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2003年,大學剛畢業的甘肅漢子何智彪踏上了去往內蒙古通遼的旅程。從此,他和這里結下不解之緣。
何智彪是內蒙古通遼市農牧業科學院中蒙藥產業與動植物食品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20多年間,從最初印象“搞苞米和搞蓖麻一樣”到如今“不可或缺的戰略儲備物資”,作為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創新人才團隊——蓖麻雜優利用研究創新人才團隊帶頭人,隨著科研實踐的不斷深入,何智彪對蓖麻的認知也不斷被刷新。
記者走進通遼市農牧業科學院實驗大棚,何智彪正帶著學生一起觀察并記錄蓖麻與水飛薊的生長情況,了解苗期特性。大棚里保存的是特殊的蓖麻資源——單雌。“作為今后雜種優勢利用體系構建的核心材料,這些單雌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母本,我們再選一個好的父本組合配置,育成雜交種。雜交種就是生產上運用的品種,有高產、抗疫、優質等特征,適合下一步推廣。”何智彪告訴記者。
蓖麻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蓖麻產業在通遼地區深受歡迎,單是科左中旗,蓖麻種植面積就達到180萬畝。但是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蓖麻種植面積逐漸萎縮,品種培育、改良和示范推廣工作成為農業科研工作者的燃眉之急。“我們之所以堅持搞蓖麻研究,就是為了戰略儲備。”何智彪說,目前我國年用蓖麻油35萬噸,其中多數需要從國外進口。“要是技術跟不上的話,一旦進口蓖麻油進不來,國家需要的時候,咱就沒有技術、沒有品種,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談到研究蓖麻的深遠意義,何智彪目光堅定。
經過多年科研,何智彪利用“易識別蓖麻單雌系誘變保持法”專利技術,創建了蓖麻“一系兩用/兩系法”雜優利用途徑,建立了中高稈、矮稈、彩色三大蓖麻雜交種選育體系及其標雌系、恢復系六大選育基礎群體,其雜優利用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在該專利技術的加持下,通遼市成功育成蓖麻雜交種12個,完成了我國北方蓖麻主產區第5次、第6次品種更新,蓖麻的品種應用也實現了從應用常規種到雜交種、高稈品種到矮稈品種的兩次大飛躍。何智彪介紹:“我們現在主要推的是矮稈蓖麻和彩色蓖麻。因為蓖麻的用途很多,除了籽兒榨油做化工產品以外,也可以說是一種新型花卉,裝點環境或發展庭院經濟,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價值。”
為了進一步豐富國內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多樣性,搜集更多優良種質資源,何智彪于2020年受通遼市農牧局委托,主持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普查與征集行動”專項。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何智彪帶隊深入鄉鎮村屯和野外開展實際考察,查閱了各旗縣的縣志、相關年份的統計年鑒和相關資料,走訪座談老農人、種田能手、生物教師、農技等人員241人次,走訪近百個不同生態區域嘎查村200余農戶。最終,完成了8個旗縣市區1956年、1981年、2014年三個時間節點的各類作物的種植歷史、栽培制度、品種更替、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以及種質資源的種類、分布、多樣性及其消長狀況等基本信息的普查,共征集了野生、稀缺、特有作物老品種和名貴藥材、經濟林木等資源20個科59個種632份材料,不僅為國家庫增添新資源,還為通遼市作物育種提供了優異的基因資源。
在何智彪的兩大研究課題中,除了蓖麻,還有水飛薊等中藥材。近年來,雖然水飛薊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生產上存在應用品種種性退化、種植粗放、產量和種植效益較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制藥廠的加工需求和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2024年,第一批種質創新的水飛薊新品種從何智彪的實驗棚走向了昶輝的試驗田,一批批產量、綜合抗性表現突出的材料也經過進一步的生產試驗篩選,育成品種,實現示范推廣,成為企業發展的科技支撐。
從青年到中年,何智彪以“把冷板凳坐熱”的堅守,扎根在科爾沁大地,在與土地同頻共振的四季輪回中,他用20年的光陰譜寫了一部種子傳奇。如今,他建起的“種子方舟”已載著632份希望啟航,實驗室里年輕學子們接過了沾著草屑的標尺,在這片被科技喚醒的土地上,每一粒破土的種子都在講述一個關于堅守與突圍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