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從“有沒有”到“優不優”——夏收一線探良種成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7-01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王琦琪  瀏覽次數:380
 
  從“一粒粟”到“萬顆籽”,良種是豐收的關鍵。夏收時節,記者走進河南省民權縣小麥主產區、陜西省蒲城縣油菜主產區,和農民朋友一同見證我國自主培育品種的豐產硬實力。
 
  抗旱耐熱更安心
 
  芒種日,種了200多畝小麥的河南省民權縣花園鄉陳莊村種糧大戶吳成林正站在地頭,緊張地看著收割機在田里穿梭。約一個小時的工夫,十畝地收割完畢,他急忙上前,從運輸車斗里抓起一把麥粒,放在手心仔細觀察。
 
  “這個‘鄭麥1860’俺種了三四年了,產量都不錯,也抗倒伏。去年就在這片地里,還創了畝產903公斤的高產紀錄。今年下雨少,我就多澆了2遍水,所以這麥粒看起來還是比較飽滿的,這下俺放心了。”
 
  吳成林口中的“鄭麥1860”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許為鋼院士團隊的得意之作,也是國家小麥育種聯合攻關成果中的佼佼者。“鄭麥1860”在減施肥料20%的情況下,與常規施肥情況下產量相當。“鄭麥1860”已在黃淮海麥區推廣約5000萬畝,近年來的21次機收實打測產都超過800公斤,是實打實的“高產王”。
 
  為了更好滿足小麥主產區對良種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小麥聯合育種攻關單位選育了一批抗赤霉病、抗旱節水、優質專用、養分高效利用的綠色優質品種。長江中下游麥區“揚麥33”“揚麥53”等70余個赤霉病抗性品種大面積推廣,有效控制了小麥赤霉病危害;華北麥區“衡麥29”“冀麥691”等一批節水品種,在足墑播種、春澆一遍水條件下,可實現畝產千斤以上;“鄭麥1860”“中麥6052”等氮磷養分高效品種更加符合當前控藥減肥的綠色發展要求;優質專用品種“濟麥44”“中麥5051”擁有良好的加工特性,適合制作面包、饅頭、面條,讓餐桌上的主食更加美味。
 
  近年來,民權縣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商丘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院縣合作”,聯合當地種業優勢企業,將好品種盡快推廣進千家萬戶。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慎舉介紹:“在陳莊村,‘鄭麥1860’近年來能給農戶帶來每畝800~900元的純收入。并且‘鄭麥1860’非常適合制作面條、饅頭等主食,因而深受面粉企業的喜歡。”
 
  “今年‘鄭麥1860’扛過干旱、高溫干熱風的危害,豐產潛力和抗災能力再次得到了驗證。”國家小麥育種聯合攻關首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強化‘鄭麥1860’的示范推廣力度,通過建設‘鄭麥1860’綠色增產增效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小麥主產區大面積單產提升。”
 
  鹽堿地上好收益
 
  像等待高考放榜一樣,陜西省蒲城縣荊姚鎮常家村的種植大戶常崗耀在地頭焦急地等待專家組的測產結果。
 
  “常家村有不少地是中度鹽堿地,小麥產量比正常地塊低不少。去年我在政府支持和科研人員指導下試種了幾十畝‘中油雜501’油菜,不過受到冬季低溫和春夏干旱的影響,產量究竟能有多少,我心里沒底。”常崗耀坦言。
 
  據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頓小玲介紹,“中油雜501”是該所王漢中院士團隊研發的油菜新品種,2022年通過國家品種登記,具有耐密植、耐鹽堿、高產、高油、多抗的突出特性,在長江中下游油菜主產區表現良好。如今科研團隊將“中油雜501”搬到位于陜北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交接地帶的常家村,針對中度鹽堿地和冬季低溫情況,繼續開展品種試驗,希望引領黃淮海地區冬油菜種植新的綠色革命。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大宗油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1億畝,產油量占國產油料作物的50%左右,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意義重大。近年來,國家油菜育種聯合攻關體系一體化推進種質資源利用、育種技術研發、急需品種選育和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培育出高產高油多抗新品種22個、短生育期品種15個、抗根腫病品種30余個、耐鹽堿品種7個。目前,全國選育登記高產高油(含油量≥48%)油菜品種占比達到23%,適宜在南方“稻稻油”三熟制地區推廣的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種60余個,為國家“油瓶子”安全打牢了堅實基礎。
 
  “這一季我聽了專家的話,在冬季上凍前做好防凍措施,又在春季補澆了一次水。雖然別人認為這樣做很麻煩,但我曉得這樣才是省事。”常崗耀說,“像這鹽堿地,要有好種子、好方法,才能有好產量!”
 
  經過緊張的收割、過磅、計算,測產專家組組長、青海大學副校長杜德志揭曉機收實打測產結果:“畝產312.23公斤!再次突破300公斤!”
 
  “我到現在都不敢相信這個產量。鹽堿地種‘中油雜501’,收益嘹咋咧!”常崗耀激動地說。
 
  良種攻關再出發
 
  “如何通過遺傳改良來提高品種對極端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是近幾年老天爺對我們育種人提出的新課題。”河南省麥類種質資源創新與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胡琳認為。
 
  當前,我國大宗作物品種和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均處于較高水平,水稻、小麥已實現了種源100%自給,為糧油豐收奠定了基石。但面臨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帶來的不良影響,面對“四良”融合、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新要求,育種事業奮斗永遠在路上。
 
  氣候變化、生態環境退化導致的農業生產風險加大是當前不可回避的全球性問題。國家小麥育種聯合攻關組有關負責同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前迫切需要開展先導性育種材料創制和技術集成攻關,研判未來可能出現的客觀風險,提前謀劃布局。此外還要突出優勢產區,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進一步推進種子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對威脅作物生產的重大災害分區設立品種抗性最低標準,用種子的優良本底、強大基因應對自然氣候的不確定性。
 
  好品種的誕生,凝聚合力、高效攻關的機制十分重要。國家已建立各大作物育種聯合攻關機制,推動育種材料、育種技術共享,促進了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今年5月召開的國家油菜育種聯合攻關交流暨高產高油油菜品種展示評價“看禾選種”現場觀摩活動要求,要不斷提升育種效率,圍繞高產多抗、適宜機收、繼續解決品種“有沒有”和“好不好”問題,推動生產用種持續更新換代。
 
  讓良種“落地”,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加快農作物優良品種展示評價和示范推介是關鍵一招。近年來,我國通過設立品種展示示范點,搭建“看禾選種”平臺,讓更多良種走向生產應用實踐中。進一步加強良種與良機、良田、良法的協同聯動,取得“四良”融合的最大收益,讓良種帶來的效益體現在農業全產業鏈條的高效建設上,展露在農民豐收增收時的笑臉上。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