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2日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長期高溫干旱天氣,重慶、四川、湖北三地農科院和高校大豆育種團隊,正聯合開展耐高溫干旱大豆種質資源單株搜集行動,以培育出耐高溫、耐干旱的大豆品種,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

“十月黃”大豆。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供圖
川渝地區在今夏經歷了連續高溫伏旱天氣,導致部分地區夏大豆生產受到不利影響。“十月黃”大豆又稱冬豆子,是川渝地區種植超過200年的耐熱、耐旱、晚熟夏大豆地方品種的統稱。利用田坎等地塊種植“十月黃”大豆是川渝地區精細農耕文明的代表模式之一。
由于“十月黃”大豆完整經受了本輪高溫伏旱的考驗,為尋找耐旱大豆種質資源,豐富重慶市種質資源庫提供了寶貴機會。
11月1日至11月10日是今年“十月黃”大豆落黃成熟的窗口期。在重慶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鑒定項目首席專家劉劍飛研究員的指導下,市農科院油料所牽頭,聯合四川農科院、湖北農科院、西南大學、三峽農科院、南充市農科院、自貢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大豆育種團隊,在川渝地區,以旱情嚴重地塊的高產單株為選擇標準,以300份種質資源為搜集目標,全面開展耐高溫干旱“十月黃”大豆單株搜集。
據介紹,明年,將對育種團隊收集到的資源,開展耐高溫干旱能力精準鑒定,力爭盡快育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耐高溫干旱大豆品種,為提高本區域和全球大豆生產的抗風險能力和產量水平提供技術支持和品種保障。
作者:鄧佳星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