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
肥料是重要的農業投入品,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產量與品質、農業生態環境和土壤健康,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據統計,我國肥料生產和使用量均居世界首位,2023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5000多萬噸,商品有機肥約5000萬噸,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50%。
“肥料是作物增產和糧食安全的關鍵投入品,但是在肥料生產、經營、使用、監管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肥料作用的充分發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建議,要加快推進肥料管理立法進程,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關于目前我國肥料管理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張福鎖表示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肥料管理法律法規欠缺。在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等主要農業投入品中,僅肥料尚未出臺專門的管理法律或法規,相關的規定和條款散見于多部法律法規之中,導致肥料行業一些突出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二是市場監管法律依據分散。肥料監管法律依據分散,管理政出多門,各部門依據各自領域的法律法規開展肥料生產、銷售、使用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監督管理工作,職能交叉、責權不明、監管缺位等問題時有發生。三是違法處罰力度不夠。《肥料登記管理辦法》僅為部門規章,雖然為農業農村部門開展肥料執法提供了依據,但執法權限和處罰力度有限。對于一些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肥料的企業,即使被查處,罰款數額較低,違法成本低,難以對違法行為形成有效的震懾,導致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等事件時有發生。
對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張福鎖建議:要加快肥料立法進程。建議司法部將肥料立法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并加快立法進程,盡快出臺肥料法或《肥料管理條例/肥料管理法》。從肥料質量要求、環境安全、科學施用、市場監管、違法責任等方面建立系統的法律體系,為肥料生產、流通和施用健康發展保駕護航。要明確部門職責和執法權限。明確不同管理部門的職責權限,建立部門協作的行業管理機制。探索建立部門間肥料質量監管信息互通、結果互認、查處互助機制,保障肥料質量安全。要加大假劣產品處罰力度。細化對不合格產品的處罰條款,明確對生產各類肥料產品的處罰細則,以及對銷售不合格產品的處罰規定,增加違法成本,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制假售假行為形成有效震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