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津味稻”優質稻品種測產現場。
“示范片平均畝產635.33公斤,比當地近三年平均畝產425公斤,增產210.33公斤。”近日,第5批重慶市專家服務團“基層出題”項目專家團隊(簡稱專家服務團)在江津區四屏鎮的500畝“江津味稻”優質水稻示范項目,通過專家組田間測產驗收。
在位于四面山深處、海拔960米左右的四屏鎮旺龍村,一塊塊月牙形水稻田里,“江津味稻”稈青葉綠谷黃,一片喜人的豐收景象。專家組隨機抽取3塊代表性田塊,人工挖方收割實收測產,測得3個田塊分別畝產583.87公斤、702.69公斤、619.43公斤,整個示范片平均畝產635.33公斤。
“專家推薦的‘神農優228’稻谷品種好,產量高,米好吃。”旺龍村一社的李丹華告訴記者,在專家服務團的指導下,今年他家7畝田采用旱育秧人工移栽,畝用稻種0.6公斤、栽插密度9000窩/畝,全程按有機方式種植“神農優228”水稻,收獲8000多斤稻谷,比去年多收了1000多斤。“不只增產,關鍵是大家都覺得米好吃,今年稻谷肯定多賣錢吶!”李丹華話語中滿是興奮和期冀。
專家服務團團長、長期從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推廣的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副所長、正高級農藝師李英介紹,市農科院選育的“神農優228”是在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中獲得金獎的雜交稻品種,專家服務團根據四屏鎮的自然資源稟賦,在旺龍村開展500畝高山優質水稻(神農優228)綠色輕簡化高產栽培示范項目,進行優質稻品種推廣、低鎘稻作技術、無人機植保技術集成示范,以及優質水稻現代管理技術培訓,全力打造“江津味稻”品牌。同時,進行適宜丘陵山區的小型智能農機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四屏鎮有緊鄰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的優勢,下一步,我們還將與油菜產業技術創新團隊一起,共同打造稻油輪作、農旅融合新模式。”李英表示。
記者注意到,正值秋收的旺龍村,層層梯田翻起金色稻浪,村民們有的揮鐮割稻,有的搬運脫粒,有的用手扶式、乘駕式小型農機快速收獲,而一臺正在梯田靈活行走、自如轉向、忙碌爬坡的遙控“新能源梯田稻麥收割機”格外引人注目。“看這機器不大,可它效率很高!我的7畝稻田,半天就收割完了,比以往請人打谷每畝要節約三四百元,算下來劃算多了!”李丹華興奮地說,“而且,這臺收割機可以遙控,操作起來很輕松。”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沈成介紹,這款新能源收割機沒有“續航焦慮”,遙控操作實現了農機手與收割機“人機分離”作業,增強了安全度與舒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