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期間舉辦的“海南自貿港政策解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海口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敖必強表示,針對種質資源便利引進,海口海關創新三項核心政策措施,將對廣大進出口企業帶來積極的影響。
第一項是“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企業在辦理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檢疫審批的過程中,海關認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出具的科研立項證明。這項舉措,將大幅降低特許審批的辦理門檻,有效解決企業自主科研項目在辦理特許項目審批時無法獲得省部級及以上主管部門批準的難題,降低門檻,使審批更簡單、更便捷,受惠企業更廣泛。
第二項是“海南自貿港進境跨關區附條件提離種苗快速通關模式”。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等口岸進境運往海南自貿港的種苗,經過口岸海關現場檢查并已經取樣送檢的,不需在口岸等待實驗室結果,即可提離到海南自貿港內符合監管要求的場所存放。待結果出具后,企業再辦理通關手續。該項舉措將解決當前海南國際航線少、進境種苗需從異地口岸通關所面臨的通關時間長、種苗存活率低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進境種苗“從國內主要入境口岸到海南自貿港的一站式通關”,實施后進境種苗通關時間壓縮10至15天,種苗存活率提高到95%以上。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通關時間、減少通關成本、提升種苗成活率。
第三項是“海南自貿港進境種苗有條件實施免于口岸檢疫采樣便利化措施”。在海南自貿港內用于種子質量檢測等特定用途的種苗,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海口等口岸進境,經口岸海關現場檢查未見異常的,不進行口岸檢疫采樣,可直接運至海南自貿港內符合監管要求的實驗單位使用。種苗使用結束后,全部作無害化處理。這項舉措的實施,有助于當前開展國際種子質量檢測業務的企業解決因口岸檢疫采樣后導致樣品數量不足,進而影響檢驗檢測的完整性和國際檢測能力驗證工作開展的問題。對于特殊用途種苗在全國范圍首次實現免于口岸檢疫采樣的“無干擾”式監管,進一步提升海關監管工作的精準性。
在通關便利的同時,就如何防范種質資源引進可能攜帶的動植物疫情風險問題,海口海關動植物檢疫處副處長張思春進行了介紹。一是在前置審批環節,嚴格審核企業的申請材料,專門組建關區特許檢疫審批評估專家隊伍,對擬引進的植物繁殖材料科學開展風險評估,對企業的存放場所條件、疫情防控措施、科研管理能力等進行綜合評估,確保風險可控。二是在進境查驗環節,對于在海南口岸進境的情況,不斷指導加強進境種苗指定監管場地建設和配套設施升級,完善口岸檢疫查驗、初篩鑒定等設備。三是在后續監管環節,針對提離暫存、隔離檢疫、科學研究等不同用途種苗,依據風險評估等級開展不定期監管,并對相關場所開展定期監管,同時在入境口岸及相關場所開展國門生物監測工作,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風險。四是在風險防控機制層面,加強與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作,構建“一點觸發、多點聯動”風險聯合防控機制,互通監管情況與風險情事,加強跨部門信息互通和執法互助,共同做好風險處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