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土壤水分既能促進蔬菜根系健壯生長,也能影響棚內空氣濕度的大小。在設施栽培中,因季節不同,棚內的濕度也不相同,過高或過低不僅會影響蔬菜的生長,還容易引發各種病蟲害。因此,建議菜農了解棚內蔬菜的適宜空氣濕度,然后綜合管理調控棚內的濕度。
蔬菜生長適宜的濕度范圍
不同的蔬菜對空氣濕度的要求不同,據了解,根據蔬菜對濕度的耐受能力,可將蔬菜分為四類。
濕潤型:如白菜、芹菜等葉菜類蔬菜,組織幼嫩,不耐干旱,適宜空氣濕度為85%-90%左右;
喜濕型:如黃瓜,有一定的耐旱能力,適宜空氣濕度為70%-80%左右;
喜干燥型:如西紅柿、辣椒等,單葉面積小,葉面上有茸毛或厚角質等,較耐干旱,適宜空氣濕度為55%-65%左右;
耐干燥型:西瓜、甜瓜、南瓜等,葉片深裂或呈管狀,表面布滿厚厚的蠟粉或茸毛,失水少,耐干旱,不耐潮濕,適宜空氣濕度45%-55%左右。
空氣濕度難調控的原因
與露天蔬菜相比,設施蔬菜棚內空間有限,氣流比較穩定,且不易與外界空氣對流,因此空氣濕度調節難度大。由于種植茬口及季節不同,棚內的空氣濕度一般表現為夏季前后濕度小,而冬季前后濕度較大的特點。
夏季光照強,溫度高,棚室全天通風,棚內易形成高溫干旱的小環境,空氣濕度較小,此時菜農可通過增加澆水次數及澆水量,并配合中午前后給植株噴淋清水等方式來提高棚內濕度。
但是冬季放風時間短,棚室內外空氣流通時間也短,導致棚內空氣濕度較大。若降濕措施不當,就會導致各種喜濕病害高發,降低種植效益。在實際生產中,菜農通常在棚內懸掛溫濕度計來監控溫濕度,很多有經驗的菜農也通過棚室內植株的一些表現來判斷空氣濕度的大小,如葉片或果實的結露情況、葉片的吐水情況等。當結露、吐水或棚膜流滴嚴重時,要及時進行降濕。
冬季降濕措施
通風排濕。冬季在保持棚室溫度不降的前提下,打開頂部風口讓空氣流通,將棚內的濕氣排出棚外,風口的大小要根據溫度、日照情況、風向等及時調節。早上拉起覆蓋物后,棚室內濕度很大,有些菜農朋友選擇在這個時候通風降濕,其實這樣排濕效果并不好,因為此時棚室內溫度低,即使通風也起不到應有的降濕作用,反而會因為棚室溫度降低而導致結露現象,增加棚室內濕度。建議早上拉棚1小時后先開5厘米左右的小口,持續時間約15-30分鐘,然后閉棚提溫。反復幾次即可。
減少水分蒸發。不管是夏季還是冬季,在操作行鋪設具有吸濕作用的有機物,如碎秸稈、稻草、稻殼等,這些有機物不僅能夠減少地面水分蒸發,起到吸濕作用,同時還有調節地溫的作用,夏季防止陽光直射,有效降低地溫,而冬季又能避免地溫下降。此外,操作行間的有機物還能減輕人為來回走動對土壤產生踩踏壓實,同時換茬翻地時將有機物翻入土壤,腐爛后還可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緩解板結現象,一舉多得。有條件的菜農也可以鋪設草炭,草炭具有無味、質地松軟、吸水保水性好、富含有機質和腐殖酸等特點。在操作行內鋪設草炭,其吸濕效果要好于稻殼和秸稈,用于土壤中也是很好的有機肥料,菜農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除了鋪設有機物,在種植行覆蓋地膜也是減少水分蒸發的有效方法,建議地膜起拱,澆水時,可以讓水從膜下走,不會增加棚內空氣濕度,有利于減少病害發生。
提溫降濕。主要針對冬季降濕,因為棚內溫度高了,相對濕度自然就小了,同時,棚室內溫度升高可以加快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將濕氣排到棚外,達到降濕的目的。在冬季增加棚內光照是提溫的關鍵措施,建議菜農選擇透光性好的棚膜,臨近路邊的棚室,平時經常擦拭棚膜,增加棚膜透光度。遇到連陰天、霧霾天,及時懸掛反光幕或補光燈增加棚內光照,進行增光提溫。同時選擇流滴性好的棚膜,減少棚膜結露現象,可避免水滴凝結積聚在棚膜上面,也是降濕的有效措施。
(本文內容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董文蘭參考《農村大眾》《北方蔬菜報》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