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換代
1)黑龍江極早熟市場從德美亞一家獨大,到多家多品種瓜分市場,看得出極早熟品種的資源不再稀缺,每年都會有很多新品種進入市場。
2)品種的籽粒類型由單一的硬粒型,向半馬齒、馬齒方向發展。
3)新品種的雜優模式從Iodent / 歐硬,黃瑞 /蘭卡,向早SS/NSS,Iodent / 硬S、歐環/美環等多模式發展。
4)極早熟市場面積大的品種是益農系列,基本替代德美亞1號,。先玉1219在嘉蔭縣和遜克縣、孫吳占有一定面積,多年逐漸的向北安、嫩江擴大,后續品種先玉1818也開始布點。利馬格蘭的利合328、中農發的中墾玉22,墾豐的科沃9366、931、墾沃6339也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最近兩年中種迪卡的S1627、A3678、P1811、C9640等在第四積溫帶上限,以其脫水快、產量高,呈現上升趨勢。
5)第四積溫帶下限德美亞2號略晚熟期的東北豐0022面積比較穩定,墾沃2號在第四積溫帶下限、第五積溫帶上限推廣多年,依然沒有被完全替代。國內各公司的品種也都在適應區域有一定的面積,比如第四積溫帶的克玉19、博納6號、中正176、華慶6號,鵬玉6號、CS0163,第五積溫帶的東農270、哈育1001、晟爾瑞701也在悄然的進入。
二、宏觀影響
2022、2024年大豆面積突然調整,極早熟玉米面積銳減,尤其2024年同2023年對比有些玉米大縣種子銷售降幅近50%,對極早熟玉米種子企業是極大的考驗,可以說家家都有庫存,這樣就需要企業精準掌握市場,調整種子生產量,同時對新品種的選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2022-2024年播種數據對比:2022年玉米播種面積1103萬畝,2023年玉米播種面積1376萬畝,2024年玉米播種面積992萬畝。

三、資源更新
極早熟玉米育種做得單位少,早期的資源類型比較少,常見早熟黃(黃瑞)、蘭卡、地方瑞德。2010年后,德美亞品種開始推廣進入后,新的類型資源Iodent、歐硬、歐洲蘭卡,隨著早熟市場的火熱起來,美系早SS、Iodent也隨之進入,極早熟育種資源越來越豐富,同時也給極早熟育種帶來新的機遇,各類不同的改良資源被廣為利用,新的品種快速進入市場,但也隨著近兩年國外公司的退出國內市場,新的資源不再繼續,現有的育種資源進入一個瓶頸期,現有資源該怎么利用?國內資源還用不用?怎么用?
四、育種模式
1)目前的育種可以說百花齊放,育種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美系的SS(BSSS)/NSS、歐洲的Iodent/歐硬、Iodent/硬S(ss/歐硬)還是國內的黃瑞/LK、瑞黃/Iodent或者二環、歐環/美環模式等。
2)從多年經驗和市場需求分析,極早熟區育種目前是美系的SS/NSS模式,脫水快、耐密性、豐產性好,但是米質差(尤其先鋒品種)。
3)歐洲的Iodent/歐硬模式,脫水比SS/NSS模式略慢,籽粒硬粒型市場銷售商不喜歡。
4)國內的黃瑞/LK模式,適應性好,脫水慢,耐密性差。
5)歐環/美環模式脫水快,耐密性,豐產性好,熟期暫時看早熟性不足。
6)相對成功的模式是RAGT的益農系列,迪卡和歐洲的融合,Iodent/硬S(ss/歐硬)模式,抗倒、耐密、站桿好、脫水快、雜交種籽粒顏色淡黃,深受市場歡迎,缺點是硬粒型,產量中等,脫水快導致收獲晚、穗柄自然脫落,影響收獲質量及產量。
7)地方緣(本土瑞黃)/Iodent或者二環模式,極早熟、適應性好,穩產,脫水略慢。
五、市場需求
根據栽培條件大概分兩個類型
1)大規模集團化、大型的托管合作社(10萬畝左右)水肥一體化高標準管理。這樣的大戶因其土地面積廣,大機械作業,植保技術服務及時,能夠直收脫粒等種植特點,需要品種是種子早發性好、活力強,抗前茬藥害;品種方向更趨向于植株清秀、莖桿韌性強、葉片窄而上沖、勻穗、脫水快,耐密植,站桿性好、偏喜肥水的玉米品種。
2)常規種植的種植大戶,土地面積大,機械化程度,植保技術服務不太容易做到大規模集團化的那樣精準,相對管理比較粗放,這樣對品種的要求也沒有那樣高。
六、資源創制
新的資源改良,根據市場需求、機械化程度選育品種和材料,綜合以上幾點看目前市場需求的品種是:早發性好,耐密植,站桿性好,脫水快,半馬齒或者馬齒型,商品籽粒顏色偏淡黃,容重高,不霉變,直收籽粒破損小,對后期葉部病害不嚴格,抗葉部病害的不利于脫水。
七、我的育種思路
1)2000-2200C°積溫區
A.借鑒益農系列模式:Iodent/硬S(SS/歐硬),迪卡和歐洲的融合,母本為迪卡父本類(Iodent)改歐洲極早熟母本Iodent,解決了迪卡感青枯、穗粒腐,保留脫水快,籽粒顏色淡黃,抗倒的優點,父本SS改歐硬(最好選擇淡黃色籽粒,如利合系的),解決了歐硬的籽粒小,保留歐硬的早熟性、高配合力,后代選擇偏馬齒或者深硬粒型,組配雜交種是偏馬齒或者馬齒。
B.先鋒、迪卡類模式:早SS/NSS,將先鋒、迪卡父母本互相改良,在不影響配合力情況下選熟期早的,或者母本適當融入極早熟歐硬回交SS,保持SS盡量純正,熟期提早5天以上,NSS融合歐洲極早熟母本Iodent,解決米質容重即可。
C.歐環/美環(迪卡二環/先鋒二環)模式:這是有雜交種沒有雙親時最常用的模式,雙親相互含有對手血緣,或者父母本單方含有對手血緣,我們說這是“微同源”,這樣的優點是能夠提高抗性、適當減弱雜種優勢、增加耐密性,產量略有提高。例如:益農玉14:經過分子檢測母本(ID)中含有微弱的SS,父本(硬S)中含有微弱的ID,這是典型的父母本互含對手血緣,我們自己選育的品種HQ8680,組合為QF86/QF801,母本QF86來源是0163雜交種二環改的5101母后代,0163和5101同一父本,QF86中含有5101父本歐硬血緣,父本QF801是5101改德二,這是母本含父本血緣。(2022年10月16日扈光輝老師值日文章中提到分析DF86(保護名稱QF86)同0163母本遺傳距離較近,2022年11月13日吳芳勇老師值日文章中提到他的組合豐禾7033為歐雜/歐雜模式,所以用不同區域雜交種二環選系相互組配也是很好解決資源不足的辦法。
D.地方緣(本土瑞黃)/Iodent或者二環模式:這個模式早熟性、適應性好、豐產性也很好,就是脫水略慢,由于我們自行選育的極早熟骨干系QF252原因,這個模式我們利用比較多。目前QF252我們也是在多輪常規改良和基因編輯同步做,希望更早更快的選育出脫水快的QF252系。
E、Iodent/歐硬模式:這個模式是最早歐洲極早熟品種進入國內的雜優模式,現在極早熟區最常見的模式,我們把Iodent血緣背景的,相互有配合力的極早熟資源盡量融合,融合為自己的本土的Iodent,歐硬融合為硬深粒,使雜交種由硬圓粒變成硬深粒或者偏馬齒硬深粒。
2)1800-2000C°積溫區:黑龍江的第五積溫帶,這個區域由于輪作需要強烈,未來是極早熟玉米的新增長點,也由于早霜時候多,所以品種以硬粒、偏硬深粒型,能夠保證基本成熟、穩產為主;育種模式延續歐洲的Iodent/歐硬,關注點籽粒顏色就可以,逐漸慢慢向半馬齒、馬齒角質型發展。
八、極早熟本土資源利用
極早熟本土資源由于受其種植區域影響,資源較少,適應性好,但是抗倒、耐密、脫水慢的問題比較嚴重,因此需要多輪慢慢充分融合、利用好歐洲和美系極早熟資源,繼續發揮本土資源極早熟適應性、穩產的作用。我的做法是 :歐硬/早黃(黃瑞)//歐硬(QF4573),(歐硬/早黃(黃瑞))/SS //歐硬(QF1650+QF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