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歐陽蕾昵
一粒種子,關乎大國糧倉;一方沃土,孕育科創動能。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和《上海市種子條例》頒布實施以來,上海按照“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在浦江兩岸播撒“創新種子”,結出豐碩成果。從種質資源的“基因寶庫”到科技賦能的“智慧育種”,從龍頭企業的強勢崛起到全產業鏈的活力迸發,上海正以“硬核力量”扛起種業振興的使命擔當。
種質資源“家底”豐
崇明金瓜的甜糯、嘉定白蠶豆的醇香、江蘆蘆粟的獨特基因……這些“滬字號”特色資源不僅入選全國名錄,更成為本土農業的“金字招牌”。一直以來,上海將種質資源視為農業的“命脈基因”,種質資源保護能力不斷加強,保護利用穩步推進。全市已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建成2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庫、3個國家核心育種場、4個國家級畜禽保種場和6個市級畜禽保種場,確定16家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9個地方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初步形成國家、市、區三級種質資源分類保護體系,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20余萬份,種質資源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上海)、國家都市特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等“超級倉庫”加速建設,讓每一粒種子都有“家”可歸,為未來農業留下“生命火種”。
科技育種“加速度”
近年來,上海育種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以科創優勢點燃種業“核爆點”。浦江實驗室與崖州灣實驗室聯合發布國內首個種業大語言模型“豐登”,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成功建立一種可通用、可設計、可遺傳的基因編輯育種體系。2021年至今,上海斬獲國家科技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6項。“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水稻抗高溫基因挖掘及調控新機制”入選2022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改寫了“靠天吃飯”的傳統劇本。節水抗旱稻扎根干旱土地,鮮食玉米甜透百姓餐桌,白色金針菇撐起“蘑菇工廠”……上海種源不僅“領跑”全國,更讓“中國種子”貼上“智慧標簽”。
企業矩陣“強引擎”
從實驗室的“單項冠軍”到市場的“全能選手”,上海種業企業強勢突圍,158家持證種業企業組成“創新艦隊”。上海惠和種業公司、先正達集團中國等5家“國家隊”企業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中墾種業公司、天谷生物公司等3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打通產業鏈條;6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市場中劈波斬浪。惠和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高質量發展管理模式獲“上海市質量金獎”,中科荃銀牽頭的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列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標桿聯盟。浦東張江種谷、奉賢農業科創谷、崇明長三角農業硅谷形成創新“鐵三角”,市域內萬畝農作物繁制種基地與千畝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南北呼應”,讓“上海種子”從試驗田走向大江南北。
一粒種子,萬千可能。種業法規政策體系日臻完善,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多個涉及種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對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推進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進行重點部署,逐步形成了以《種子法》《上海市種子條例》為框架,配套管理制度為補充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當前,本市正以“一法一條例”為羅盤,依法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培育現代種業企業,優化種業發展環境,讓更多“中國糧”用上“上海種”,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澎湃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