聲,交織成一曲動聽的田間勞動樂章。接下來,育種人員將收獲的玉米運到田邊的水泥場地晾曬,等玉米晾曬好后,他們會對其進行考種。
“早一天完成考種,數據就能早一天進入分析階段,我們培育高產、抗逆玉米新品種的進程就能加快一步。這不僅關系著當下的收成,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再辛苦都值了。”河北大曹莊農場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站長張文杰說。(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