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農業農村部就介紹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12-11  來源:  瀏覽次數:391
 

農業農村部直播

農業農村部就介紹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主要內容:2024年12月10日(周二)上午10時,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出席嘉賓: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劉莉華,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劉旭,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左玲玲,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丁斌。

      時  間:2024年12月10日

      地  點: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大廳

      文字實錄

      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 丁斌: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啟動了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其中農作物和畜禽種質資源普查,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過兩次,這是第三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是首次開展,當年11月,農業農村部曾召開過新聞發布會,通報過進展情況,目前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已經全面完成。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就是要介紹三年來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情況。今天,我們邀請到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劉莉華女士,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劉旭先生,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左玲玲女士,為我們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的提問。我是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丁斌。

      首先,請劉莉華女士介紹有關情況。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 劉莉華: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大家對種業工作的關注和支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親自部署開展了中央種業振興行動,明確“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種業振興行動的重要內容,資源普查是“三年打基礎”的首要任務。三年多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種業振興行動的部署要求,主動入位、科學謀劃、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進新中國成立以來實施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摸清了我國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區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農業種質資源,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瀕危資源,成果豐碩、令人振奮。這次普查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凝聚力量協同推進。在實施過程中,堅持系統謀劃一盤棋。農業農村部牽頭印發了普查工作的總體方案,明確“全國統一領導、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機制,國家和各省份分別成立了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普查工作辦公室,采取大聯合、大協作組織模式、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凝聚了管理部門、科研單位和基層群眾的合力。一批農業育種家、種田“老把式”都積極響應,自覺參與到普查保護工作中來。

      二是擴大普查范圍,做到全方位無遺漏。這次普查覆蓋了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作物以縣域為單元,對全國2323個農業縣(市、區)開展了全方位普查,其中包括了前兩次普查未涉及的332個農業縣,填補了干旱與高原等特殊生態區、邊境及少數民族區域的空白。畜禽以行政村為單元,對全國62.5萬個行政村開展了拉網式摸排,針對前兩次普查未覆蓋到的青藏高原區域啟動了重點調查,做到了應查盡查。水產以養殖場戶為重點,對全國92萬多個養殖主體開展全面普查,做到水產養殖區域全覆蓋。

      三是精準指導推進,確保普查結果科學可靠。這次普查涉及的環節多、技術要求高、專業性強。我們集中了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環境科學、信息技術等多領域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編制了普查技術規范、操作手冊、數據審核與質量控制要求等,建立了普查信息系統和數據庫。先后舉辦了各類技術培訓1.3萬場,劉旭院士帶領技術專家組79次深入普查一線指導,對西藏等技術力量薄弱的省份開展對口幫扶,確保了普查方法科學有效、數據精準可靠。

      四是堅持查保并舉,普查成果超出預期。在農作物方面,新收集種質資源13.9萬份,覆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桑等,99%為種植歷史久遠、類型豐富、性狀多樣的傳統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目前已全部移交國家庫圃安全保存,實現了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在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蠶資源家底,新發現鑒定地方品種資源51個,采集制作遺傳材料107萬份,同步對61個瀕危資源開展搶救性保護,目前159個國家級保護品種都實現了活體保護。與第二次普查結果相比,我國原有畜禽地方品種一個沒少,還找回了曾經宣布滅絕的10個品種。在水產方面,全面摸清了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區域分布狀況,采集制作遺傳材料12萬份。

      這三年普查期間,全國150萬普查人員不畏艱難險阻,克服了新冠疫情、酷暑洪澇、高寒缺氧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進村入戶,走遍了祖國各個角落,累計行程6300多萬公里,一邊調查收集、一邊座談交流,不僅發現了一批優異種質資源,挖掘了一批資源開發的典型案例,還涌現了許多感人事跡。我們已把遴選的優異資源、典型案例編印成冊,大家也可以在我部的網站上查詢。

      完成普查不是重點,而是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新起點。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錨定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加快資源精準鑒定,強化資源改良創制,推進資源共享利用,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為加力加快推進種業振興打下堅實的資源基礎。謝謝大家!

      丁斌:

      謝謝劉莉華女士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頂端新聞記者:

      這次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一次全國性普查。請問,在新形勢下開展全國性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對于推動種業振興、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有什么意義?謝謝。

      劉莉華:

      這個問題請我們普查專家組組長劉旭院士回答。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劉旭:

      謝謝你的提問。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也是生物多樣性重要的組成部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種質資源做基礎,再先進的育種技術和保障條件,也不可能憑空育出新的優良品種。大家知道,我國雜交水稻育種能夠率先實現突破,并領先于世界,在世界上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優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我們豐富的野生稻資源,尤其“野敗型”資源的發現和利用。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種質資源的家底,搶救收集保護了一批優異種質資源,為提升種業自主創新、加快種業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

      首先,夯實打牢了國家糧食安全的資源基礎。這次普查新收集資源之中,糧食作物種質資源6.3萬余份,占比45.4%。其中大家關心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過三成,其中收集的大豆資源最多,將近一萬份,體現了我國是大豆起源國的優勢。同時,作為“雜糧王國”,這次收集到的谷子、高粱、綠豆、豌豆等雜糧雜豆種類多、數量大,為選育出更多更好的糧食作物新品種提供了足夠的資源材料。

      第二,豐富拓展了多元食物供給的資源種類。這次普查覆蓋了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資源,在山西、上海、浙江等11個省份還開展了農業微生物的普查。在農作物方面,收集保存資源新增加了24個科、166個屬、370個種,使我國保存總量達到了140個科、681個屬、2116個種,物種總數增加21.2%。畜禽方面,查明了33個畜禽種類,1018個品種資源狀況,其中地方品種占6成,豬、羊、雞、鴨、鵝的品種數量均居世界首位。在水產方面,普查資源涉及到海水和淡水物種,有動物也有植物,一共找到857個種質資源,物種和品種數量都居世界第一。這些資源對落實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選育優異的果菜茶、肉蛋奶、魚蝦蟹等品種,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最后,我們也挖掘發現了具有較高價值的優異資源。新收集的種質資源,或者性狀優良、或者生存地生境特殊、或者是歷史悠久,對于培養高產優質、抗逆廣適的新品種,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普查以來,目前已經有6238份資源應用于育種創新和產業開發,其中1889份資源用于新品種培育,3919份資源開發為知名的“土特產”產品,430份資源打造成地理標志產品。比如,湖北十堰發現的“白馬牙玉米”,是培育耐澇品種的好材料。在四川小金縣收集到的“小金花核桃子”是我國首次發現的野生黃肉桃,對于研究黃肉桃的起源和馴化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些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大,必將在加快推進種業創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上發揮重要作用。謝謝。

      中國三農發布記者:

      這次普查收集了這么多種質資源,大家很關心這些資源是怎么保護的,保存在哪里?謝謝。

      劉莉華: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您所講,經過廣大普查工作者的辛苦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種質資源,保護好這些種質資源極其重要,不容有失。為了保護好這些資源,我們部里不斷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的建設,初步構建了原位保護和易位保存相結合、活體保護與遺傳材料保存相補充、國家保護與省級保護相銜接的保護利用體系。

      在農作物種質資源方面,現代化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已經建成運行,保存能力達到150萬份,可以滿足未來50年長期戰略保存的需求,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為核心,15個中期庫、56個種質圃和229個原生境保護點為依托,440個省級資源庫圃為補充的保護利用體系,現已長期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超過58萬份。在畜禽資源方面,世界單體最大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加快建設,預計到明年年底能夠基本完成。屆時畜禽遺傳材料的保存能力將達到3300萬份,目前已確定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227個,省級保種單位671個,初步形成了國家庫、區域庫、保種場保護區相銜接的三道保護屏障。在水產資源方面,世界一流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投入運行,保存能力35萬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105個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和535個保護區構成的保護體系,保存水產遺傳材料14萬份。此外,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正在籌建,保護體系也在逐步完善。

      現在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設施先進、管理完善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成為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諾亞方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我們注意到,這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請問這次普查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何新的發現?謝謝。

      劉莉華:

      這個問題請漁業局劉新中局長回答。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 劉新中:

      謝謝您的關注。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第一大國,養殖種類極其繁多,在育種研究中進行了一些養殖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受條件所限,全國性系統性的種質資源普查確實還沒有開展過,這是第一次開展。而且,這次普查也僅限于養殖,大量野生資源可能還沒有涉及到。三年來,全國7萬多名普查人員進村莊、入場戶,上灘涂、下湖海,圓滿完成了普查各項任務,全面摸清了我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家底,并編印了《國家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名錄(2023年版)》和《國家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狀況報告》,成果應該說是非常豐富,體現在多個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是實現了幾個首次查清。

      一是首次查清了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底數。2013年,中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提出,我國水產養殖品種從過去的幾種增加到了200多種。這次普查,我們對312個重點種質資源進行了系統調查,對全國2780個縣級區域內的種質資源開展了“拉網式”普查,普查到的857個種質資源分為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藻,還有兩棲爬行、棘皮及其他類等8大種類,隸屬155個科,369個屬,643個物種,包括原種558個,品種209個,引進種90個。無論從種質資源數量、物種數量還是品種數量等方面,應該說都是世界第一。

      二是首次查清了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區域的分布。普查顯示,總體上我國沿海省份種質資源分布數量高于內陸省份,南方的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廣東、浙江、廣西、福建四省區種質資源數量均超過了300個,其中廣東最多,達到了374個,種質資源數量的分布情況與我們各地現有水產養殖產量和產業情況基本保持一致,這也客觀反映了種質資源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個結論。我們也發現,吉林、山西、陜西、云南等傳統意義上的水產養殖小省,種質資源的數量也不少,均在百種以上。云南甚至達到了240種。湖南、湖北養殖產量均為貴州的10倍以上,但種質資源數量僅為貴州的1.5倍。這也說明,這些區域在水產養殖中還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三是首次查清了全國水產養殖主體的底數。我國水產養殖起步于池塘養殖模式,養殖地點也基本就在房前屋后。養殖主體就是家家戶戶,我們一直說水產養殖小散戶眾多,但是具體有多少,一直也是沒有精準掌握。這次普查,在查清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的同時,采用種質資源和種質資源所在地的主體單位同步調查的方式,一個一個地把養殖主體的地理坐標位置“摸”了出來,全國共調查到92萬家水產養殖主體,2萬余家水產苗種生產主體。這個說實話還是第一次這么精準地掌握。第一次形成了反映水產養殖主體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數據,全國養殖主體和種質資源活體保種主體第一次有了“數字身份證”,為水產養殖監管和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的建設應該說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決策基礎。謝謝。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剛才發布人介紹到,這次畜禽資源普查與上次相比,我們的畜禽地方品種一個都沒減少,還重新找回了十個曾經宣布滅絕的品種。請問這些資源狀況怎么樣?能否介紹詳細情況?謝謝。

      劉莉華:

      這個問題請畜牧總站左玲玲副站長回答。

      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 左玲玲:

      謝謝您的提問。這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我們是逐村逐戶開展了拉網式排查,給每個品種建立了“戶口本”和信息庫,查清了有哪些、在哪里、有多少、怎么樣,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您剛才提到的,其實也是我們取得的比較重要的成效。

      第一方面,全面摸清了畜禽、蜂和蠶資源家底。這次畜禽資源普查除了畜禽,其實也是涵蓋了蜂和蠶兩類物種。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多民族的文化習俗,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畜禽遺傳資源,是世界畜禽和蠶重要的起源馴化中心。這次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畜禽遺傳資源1018個,蜂品種資源39個,蠶品種資源307個,數量均居世界首位。第三次普查也確認,第二次普查進入名錄的510個地方畜禽品種,這次一個也沒有減少,這說明我們普查是非常有成效的,也充分體現了我們多年保護工作的效果。這次普查還有一個亮點,就是首次查清了青藏高原區域畜禽遺傳資源的本底,填補了我國極高海拔地區的普查空白,圓了幾代資源人的夢。

      第二方面,重新找回了曾宣布滅絕的品種。這次普查,我們重新找回了10個曾宣布滅絕的品種,分別是河南項城豬、浙江北港豬和龍游烏豬,四川的豪桿嘴型內江豬、山東煙臺?糠雞、甘肅太平雞,廣東中山麻鴨、上海水牛、云南臨滄長毛山羊,黑龍江黑河馬等10個畜禽品種資源。這些資源歷史悠久,彌足珍貴,應該說重新找回是一個意外收獲。如項城豬,養殖歷史悠久,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具有產仔率高、耐粗飼、肉質好等特點,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煙臺?糠雞是在原產地四百公里外的濟寧太白湖畔重新找到的,如果不是普查人員挨家挨戶的普查,這些品種很可能就永遠也找不到了,資源保護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十個品種,每個品種背后都有一段生動的尋寶故事,我們已編印成冊,各位媒體朋友可重點關注。

      第三方面,大力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避免了瀕危資源的滅失。普查中,經過調查評估,我國現在畜禽地方品種瀕危數量占比是10.1%,明顯低于2016年18%,也遠低于全球21.4%的水平。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還有61個畜禽地方品種處于瀕危狀態,也包括了剛才提到的6個重新發現的地方品種。保護好這些瀕危資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按照邊普查邊保護的要求,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畜禽瀕危資源搶救性保護方案,制定了“一品一策”保護措施,實行保護工作組和專家組雙負責制,全方位落實三方責任,即省級主管部門的管理責任,市縣政府的屬地責任和保護單位的主體責任。據我們最新調度的情況,61個瀕危畜禽地方品種存欄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性增長。如內蒙古河套大耳豬由106頭增加到295頭,西藏阿沛甲咂牛的公牛數增加了4頭,酃縣白鵝瀕危等級由“嚴重危險”降低到“危險”。謝謝。

      界面新聞記者:

      剛才介紹第三次農作物資源普查取得了豐碩成果,請問這些資源怎么才能用得上、用得好?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謝謝。

      劉旭:

      非常高興您提了一個大家都很關心、我們也很關注的問題。大家知道,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物質基礎,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核心還是要這些資源能夠用得上、用得好,真正發揮作用,讓我們的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我想,下面有三個方面的工作需要抓緊進行。

      首先是加快資源的鑒定和挖掘。當前,我們正在系統推進國家庫保存資源的規模化基因型鑒定和表型鑒定,目的就是全面了解掌握資源的全基因組信息和生長特性、生產性狀,從中找出資源優異性狀和優異基因,目前已經鑒定挖掘出一批高油高產的大豆、耐密高產和抗旱宜機收玉米、短生育期的油菜、抗赤霉病高產小麥等優異資源,并全部分發用于育種創新。我們除了開展國家庫存資源的鑒定挖掘外,我們還將聯合省級種質資源庫、科研院所、種業企業,構建全國統籌、央地協同、科企合作的鑒定評價體系,把更多資源納入鑒定挖掘范圍,為全國科研育種單位和企業提供更多的優異種質和基因資源。

      第二是強化資源改良和創制,因為挖掘出來的有些資源不能直接利用,需要改良和創新。目前保存的資源多為傳統的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一方面攜帶有豐富的優異性狀和基因資源,但多數為異質性群體,遺傳累贅比較多,好的性狀比較突出,不好的性狀也在里面,很難在育種上直接利用,需要進行改良轉化。由于資源改良的周期長、投入高、見效慢,育種者一般不愿意從事基礎材料的改良創制,這是導致育種遺傳基礎狹窄、制約當前育種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我們已經啟動實施種質資源改良計劃,第一步我們先從最緊迫的玉米種質資源改良創新入手,先行先試,著力破解種質資源不足的困境。我們想自己創制一批“可用、好用、想用”的優異品種,為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種提供種質支撐。下一步,我們將邊總結、邊實施,逐步向大豆、油菜等重要的農作物延伸來推廣。

      最后是推動資源的共享和利用。不管我們是開展優異資源的鑒定評價和分發活動,還是我們的鑒定挖掘、改良創新,都是為了讓社會、讓育種家能夠用起來。我們每年大概向社會分發共享種質資源超過10萬份次,服務育種單位和企業超過2000余家,同時還制定出臺種質資源共享利用的辦法,先后已經發布了兩批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目錄,首次公開推介了一批耐鹽堿的種質資源,各地的育種單位、企業都可以在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上查詢這些資源,這為推動種質資源共享交流邁出了關鍵性一步。目前,我們正在按照部里的要求,開展資源登記工作,鼓勵企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社會組織,個人登記其保存的資源信息,這樣可以實行統一的身份信息管理,讓育種者知道,我們有哪些資源,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性,以方便大家來查詢和申請獲取。謝謝。

      北京青年報記者:

      本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發布的優異種質資源都有哪些新的特色?謝謝。

      劉莉華: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其實我們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年以來,我們在各地推介的基礎上,經過專家的綜合評估,從中遴選發布了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100個,新發現鑒定的畜禽和蜂遺傳資源51個,新培育的水產品種54個。這些優異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主要有廣西的東蘭墨米、河南的羊眼圈大豆等糧食作物42個,西藏的墨竹工卡小油菜、上海的崇明金瓜等經濟作物58個。這些資源的地域特色非常明顯,潛在的育種價值很高,產業發展的前景也很好。比如說東蘭墨米種植歷史有近千年,羊眼圈大豆抗逆抗病性強,墨竹工卡小油菜的生育期只有80天,像崇明金瓜,色澤金黃,酥脆爽口,果肉形似海蜇。

      像新發現鑒定的畜禽和蜂遺傳資源有河南的豫西黑豬等3個地方豬品種、云南的江城黃牛等2個普通牛品種、甘肅的肅南牦牛等4個牦牛品種,還有新疆的皮山紅羊等18個羊品種、海南儋州雞等16個地方雞品種,另有鵝、馬鹿、鴨、鴿、綠頭鴨、中蜂等品種資源8個。這些地方品種的性能優異、特色明顯,抗病抗逆品質好,是我國特有的珍貴資源。其中25個資源是來自青藏高原區域。

      在新培育審定的水產品種中,有淡水魚類20個、海水魚類7個、蝦蟹類10個、貝類11個、藻類2個,還有鱉類1個、棘皮類3個。如抗病高產的半滑舌鰨“鰨優1號”,生長快成活率高的羅氏沼蝦“南太湖3號”,生長快耐高溫的櫛孔扇貝“蓬萊紅4號”。這些新品種都是基于我國豐富的種質資源培育而成,有效地促進了資源優勢的轉化,真正把我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

      這些優異的種質資源也已經編印成冊,可以通過我們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的網站關注和查詢。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現在我們感覺到老品種好像越來越少了,是不是多數都消失了?請問這次普查實際情況怎么樣?謝謝。

      劉旭:

      非常謝謝你的提問。實際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氣候環境變化,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科技進步等因素影響,品種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在加快,許多單產高、品質好、綜合性狀優良的新品種不斷涌現,一些老品種在生產應用中在逐步退出,這些資源已經收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中,實行長期戰略保存。一旦育種和生產有需要,可以隨時調用。

      所謂的老品種,就是我們常說的農家種,也就是社會普遍關注、非常關心的地方品種。大家知道的,我們國家農耕文明悠久厚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形成了豐富的地方品種資源。比如,京西稻、沁州黃小米、碭山酥梨等,這些品種適應性強、抗逆性好、品質優良,攜帶大量優異基因,是支撐育種創新和產業開發的重要基礎,在推動農業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我有兩點說明。

      首先,保護好這些地方品種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先后開展過兩次大規模的資源普查,但時間都已久遠。這次普查,我們把地方品種資源搶救性收集保護作為重點,對農戶種植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懸掛在屋檐房梁,珍藏在木柜瓦罐中的農家種進行了全方位的摸排,新收集的13.9萬份資源中,近9成都是地方品種,連同前兩次普查收集的一共有30余萬份地方品種資源,已經全部匯交到國家的庫圃保存。不僅如此,我們還按照邊普查邊保護的要求,對瀕危資源采取了原位保護和異位保存相結合,傳統方法和現代技術并進的措施,開展了搶救性保護,避免得而復失。如此次普查發現的甲著小麥,是罕見的全粉質四倍體硬粒地方品種,因農民集體異地搬遷而瀕臨絕種,目前已收入國家庫,同時還在原地建立了繁種保護基地。

      第二,這些珍貴資源我們正在開展鑒定挖掘,接下來還要加強改良創制和開發利用。我國的地方品種豐富多樣,分布面積范圍廣、性狀獨特,是現代育種不可多得的種質資源,也有廣闊的產業化開發前景。目前我們正在加快對國家庫圃保存的地方種質資源開展精準鑒定和改良的轉化,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異性狀和基因,將培育更多受農民群眾歡迎的突破性的新品種、好品種,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對種源的新要求。同時,要著眼于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特色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打造從資源到品種、從品種到品牌的地方特色農業發展之路。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我們了解到,普查新收集和發現了一批農作物瀕危資源,開展了搶救性保護,請問能否介紹一下目前這些資源保護的情況?謝謝。

      劉旭:

      謝謝您的提問。我們一直將保護珍稀瀕危資源作為農業種質資源工作的一個重點,這次普查強調了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尤其是對普查發現的瀕危珍稀資源開展了搶救性保護。在這次普查中,我們將邊普查邊保護貫穿了全過程,針對瀕危資源逐個研究,壓實責任,將工作落到實處。目前每一個瀕危農作物種質資源都有一個明確的保種單位,一個專家組,一個評估體系和一套保護方案,可以說一個資源一套系統,實現原位保護和庫圃保存的雙結合。普查啟動時,也同步落實了搶救性保護的經費,三年以來,共安排中央財政資金超過千萬,帶動各級籌措資金超過了3000余萬元。在精心照顧下,樹齡超過150年,目前只有兩株,幾近干枯的福建尤溪老樹金柑又冒出了新芽;秦巴山區的大果型野生獼猴桃也劃定了保護區,還在國家獼猴桃圃落地生根了,搶救性保護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謝謝。

      丁斌:

      好,最后一個問題。

      中國農村雜志社記者:

      我們都知道,種質資源普查是種業振興“三年打基礎”的首要任務,請問現在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進展如何?下一步工作有何打算?謝謝。

      劉莉華: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2021年,中央實施了種業振興行動,這個行動中央高度重視,各有關方面大力支持,社會也密切關注。三年多來,我們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各有關方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要求,扎實推進種業振興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圓滿完成了“三年打基礎”的目標任務,取得了一批階段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行動上,除了圓滿完成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各項任務以外,資源戰略安全保存的能力大幅提升,技術支撐體系也在逐步健全,種質資源精準鑒定進一步加快。如我們國家庫的資源基因型鑒定比例由以前的不足10%提高到了目前的60%,今年年底還將完成全部的大豆、玉米種質資源基因型鑒定。同時,我們加強了資源的共享利用,這個前面已經介紹過。

      在種業創新攻關行動上,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農業生物育種重大專項也正在同步實施,新一輪的育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正在扎實推進,一些關鍵性的技術和重大品種取得了突破,比如說我們自主研發的基因編輯工具加快了產業化的應用,國產的白羽肉雞目前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25%,并且出口到了坦桑尼亞、巴基斯坦等國。國產的南美白對蝦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5%。一批高產優質、耐密宜機、專用特用優良新品種加快推廣。我們國家南繁硅谷等一批高水平種業創新基地也正在加快推進。

      在企業扶優行動上,我們從全國3萬多家企業中百里挑一,遴選出270家優勢企業,構建了強優勢、補短板、破難題的國家種業企業陣型,推動科研單位、金融機構、制種企業與陣型企業對接,支持企業牽頭承擔或者參與承擔更多的科研攻關任務,實施了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政策,支持企業加快品種的研發培育。目前企業的兼并重組步伐正在加快,集團化發展趨勢也比較明顯,像中化先正達、中信隆平這兩個企業都穩居全球種業前十強,北京峪口禽業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蛋雞制種企業。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種業企業的扶持政策,廣東、四川等14個省份相繼組建了種業集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

      在基地提升行動上,我們扎實推進甘肅玉米、四川水稻、黑龍江大豆以及海南南繁四大國家級種業基地的建設,216個農作物制種大縣、300多個畜禽核心育種場、101個水產原良種場組成的良繁育種國家隊已經基本形成,涵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藥、豬牛羊禽、魚蝦蟹貝等當家品種。目前國家級基地的供種保障率已經由2021年的70%提升到目前最新的78%,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國家和省級的救災備荒種子儲備也實現了全覆蓋,年儲備救災備荒種子在1億公斤,有效滿足了我們救災用種的需要。

      在市場凈化上,貫徹落實新修改的種子法,建立了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強化了行政與司法相銜接,加快構建種業知識產權大保護的格局。我們聯合公檢法等部門連續4年開展了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持續推進品種審定的綠色通道、聯合體實驗專項整治以及“仿種子”清理,目前已經累計撤銷審定和登記的品種3013個,全國涉種子的案件已經連續3年總量下降,有效維護了保護創新、激勵創新的良好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對標農業強國建設的要求,按照種業振興行動“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部署安排,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種質資源的鑒定挖掘和改良創制,推動資源的共享利用;加力推進育種創新攻關,加強生產急需的重大品種的選育推廣;加大對陣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種業企業;持續優化育制種基地的布局,提升種源的供種保障能力;同時,推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修訂,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凈化種業市場,確保種業振興取得實實在在的新進展,能讓大家得到可感可及的新成效。謝謝。

      丁斌: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我們農業農村工作的大力支持,也感謝劉莉華女士、劉新中先生、劉旭先生、左玲玲女士的出席。謝謝大家!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