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明寶)去年,陜西省秋播普遍偏早,播后降雨較多,積溫高于常年,導致麥田雜草出土高峰提前,雜草田間密度較往年同期偏高,草齡偏大,呈現“草多苗大”的特點。日前,陜西省植保總站抓住窗口期,及時召開了春季麥田化學除草現場會,組織西安、咸陽、渭南、寶雞、銅川、漢中、安康、商洛8個設區市及楊凌、韓城市及24個糧食主產縣植保技術干部,觀摩了春季麥田雜草化除作業現場,邀請有關專家對麥田科學用藥技術進行了培訓。
據陜西植保部門調查,今年雜草密度在5萬株/畝以上重發田塊近360萬畝,較上年增加36%,10萬株/畝以上面積90多萬畝,部分田塊畝草量超過40萬株,發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雜草主要種類有播娘蒿、豬殃殃、麥家公、婆婆納、多花黑麥草、節節麥、大穗看麥娘、野燕麥、繁縷、牛繁縷、刺兒菜等。雜草密度及種類田塊間差異較大,節節麥、播娘蒿、婆婆納等惡性雜草發生面積大、擴散速度快,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全省雜草發生面積近1280多萬畝,冬前已化除面積480萬畝,已防面積僅占應防面積的37.5%。
會上,陜西省植保總站對全省麥田化除工作進行了安排,要求各級植保部門迅速行動起來,抓住麥田化除的關鍵時期,打響麥田管理第一仗。按照“摸清草情、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防除”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與防除組織工作,廣泛動員,組織群眾開展麥田化學除草,促進苗情升級轉化,為夏糧豐收打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