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張思 朱秀暉 宋文星
5月18日,沙洋縣李市鎮,油菜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一排排油菜脫粒后,烏黑飽滿的菜籽被運往倉庫。
沙洋是“中國菜籽油之鄉”。眼下正是油菜大面積成熟收獲期,沙洋大力推廣兩段式收割技術,同時探索訂單式收購、品牌化加工,讓80萬畝油菜顆粒歸倉。
高油酸油菜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
走進李市鎮會林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油菜種植基地,兩臺收割機正在忙碌。“油菜種植面積從去年的500畝增加到今年的610畝,其中560畝種植的是高油酸油菜。”合作社負責人康會林說,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近幾年充分利用冬閑田,不斷擴大油菜種植面積。今年油菜豐收,畝產達350斤左右,且顆粒飽滿、出油率高。
2018年以前,因種植收益不高,沙洋油菜產業一直沒有取得新突破,種植面積在55萬畝左右。為做大油菜產業,近年來,沙洋在國家給予種植獎補的基礎上,通過免費發放種子、化肥等方式,引導農民利用冬閑田,擴大油菜種植面積。
“去年累計發放各類油菜種植補貼3800萬元,機械播種每畝還補貼150元。”沙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婷說。
同時,沙洋與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院士團隊合作,在全省率先試種高油酸油菜,并逐步推廣。高油酸菜籽油的油酸含量超72%,富含的植物甾醇、維生素E是橄欖油、山茶油的數倍。與普通油菜相比,高油酸油菜畝均可增收200多元。
“田地的邊邊角角都種上了。”李市鎮新燈村二組村民張家華說,今年他種了17畝油菜,預計增收1.5萬元。
“全鎮種了5.4萬畝,冬閑田都沒浪費。”李市鎮人大副主席馬強說,去年油菜播種時,恰逢干旱,荊馬村位于灌溉渠系末端的油菜田無法播種,村里及時疏浚溝渠,讓500多畝田地順利播種。
劉婷介紹,今年沙洋油菜種植面積近80萬畝,與2018年相比,面積增加25萬畝。其中,高油酸油菜23萬畝,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
減損油菜籽2000萬斤
“轟隆隆……”5月上旬,五里鋪鎮的油菜田里,兩臺割曬機正揮舞著“手臂”勻速作業,沉甸甸的油菜稈齊刷刷地倒下,田邊圍滿了觀摩的種植戶。
“這是分段式收割的第一步,在油菜籽八分成熟時割倒,菜籽不會一碰就掉落到田里。”沙洋縣農機發展中心主任宋景華邊講解邊蹲下身子,找了好久才發現兩粒漏籽。
不遠處的另一塊田里,一臺撿拾脫粒機正在田間作業,螺旋狀滾筒輕輕一攪,油菜就被吸入艙內,秸稈也被粉碎還田了。
“這是兩段式收割的第二步,油菜割倒晾曬四五天后,再機械撿拾脫粒。”田埂邊,宋景華扯著嗓子說。
宋景華介紹,油菜收割主要有三種方式:人工收割、一次性聯合收割和兩段式收割。一次性聯合收割,雖然方便些,但因同一塊田的油菜并不是同時成熟,收割早了,菜籽脫不出來,藏在殼里,收割晚了,菜籽一碰就落,機損率達25%。“先放倒、后撿拾”的兩段式收割,即在油菜七八成熟時就割倒晾曬,這樣秸稈里的養分還能繼續輸送到籽粒中,晾曬三五天后,莢果開裂度正好適合撿拾脫粒,損失可降到8%以內,而且油菜籽成熟度高,榨出來的油品質也更好。
2022年起,沙洋為降低機收損失,大力推廣分段收割技術,引進不同機型進行試驗,同時出臺“雙補貼”政策:購機者除享受國家農機補貼外,每畝作業再補30元。
沙洋今年組建11支專業作業隊,110臺分段收割機械從5月1日起連軸作業,全縣80萬畝油菜分段收割占比已達50%,畝均減損油菜籽50斤,全縣減損超2000萬斤。
“畝均增產50斤,610畝油菜田多收3萬多斤油菜籽,可增收9萬多元。”康會林高興地給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算起了賬。
讓好菜籽榨出品牌油
“今年種了300畝高油酸油菜,收了6.5萬斤菜籽,分3車全拉來了。”5月15日,位于沙洋的湖北荊品油脂公司正式開秤,前來銷售油菜籽的種植大戶張磊高興地說。
“油酸含量達72%,符合高油酸油菜籽標準。”工作人員現場檢測水分、雜質和油酸含量。最終,張磊以每斤2.75元的價格,把油菜籽全部賣給了荊品油脂公司,收入近18萬元。
“今年公司準備了7000萬元資金,計劃收購高油酸油菜籽3萬噸。”荊品油脂公司財務總監楊成志表示,近幾年沙洋高油酸油菜籽產量穩定在3萬噸左右,基本實現應收盡收。
沙洋油菜籽色澤好、籽粒飽滿、出油率高,但由于收購、加工能力不強,優質油菜籽大量運往四川、湖南等地加工,未能在本地轉化為品牌和效益。目前,湖南、四川已有道道全、天府菜油等知名菜籽油品牌和加工企業。
為鼓勵沙洋油菜籽特別是高油酸油菜籽就地加工轉化,沙洋連續多年對高油酸油菜籽收購給予補貼,并協調銀行對收購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實現高油酸油菜籽統一收購加工,打響高油酸菜籽油品牌。
“現在‘農谷一號’兩斤禮盒裝高油酸菜籽油,賣100多元一提,遠銷北上廣。”楊成志介紹,公司生產的5升裝高油酸菜籽油,市場售價168元,比5升裝普通菜籽油產品,價格高出近一倍。主產區在沙洋的“荊門高油酸菜籽油”品牌,價值達127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