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是著名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盤錦大米因粒形完整、香味濃郁、柔軟適口而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來,市場上的盤錦大米魚目混珠,套牌售賣、以次充好等情況時有發生,不僅給群眾選購帶來困擾,而且對盤錦大米的品牌信譽造成了不良影響。1月2日,記者從盤錦檢驗檢測中心獲悉,中心自主研發的科研課題《盤錦大米鑒別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經過6年的潛心研究,在大連理工大學3名教授的指導下,提出用氣質聯用法和SSR分子標記法鑒別盤錦大米的檢驗檢測方法,通過對大米檢測數據的科學分析并建立數學模型和盤錦大米DNA指紋圖譜庫,集成了“氣質聯用+SSR分子標記”盤錦大米鑒別技術模式,為盤錦大米賦予了專屬“身份ID”。這項科研課題獲得了2024年度遼寧農業科技貢獻獎三等獎。
“‘氣質聯用+SSR分子標記’是一種聯合檢測模式,SSR分子標記是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方式進行測定,也就是分析生物樣本中的遺傳物質,從而構建盤錦大米的DNA指紋圖譜庫,形成盤錦大米的專屬身份二維碼。”盤錦檢驗檢測中心工作人員章沙沙說。
但單憑一種方法還不能準確鑒別盤錦大米,因此中心還采用了氣質聯用技術。因為大米的品種不同,香氣也不同,而香氣的來源是大米中一系列的揮發性化合物。氣質聯用技術是通過對收集到的揮發性數據進行定性分析,并結合數學模型建立一種合理有效的鑒別方案,這樣可以區分盤錦大米與其他品種大米。
通過聯合檢測,可以有效解決盤錦大米品種之間以及盤錦大米與非盤錦大米無法鑒別的問題。“接下來,我們會為盤錦大米銷售企業提供檢測鑒定,讓更多消費者品嘗到地道的盤錦大米。”章沙沙說。
據介紹,項目實施期間,中心構建了“科研+企業+推廣”模式,公開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篇,申請國家專利3項,制定標準1部,并開展大米樣品采集、檢測方法鑒定、現場技術培訓、市場調查等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