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春管的關鍵時期,河南省新鄉市麥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現在小麥已經進入了拔節期,這幾天氣溫下降,我們時刻警惕‘倒春寒’的來臨,提前給小麥澆水施肥。”獲嘉縣艷陽天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方子一邊忙碌一邊說,“我的麥田剛澆了水,水肥一體化設備就是好,省工又省時!這可是個增產的好辦法,在滴灌技術的加持下,去年我的小麥每畝增產120斤。”
徐方子是獲嘉縣位莊鄉大位莊村的種糧大戶,2012年他創辦了合作社,流轉2600畝土地,開啟規模化種植之路。去年,他開始嘗試將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模式用于小麥和玉米的生產。“效果不是一般的好!以前用傳統的灌溉方式,2000畝地需要20個人20天完成,采用新的滴灌模式后,只需5個人8天就能完成。同時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能提高糧食產量。”嘗到甜頭后,徐方子擴大了水肥一體化鋪設面積,“我相信加上后續科學規范的管理手段,不愁小麥長得不好,增產也有保障!”他對今年的小麥豐收充滿信心。
提起糧食產量提升的方法,封丘縣趙崗鎮永業家庭農場負責人呂耕珍也有他的“秘訣”。“以前種地都是‘莊稼活兒,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現在可不是了,科學和精準成了產量提升的關鍵。”永業家庭農場目前種植了500畝小麥,均采用測土配方、北斗導航系統精播、衛星遙感監測等智能技術進行科學種植管理,“土地利用率提高4%,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不僅投入減少,而且田間病害減少、產出更加綠色高效。”
“看了天氣預報,一周前就知道這兩天會降溫、降雨,農業農村部門也發布預警信息,提醒我們要及時采取行動,該施肥馬上就得施肥。”呂耕珍說,“精心管理、精準施策,再加上高效智能的管理技術,估計今年小麥畝產達到700公斤不成問題。”
據了解,在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防范方面,新鄉市今年已組織農業農村、氣象、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聯合會商12次,研判低溫寒潮等天氣變化趨勢,發布氣象周報11期、預警信息3期,第一時間把信息傳達至各農業生產主體和田間地頭,做到科學防災、主動避災。
“全市小麥播種面積581.8萬畝,播后經歷了去年10月中旬至11月積溫偏高、12月降水偏少的異常天氣,造成部分麥田出現旺長、缺墑干旱等問題,通過落實鎮壓控旺、補墑灌溉等針對性措施,當前拔節期一類、二類苗占比達到98%。”新鄉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徐祎生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市小麥高產示范區突破160萬畝。今年以來,該市組建84個糧食生產指導組深入生產一線,舉辦田間技術培訓75場,發放技術資料20萬份,通過農事服務體系,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春季鎮壓、水肥管理等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示范帶動更多農戶落實增產技術措施,做到分區精準把控、分類精準施策,全力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為夏糧豐收打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