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發展現代種業的骨干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企業發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時強調,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加快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山東是種業大省,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1067萬hm²左右,糧、棉、油、菜等用種量每年約18億kg。近年來,山東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種業振興的決策部署,相繼出臺系列支持種業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不斷加大項目資金支持力度,加強金融服務,推進機制創新,搭建對接平臺,全力支持種業企業發展,企業扶優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山東省種業企業綜合實力穩步壯大,育種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8%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47%,種業企業整體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存在種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優異種質資源缺乏、創新能力不足、育種技術落后、高新技術人才稀缺等問題。因此,本文對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進行深入研究,為全面打好山東種業“翻身仗”,推動山東由種業大省邁進種業強省提供參考。
1
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成效
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綜合實力雄厚,種業企業數量、市場規模、新品種選育推廣及供種保障能力均居全國前列,國內影響力不斷增強,為高質量推進種業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2024年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1089家,其中國家農作物種業陣型企業8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7家,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農作物種子銷售收入達到140億元。
1.1 自主選育推廣了一批突破性品種
“登海”系列玉米品種兩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以登海605為代表的玉米品種約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0%。小麥品種濟麥22推廣面積12年保持全國第一,累計推廣面積達2400萬hm²。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培育的希森6號產量創世界紀錄。大豆品種齊黃34創造了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蔬菜品種國產替代取得突破性進展,露地品種基本實現國產化,設施品種國產化率達85%以上,番茄新品種整體表現達到進口品種水平。生物育種取得重大突破,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島清原種子科學有限公司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基因編輯安全證書。
1.2 培育了一批優勢種業企業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種子銷售額及利潤居全國種企前十強,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馬鈴薯種子銷售額居全國第一,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小麥種子、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大豆種子、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豆種子、山東金種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種子銷售額分別進入小麥、大豆、蔬菜種子全國前十強。山東安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偉麗種苗有限公司瓜菜種苗生產規模位居前列,青島金媽媽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嫁接砧木和甜玉米種子國內市場份額領先,華盛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圓蔥育種實現國產化。青島普蘭泰克機械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億禾田園機械有限公司、青島潤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小區育種、智能測產、種子丸粒化機械,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華盛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中農天泰種業有限公司、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青島金媽媽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種業公司已在哈薩克斯坦、新西蘭、韓國、蘇丹、泰國等國家建立良種基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1.3 形成了一批穩定良種繁育基地
山東省建有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及制種大縣22個、省級良種繁育基地50個,全部由種業企業參與共建。濟寧市嘉祥縣及周邊大豆良繁基地初具規模,大豆種子市場份額占黃淮海75%以上。小麥種子除保障本省供種外,還供應河北、河南、江蘇等周邊省份。花生種子還保障東北及內蒙古的供種,大白菜種子全國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瓜菜種苗產品市場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眾多種業企業在省內外新建現代化種子加工生產線,小麥、大豆制種實現全程機械化,整體精深加工能力提高約10%。濰坊壽光、聊城莘縣、臨沂蘭陵等蔬菜種苗基地集約化育苗高速發展,育苗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特征越發明顯。目前,主要農作物制繁種面積達20萬hm²,蔬菜集約化育苗總量達100多億株,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2
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現狀
2.1 種業企業數量類型多,經營范圍廣
由于2016年實施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2018年山東省行政審批體制改革將許可職能移交到行政審批服務局,2023年《山東省農作物種苗管理辦法》印發實施等疊加因素影響,山東省種業企業數量快速增長。2024年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數量達1089家,是2018年的2.2倍,數量居全國首位。2018-2024年種業企業數量變化情況見表1。

種子生產經營范圍涵蓋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花生、瓜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等30多種作物。其中,瓜菜企業數量最多,占比高達70%。按生產經營作物來分,2024年瓜菜企業780家,小麥企業325家,玉米(含鮮食玉米)企業91家,花生企業91家,大豆企業85家,花卉企業28家,水稻企業15家,棉花企業14家;按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類型來分,2024年種業企業共持有1310個許可證,其中A證(實行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17個,B證(主要農作物雜交及其親本種子)85個,C證(其他主要農作物種子)281個,D證(非主要農作物種子)809個,CD證45個,E證(種子進出口)53個,F證(外商投資企業)6個,G證(轉基因種子)14個;按種業企業資本構成來分,2024年種業企業以內資企業為主,外資企業僅6家。內資企業中以私營企業為主,國有企業數量僅36家。
2.2 農作物種業企業資產規模和從業人員不斷增長
2024年山東省種業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77.49億元(表1),比2018年增加105.14億元,增長61.0%。總資產在0.5億元以上的企業99家,占比9.1%;其中,0.5億~1.0億元的種業企業有56家,1.0億~10.0億元的有41家,10.0億元以上的有2家。2024年山東省種業企業注冊資本總額達到107.8億元,注冊資本在0.3億元以上的種業企業有156家,占比14.3%;其中,0.3億~0.5億元的種業企業有113家,0.5億~1.0億元的有30家,1.0億元以上的有13家。2024年山東省種業企業職工共計15632人,比2018年增加4032人,數量居全國首位;其中科研人員3645人,占比23.3%。
2.3 農作物種業企業經營業績再創新高
2018年以來,山東省種業企業經營業績穩步提升。由表1可知,2024年種業企業種子銷售收入達到139.87億元,種子經營利潤達到8.90億元,分別比2018年增長67.66億元和5.48億元,種子銷售收入和種子經營利潤均居全國前列。
2024年種子銷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作物依次為小麥、玉米、蔬菜、大豆、馬鈴薯、花生、西甜瓜、水稻、棉花、甘薯(表2)。蔬菜種子中銷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作物為依次為番茄、辣椒、大白菜、黃瓜、胡蘿卜、南瓜、大蔥、菠菜、白蘿卜、青梗菜。

2024年種子銷售收入在0.5億元以上的企業有61家,其中1.0億元以上的有20家,2.0億元以上的有9家,5.0億元以上的有2家。種子銷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種業企業(表3)銷售收入共計38.03億元,占比約27.2%。

2024年種子經營利潤在0.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1家,0.3億元以上的有4家,0.5億元以上的有3家,1.0億元以上的有1家。種子經營利潤排名前10位的種業企業(表4)共實現經營利潤3.82億元,占比約42.9%。

2.4 農作物種業企業科研投入持續加強
2024年有研發投入的種業企業613家,占種業企業總數量的56.3%,企業科研總投入為10.59億元,比2018年增加7.14億元,占2024年商品種子銷售收入的7.6%(表1)。其中,企業自主投入9.41億元,財政資金投入1.15億元,非財政資金投入0.03億元。種子科研投入排名前10位的種業企業(表5)共投入科研資金4.75億元,占比約44.9%。

2.5 農作物種業企業品種研發能力穩步提升
總體來看,種業企業逐步成為新品種研發的主體,企業審定(登記)品種占比超過70%。2024年通過山東省級審定的5種主要農作物品種143個,其中企業審定品種98個,占比達68.5%;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數量82個,其中企業審定品種64個,占比達78.0%;通過國家登記的29種作物品種數量408個,其中企業登記的344個,占比達84.3%;2024年山東省種業企業申請植物新品種權787件,企業申請量占比為73.4%。
3
當前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存在的困難
3.1 種業企業缺乏優異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滯后,挖掘利用不充分
種質資源的保護、鑒定與評價是一項耗時費力且投入巨大的基礎性社會工程。在我國,種質資源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和育種家個人手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團隊化、私有化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資源的交流與共享。目前,種質資源的系統鑒定與深度挖掘工作已取得一定進展,但資源鑒定評價仍主要依賴常規種植方法,而這些方法往往受自然條件限制,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與國際先進的種業企業相比,我國在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種業企業普遍面臨優異種質資源短缺的問題,且對種質資源功能基因的研究不足,導致資源單一或過度依賴近親材料。優異種質資源的匱乏、鑒定評價技術的落后已成為制約山東省種業企業創新發展的瓶頸。
3.2 農作物種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
山東省種業企業數量雖超過1000家,但絕大多數企業處在產業鏈中后端,以產銷為主,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較強的大型企業較少,企業多而不強的特征明顯,市場相對分散,與國內外種業巨頭相比差距較大。目前,山東省僅有2家企業進入了全國種業企業20強,與農業大省、種業大省地位不符。國際跨國種業公司拜耳集團2022年種子銷售額就達到了700億元,是山東省2024年全部種業企業銷售總額的5倍多。
3.3 農作物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育種技術落后
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創新模式尚未形成,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占比不足5%,1000多家種業企業年均研發投入不到拜耳集團的1/10。多數種業企業創新仍停留在模仿育種、修飾育種階段,育種仍以常規育種為主,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編輯、智能設計育種等先進育種技術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目前,適宜黃淮海生態區種植的40個轉基因玉米品種中,山東省僅有7個,且轉化體全部來自外省企業。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島清原種子科學有限公司等企業雖然獲得了一批安全證書,但離產業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3.4 產學研結合不強,校企結合緊密度低
種業科研和市場需求“兩張皮”的問題還相當突出,種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通過產學研結合共同承擔了很多科研項目,但項目實施沒有緊盯企業需求,僅把研究方向、資源與市場需求進行了短期結合,追求的目標方向不同導致了產學研結合發揮的作用成效不顯著。對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合理把握、對知識產權歸屬和成果共享分配的安排難以平衡,造成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也難以開展緊密和長期的合作。
3.5 種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企業高層次人才稀缺
當前,育種技術人才高度集中于科研院所,而作為育種核心主體的企業,卻面臨著專業育種人才嚴重匱乏的困境,特別是在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領域,高精尖人才更是稀缺。與此同時,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人才雙向流通渠道不暢,相關配套政策也存在明顯短板,未能有效打通人才流動的梗阻。另外,種業企業普遍地理位置較偏僻,加之企業薪資、升值空間、職稱晉升等現實因素,很難吸引優秀科研人才,企業高層次育種人才缺乏成為一個共性問題。
3.6 政策資金投入不足,種業企業發展融資貸款難
種業行業具有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經營風險高的特點,需要持續不斷的強大財力支持,而政府資金扶持一般僅為2~3年。與工業企業和商貿企業相比,種業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往往難度大、額度小,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4
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的建議
4.1 強化政策扶持,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把培育壯大種業企業擺到突出位置,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扶持力度,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生物育種工程、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等方面進一步向種業企業傾斜,加大財政投入和支持周期,深入實施良種工程,推進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種業龍頭企業,打造航母型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加快形成優勢種業企業集群。
4.2 加快現代育種技術應用,開展聯合育種攻關
針對企業在轉基因、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等育種技術上的短板,加強產學研合作,扶持優勢種業企業與優勢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育種實驗室,企業牽頭開展育種聯合攻關。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促進現代育種技術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4.3 支持種業人才培養,推動高層次人才向企業流動
支持種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定向人才培養機制,深入推進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不斷完善對科研人員的股權鼓勵、離崗創業、在崗創業、職稱評定等激勵政策,促進種業創新人才雙向流動。鼓勵扶持企業設立專家工作站,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才。放寬企業人才職稱的評審,加強企業人才補貼,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4.4 加大品種權保護力度,優化營商環境
加大種業放管服的改革力度,清理束縛種業企業發展的各種不合理限制,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為重點,嚴格品種管理,遏制品種同質化現象,加大打擊力度,全面治理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讓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鼓勵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強化種業創新保護的正向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為種業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4.5 加強種業國際合作,開拓國際市場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優勢種業企業走出去,鼓勵、支持種業企業在種子貿易、投資合作、技術轉讓、資源整合等方面加快海外布局,擴大新品種、新技術出口,拓展海外市場,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4.6 強化金融扶持力度,保障企業用地需求
積極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種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為種業企業匹配金融伙伴,開展全方位精準化金融服務,開展植物新品種權、商品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完善制種保險,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有效分散企業研發及生產經營風險。保障種業企業科研、制種基地及設施用地,依據國土空間規劃、農業種業規劃合理安排用地供給。(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山東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作者:王京京,胡昕,史后蕊,鐘文,王文濤,毛瑞喜,何艷芳,齊同星,姜宗昊
?單位: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8期27-31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