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企頭雁企業 — 以河南金苑種業為例
11 月 14 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通知,根據企業創新能力、資產實力、市場規模、發展潛力等條件,將 45 家種業企業納入種企雁陣。通知強調,此舉是為貫徹中央和我省種業振興決策部署,落實全國種業企業扶優工作推進會精神,深入實施種企扶優行動,支持種業企業做優做強。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在世界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風險加劇的情況下,做強民族種業、強化科技創新、做好種源自主可控,顯得尤為重要。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加強種企雁陣培育,正是踐行做強民族種業、端穩中國飯碗的具體措施。
國際市場風云激蕩,種業巨頭攻城掠地
近年來,全球種業市場保持穩定增長。根據全球農業市場調研公司Kynetec的數據,2021年全球種業市場規模達到520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增至578億美元。國際種業已發展為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體系,少數幾家大型種子集團壟斷了世界種子行業的大部分市場。拜耳、科迪華、先正達、巴斯夫和利馬格蘭等國際種業巨頭不斷提升市場集中度,推動了行業的整合與發展,但也正在形成寡頭壟斷,表現尤為明顯的是玉米種子領域,在我國東北和西北早熟極早熟春玉米區,已基本形成被國際種業控制的局面。
國內市場快速發展,市場份額全球第二。自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頒布以來,我國種業進入市場化階段,與國際市場接軌。近年來,我國在種企體制改革、商業化研發、品種審定、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進行了頂層設計與支持,種業法律法規基本完善成型,形成了以《種子法》為核心,涵蓋種子科研、生產經營、質量管理等全過程的法律法規體系。據《2023年中國農作物種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種子行業市場規模2022年達1332.36億元,較2021年增加51.80億元,增幅為4.05%,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
我國種企多而不強,科技研發普遍落后
我國種業市場以中小企業為主,產業格局分散,行業集中度低。2024年10月,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雙交會發布了我國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情況分析,全國農作物種子規模達1563億元,2023年持證種企9841家,其中正常生產經營企業8721家種企。總資產超10億元的有40家,占比僅0.4%;總資產在5億~10億元的有58家,占比0.7%;3/4種企的年營收收入低于1000萬元。全國種企科研總投入76億元,44%的種企完全沒有研發投入,研發投入超過300萬元的種業企業有286家,占比僅3.3%。我國種企的育種研發水平與國際種業巨頭相比普遍落后,研發投入強度偏弱。
國家政策高屋建瓴,國之大者糧食安全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種源自主可控和種業創新的重要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2022年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2023年一號文件則將“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作為單獨一項重點工作,強調“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與“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這些指示精神為我國種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強調了種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競爭力中的核心地位。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時代呼喚民族種業破冰突圍
企業是種業振興的主體,是實現種業創新的關鍵。然而,國內民族種企在創新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主要包括資源、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命門”,更是我國種業發展的重要“卡脖子”問題。一方面,我國地方特色種質資源開發不足,國外引進種質資源少,尤其是玉米方面,我國不是世界玉米的原產國,玉米進入我國僅短短幾百年,種質資源狹窄,全球優異種質資源大部分被國際種業巨頭控制,資源不能創造,只有不斷引進、消化、再創新,才能推動我國作物新品種不斷升級換代,我國玉米發展史上7次大的品種升級換代,都與國外優異種質資源的引進緊密相關。另一方面,我國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少、共享不足,利用率低,有關標準法規尚不完善,尤其是基因型鑒定和表型鑒定的國家標準不完善、更新慢,不能滿足當前育種創新快速發展的需要。技術方面,我國的常規育種技術在不少作物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現代生物技術應用方面,雖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人才方面,種業創新更需要高水平的專業人才,但目前我國種業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企業高層次專業人才更加匱乏,制約了種業創新能力的提升。種業強,首先要企業強。種業創新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企業不僅缺乏豐富、優質的種質資源,缺少高層次專業人才,而且研發投入也捉襟見肘,僅靠自身經營積累難以長期持續,需要國家給予有關政策、項目、資金等大力支持。目前我國種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研發投入不足,融資渠道有限,難以滿足種業創新的需求。
多措并舉時不我待,全面突圍需要八方合力
面對上述困境,我國種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破局發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法制建設,完善種業創新體系,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另一方面,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加強自主創新和誠信自律,提升核心競爭力。
政府層面,完善政策法制體系:加快完善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國際種業在中國的研發和市場行為;出臺更加具體、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同時規范擔責舉證合理維權,避免企業“惡意維權”或“因訴破產”,支持和保護優勢民族種業企業穩健快速發展。加強種質資源引進、保護與利用:加強合法引進國外優異種質資源,建立資源創新技術規范和鑒定評價標準,建立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合理有償共享機制、資源清單定期“白皮書”發布機制、優質高效種質資源利用獎勵機制等,提高國內優異種質資源利用率,從根本上推動種業育種創新。細化企業創新支持政策:基礎型理論技術性研究重點依托國家科研院校,商業應用型研究及相關政策項目,應重點向企業傾斜支持,鼓勵由企業牽頭、科研院校參與、以良種攻關聯合體形式承擔國家或省級重大科技專項;提供長期無息或低息貸款、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等措施,支持創新型龍頭型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企業層面,加強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研軟硬件設備設施,引進和培養高水平人才。提高創新能力:鼓勵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充分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縮短育種周期,提高育種效率,努力破冰突圍。鼓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企業應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建立合作關系,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政府引導基金、社會資本、IPO上市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為種業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強誠信自律:在中國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下,遵紀守法,誠信創新,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依法合理維權,尊重行業常識和慣例,有理有據有節。
以河南省最新發布的種企頭雁企業之一 —— 河南金苑種業為例。該企業作為國內優秀的科技型民族種企、也是河南省種子協會會長單位,據“全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披露信息,該公司 2023 年營收 36117 萬元,企業資產總額 54856 萬元。該公司重視科研創新,2021-2023 年度研發支出分別為 2,014.69 萬元、2,221.77 萬元和 2,272.36 萬元,平均占企業年營收 7% 左右。該公司已掌握并應用了高通量基因分型、雙單倍體、分子標記輔助、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多項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構建了自有特色的高效商業化育種體系,同時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校建立深度戰略合作關系,聚焦玉米、小麥等作物新品種選育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 2023 年 12 月 31 日,該公司研發創新團隊人員 46 人,占公司總人數 23.59%,其中博士 2 人,碩士 17 人。建有 9 個科研育種站和 1 個高標準分子育種中心,入選“農業農業部企業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5 項,公司已獲得植物新品種權 142 項,審定玉米新品種 73 個,小麥新品種 10 個,玉米、小麥新品種已經形成“研發一代、推廣一代、儲備一代”的良好格局。而且,金苑種業每年都承擔著多項國家及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為種業創新技術研究不懈探索,同時也為河南全省種業企業、乃至我國黃淮海地區種業企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推動作用。
做強民族種業、強化科技創新、做好種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面對國內外種業的復雜形勢,我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推動種業創新體系建設;同時,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加強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政府與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國種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河南經濟報記者 郭俊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