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行業進步,種業振興。
5月12日,黃淮海種業企業座談會在河北省辛集市舉辦。農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以及來自河北、江蘇、河南、山東、天津、新疆、山西等地30多家種業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商黃淮海地區種業創新與協同發展大計。
“本次活動形式新穎、內容充實、效果良好。”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原二級巡視員李聯習表示,希望以此為新起點,未來繼續加強協會之間的學習借鑒與溝通協調,推動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與良性競爭。

適應時代要求
共享資源拓展合作
在黃淮海片區,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是我國最大的小麥和玉米主產區,孕育了一大批種業企業及加工、機械等企業涵蓋產業鏈各端。
當前,我國種子企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專、小而不精的狀況正在加快轉變。種業優勢企業群體作用逐步顯現。2023年,農作物種子企業資產超1億元的企業587家,年銷售收入超1億元的企業272家。
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指出,2025至2029年是“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關鍵時期。精準扶持和優化環境一體推進,加快培強育優一批高水平種業企業,是今年種業發展重點之一。
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將正式實施。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理事會主席崔野韓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植物信息保護條例的修訂,各企業要加強對品種保護的申請、運用、維權等管理工作。
崔野韓表示,我國對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作出安排,明確分類、分步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國務院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以目錄形式確定具體實施范圍,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許多縣市的地方面粉廠對優質小麥的需求量很大,收購的各類小麥混在一起,面粉廠指標很難穩定。”“小麥種業價格存在惡性競爭,小麥種業振興,還需要企業品牌、產品、服務都跟得上。”會上,多家種業企業圍繞品種培育、合作交流、企業經營、育繁推一體化等方面展開交流,互相借鑒。
“協會是企業的娘家人,愿意為企業發展做好服務。”崔野韓說。行業協會在服務企業發展、規范市場秩序、制定行業標準、維護會員權益、反映行業訴求、調節貿易糾紛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功能。江蘇省、山西省、河南省、新疆、天津市等種子協會等國家級及省級種子協會代表積極參與交流,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為推動種業振興貢獻力量。
加力育種研發
培育抗病節水高產品種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核心產區,承載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使命。
當前,季節性干旱、倒春寒、干熱風等自然災害日益頻發,各大麥區的莖基腐病、赤霉病、條銹病等病蟲害都有加重趨勢,防控壓力不斷增大,要選育穩產廣適品種。
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下游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伯橋表示,以揚麥等品種所含抗赤霉病基因為基礎,聚合主效抗病基因,多組合大群體選擇,能夠協同提高抗病性和豐產性。張伯橋提出,要開發更多抗性基因,并加強上下游單位合作。研究應用中還需重視抗病基因與農藝性狀關系的研究,剔除不良的連鎖效應。
多點聯合鑒定是條銹病、赤霉病等鑒定結果準確可靠的重要保障。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劉太國指出,當前我國存在審定標準與抗病鑒定標準術語不一致、自然發病與人工接種鑒定不一致等問題。劉太國建議,加強抗病鑒定站基礎建設與能力提升,打造抗病育種高通量與自動化篩選平臺,實時監測新動態、新病害,并將莖基腐病等納入鑒定參數。
種植抗旱節水品種能比一般品種增產30%以上,有利于平衡農業發展和社會經濟。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研究員張文英指出,如何鑒選、培育抗旱節水品種(系),建立科學準確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關鍵。
目前,張文英團隊已創建了全生育期DRI為核心指標的谷子、小麥和玉米抗旱性、節水性鑒定指標體系,制定了國內第一個“農作物品種抗旱性鑒定規程”,創制了小麥節水性評價和谷子抗旱性鑒定評價體系,形成行業標準,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小麥節水性、谷子抗旱性鑒定行業標準。
作者丨陳迎
攝影丨譚家富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