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作物高光效生物學基礎專家研討會,科研院所專家、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人員共同探討作物高光效的相關研究進展及問題難點并建言獻策。
今年7月,由中國農學會推薦的“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學基礎”從102家全國學會、學會聯合體、企業科協和高校科協推薦的597個問題難題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24十大前沿科學問題”。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90%以上的干物質來源于光合作用。然而目前主要農作物自然生產條件下的平均光能利用效率只有1%左右。加強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學基礎研究,大幅提升作物光合效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由于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科學的快速發展,破解作物高光效難題已有一定的基礎,要盡快加速相關研究。”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高度肯定了作物高光效研究的價值。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建議,作物的高光效研究工作一方面可在現有的調控網絡和調控途徑基礎上提高光合轉化效率,另一方面可考慮建立新的光合作用代謝渠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指出:“作物高光效是非常復雜的體系,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將全國相關領域科學家有計劃地組織起來,共同破解這一難題,其成果將是顛覆性的。”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提出:“高光效研究工作需要吸收新的科研人員和新的科研體系,努力讓這個古老的、重要的科學問題提供一個不一樣的答案。”與會的其他專家分別從專項研究、技術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會上,河南大學副校長張立新圍繞《作物光保護研究態勢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匯報,指出對光合作用過程中一些限速步驟的調控機制、調控元件的挖掘及耦合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將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治國在《光合生物學研究態勢及存在問題》的匯報中提到,合成生物學是光合作用研究的戰略新高地。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新廣圍繞《作物群體光合作用研究態勢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匯報。
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義萍表示,今后將繼續圍繞科技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積極組織高層次研討交流,引領農業科技工作者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