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玉米籽粒機械收獲水平 有望大幅提升
目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超過6億畝,但受種植模式、玉米籽粒含水量高等因素限制,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黃淮海區域,主要以整穗收獲為主,后期還需要晾曬、烘干后再脫粒,其間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對此,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教授團隊經過11年持續科研攻關,找到一個關鍵基因,利用該基因可以實現玉米收獲期籽粒快速脫水。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嚴建兵:如果玉米機械化來機收玉米籽粒,一般要求收獲的時候籽粒的含水量在25%左右。目前,商業化推廣的玉米品種收獲時的籽粒含水量大部分在30%~40%。我們通過很多年的努力,找到了一個關鍵的基因,它能夠使收獲時籽粒含水量降低,但是不影響玉米本身的農藝性狀或產量。
據介紹,利用這一關鍵基因培育的玉米新品種,在生長環節后期,可以實現快速脫水,方便農業機械直接收獲玉米籽粒。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嚴建兵:在授粉后30天左右的時候,這個基因開始起作用, 讓它加快脫水。這個關鍵的基因能夠平均降低收獲時候的籽粒7個百分點的含水量,多的時候18%,少的時候2%。但是我們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品種間,它都能起作用,所以我們認為它有非常大的應用價值。
加速服務應用 相關技術已在多地展開測試
科研團隊的重要發現為下一步玉米籽粒脫水的精準調控提供了新思路,也有望讓我國玉米籽粒機械化收割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團隊已啟動科技成果轉化,進行產業化探索。
目前,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教授團隊已圍繞該成果申請多個專利,并授權生物公司開展商業化應用,該項技術已經在我國黃淮海區域以及東北地區進行測試。根據前期測試,效果明顯,這項成果有望盡快推向市場,實現玉米的快脫水、宜機收,據測算,這項技術成功應用后,每畝地大約能為農戶節省100—150元成本。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嚴建兵:我們跟新型的生物技術公司深度合作,他們有獨家的技術能夠快速實現這一基因對不同玉米品種的改造,來加速科研成果快速轉移轉化。
(總臺央視記者 高晨源 許偉 李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