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種業振興行動的重要內容,資源普查是“三年打基礎”的首要任務。2023年,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啟動實施了農業微生物(食用菌)種質資源普查工作。
這是江蘇省首次開展大規模的食用菌種質資源普查行動,計劃通過2~3年對本省36個縣(市、區)開展普查,旨在全面摸清全省農業微生物(食用菌)種質資源種類、群體數量(儲量)、區域分布及特征特性等狀況,收集保存一批食用菌種質資源,并對重要菌種的營養成分、生物活性進行全面評價,測定可栽培食用菌菌株的生產性能,建立食用菌種質資源短期庫、長期庫、復份庫,為食用菌產業長期健康發展提供資源儲備,為食用菌菌種種源安全問題的解決提供保障,為種業振興提供堅實基礎。
項目牽頭單位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整合了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常熟理工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及推廣條線等多部門力量,形成資源共享與信息互通的協作機制,組建由真菌學、生態學等多學科專家團隊,保障調查研究的科學性與全面性。采用網格化思維劃分調查區域,結合生境條件設置重點與一般調查區域,充分考慮季節和氣候等因素,選擇雨后或濕度適宜等時間節點,開展季節性及不定期調查,實現調查的全面覆蓋與重點突破。
普查開展以來,團隊對南京、常州、無錫、徐州、鹽城等20個縣(市、區)開展了系統深入的調查,采集大型真菌標本9226份,分離保存大型真菌種質資源721份,鑒定出大型真菌物種980個,其中中國新紀錄種120個,江蘇省新紀錄種778個,易危物種2種,近危物種7種。
“我們調查發現了食用菌162種,藥用菌168種,建立了我省第一個食用菌種質資源庫。此外,本次調查還發現了亞稀褶紅菇、灰花紋鵝膏等一批致命的毒蘑菇物種,江蘇省每年都有誤食毒蘑菇中毒的報道,普查結果對本省開展毒蘑菇科普宣傳能夠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也為下一步的食用菌育種工作,加快補齊江蘇食用菌產業發展短板提供源頭保障。”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工作人員介紹。
據悉,江蘇食用菌產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常年栽培面積近一億平方米,2023年總產約168萬噸,綜合產值近200億元,居全國第一方陣。省內是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聚集度最高的地區,生產量占全國工廠化生產總量的20%以上,已形成連云港、淮安、宿遷工廠化菌菇生產區,南通精深加工生產區等六大優勢特色產區。
目前,江蘇省已形成從菌種、生產裝備、鮮菇生產,到初加工、精深加工的全鏈條業態,是全國食用菌產業鏈條最全最長的地區。省內共有16家科研院所開展相關研究,擁有3位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崗位專家數居全國各省第一。先后獲國家、省科技進步獎,研發水平居全國前列。全省工廠化企業數居全國前列,規模以上近百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個數居全國各省之首,擁有世界最大雙孢菇、草菇工廠化生產企業和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以及全國最大海鮮菇、杏鮑菇企業。
“與此同時,食用菌種源安全仍然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難題,我國生產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相對缺乏。”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人介紹,野生種質資源是開展食用菌菌種選育的基礎。此次普查對于摸清本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底數、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推動實現食用菌種源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