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吉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搶救性收集工作思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9-10  來源:《中國種業》  作者:王陽 李淑芳 等  瀏覽次數:968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吉林省位于中緯度歐亞大陸的東側,也位于東北亞幾何中心地帶,地跨40°50′~46°19′N、121°38′~131°19′E之間,土地面積18.74萬km²,占國土面積的2%,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干燥風大,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吉林省水系發達,森林資源、草地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豐富,盛產玉米水稻大豆、油料、雜糧等優質農產品。自1956年第一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1981年第二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之后,2020年吉林省開始進行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截至2022年已完成全省44個行政縣(市、區)的資源普查和13個縣(市)的搶救性收集工作,這是近40年來對吉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的一次最為全面和系統的調研和梳理。

      1

      吉林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工作完成情況

      1.1全員參與,征集全覆蓋

      自2020年6月吉林省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來,全省有近萬人參與其中。3年來,吉林省資源普查調查人員走訪了9個市州44個縣(市、區)的3000余個行政村,走進了上萬戶農民家庭,總行程超過30萬km。最終經過專家鑒定和篩選,新收集到農作物種質資源3204份,采集數據12萬余條、照片10875張。從已收集的3204份種質資源的物種數量、作物種類、GPS分布看,基本實現了轄區種質資源的生態類型、作物種類、地域范圍的全覆蓋。

      吉林省共9個地級、60個縣級行政區劃。本次行動對全部9個地級行政區劃所轄的44個農業縣(市、區)進行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同時著重對農業種質資源豐富的13個縣(市)開展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本次行動收集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分布的經緯度范圍為40°93′~46°19′N、121°71′~130°78′E,基本覆蓋吉林省全域范圍。其中最北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烏鴉山村(46°187543′N,菱角),最南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涼水朝鮮族鄉涼水村(40°927813′N,扁豆),最東位于吉林省汪清縣汪清鎮西興村(130°779677′E,白蕓豆),最西位于吉林省洮南市萬寶鎮西太平村(121°709709′E,西太平白玉米)。東西跨度約650km,南北跨度約300km。最高海拔在安圖縣二道白河鎮二道村(海拔1450.8m,藍靛果和紫莖庫葉懸勾子)。本次資源普查收集到的3204份資源中,糧食作物1059份,占比33.05%;蔬菜1617份,占比50.47%;經濟作物295份,占比9.21%;果樹202份,占比6.30%;牧草綠肥31份,占比0.97%。

      1.2應收盡收,全部移交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

      與前兩次普查相比,吉林省本次征(收)集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更為注重珍稀性和特異性,種類更加豐富。3年里,普查收集和搶救性收集的3204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分類整理后根據各類農作物資源的特性,結合不同農作物的國家資源庫(圃)的保存種類,采取就近原則和集中繁殖加“宜居地”繁殖相結合的模式,將糧食作物、蔬菜、經濟作物、果樹、牧草綠肥等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種子、塊莖、枝條等分別移交到11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表1)。

      1.3優中選優,評定省級優異資源

      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吉林省組織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重要成果遴選工作,專家依據新發現(新物種、新變種、新類型),當地特色(特有、優、特異用途),特異分布(垂直分布或海拔等),珍稀瀕危或具有重大利用前景,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方面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等5個維度對收集到的種質資源展開評選,最終確定陽光村稻光水稻、白頭霜玉米、新正歪脖張高粱、小粒白花野生大豆、扶余老四粒紅花生、漂河煙、開鍋爛菜豆、云峰菠菜、山楂海棠和前郭爾羅斯羊草為吉林省十大優異種質資源。

      2

      普查與搶救性收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強化“政產學研農”協同機制,高效推進吉林省種質資源普查

      吉林省在本次種質資源普查行動中,創新性地將資源普查列入了鄉村振興績效考核內容,通過副省長親自部署,組織召開吉林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暨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視頻會議,構建了省、市、縣三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緊密聯動的工作格局。各級政府分管領導親自調度,深入基層,激發鄉鎮、村級組織以及婦聯等機構的活力,形成“政產學研農”高效協同機制。同時,在資源普查中,對搶救性收集工作制定了“三步工作法”,并在全省的搶救性收集實踐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大大提高了資源收集的效率。從資源收集的實際效果看,從農民手中收集的農家品種占比大幅提高,帚用高粱、農家卷煙、水瓢葫蘆等“農民視線外、專家眼中寶”的小眾資源收獲頗豐,確保了資源普查任務的超額完成和資源收集類型的全覆蓋,做到了種質資源的應收盡收。

      2.2整合專家力量,做好省級核驗

      在進行資源普查過程中,加大培訓力度的同時,充分調動省內資源專家全程參與到資源普查工作中來。創造性地建立了省級核驗機制,由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親自牽頭,統籌了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吉林農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的多名作物專家以及植物分類專家組成了省級核查驗收專家組,在全省實施普查的關鍵2年(2020年和2021年),組織了收集資源的現場核查驗收會,44個普查縣(市、區)將資源征集表、照片、實物等帶到核驗會場,由各作物專家逐一對資源進行現場確認。通過專家核查驗收的資源,由專家在征集表上蓋章認定為可征集資源,同時現場反饋給各縣普查隊。

      2.3有獎征集,激發農民積極性

      制定了有獎征集措施,對提供優異種質資源的老百姓給予現金補貼,鼓勵農民提供資源實物,這一舉措在很多市縣的資源收集工作中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由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和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聯合印制了燙金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藏證書,由普查隊員現場填寫并頒發給農民,予以精神鼓勵。這些獎勵政策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引導了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的社會風尚。

      2.4老中青“傳幫帶”,培養資源專業隊伍

      在本次普查行動期間,吉林省涌現出一大批感人的典型人物和優秀事跡,同時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專業技術人才。吉林省資源普查由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資源平臺負責統籌和聯絡全院及全省的資源研究專家,目前資源平臺骨干人員平均年齡43歲,具有博士學位和正高級職稱的20余人。在本次資源普查過程中,他們深入一線與當地老農民、地方農技人員、退休專家面對面交流,深刻體會到種質資源對于全省、全國甚至全民族的重要價值,全身心地投入到本次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來,在具體資源收集工作中得到了鍛煉。

      3

      普查與搶救性收集工作存在的問題

      3.1資源持有人年紀偏大,資源消失速度快

      在普查和搶救性收集工作中發現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存者大多為5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到整個種質資源持有人數的90%),并且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較少(占總人數10%以下),存在著年齡大、學歷低的現象。很多資源在搜集時存在播種面積小(種植面積小于100m²的占資源總數的90%以上)、不連續種植、種子混放保存(不同豆類混收保存)和不易保存等保存不規范問題,加快了種質資源消失的速度。

      3.2專業人才匱乏,科研項目認定困難

      吉林農業大學、延邊大學等農業專業院校在本科階段都沒有專門開設種質資源專業,只在碩士研究生階段才開設相關專業,由于種質資源專業輸出人才有限,因此,農業科研單位缺少種質資源專業的人才。以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為例,農作物種質資源崗位的科研人員不到10人。由于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時間緊、任務重,只能抽調育種專業及相關農業科研人員參與到此次資源普查工作中來。

      由于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工作項目劃歸技術服務類別,不能進行國家級科研項目的認定,出現參與普查工作的科技人員和鄉鎮科技人員在職稱評定中不被承認、項目評級降級認定等問題。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本身是一項短時間內難以產出成果和經濟效益的工作,而科技人員職稱評定、科研獎項往往需要成果作支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3.3資源后續開發工作銜接不上

      本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行動收集到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類型豐富,其中包含很多優異的地方品種,如陽光村稻光水稻、漂河煙、寒蔥、白頭霜玉米等,受到多年的環境及人為選擇,已具備很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可直接推廣應用或繼續發掘潛在利用價值。陽光村稻光水稻,具有抗稻瘟病、不倒伏、粒小圓形、口感香糯等特性,但僅種植在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鎮陽光村,種植面積僅有0.27hm²(4畝)。白頭霜玉米屬于農家品種,品質優,利用其制作而成的玉米面和玉米碴子香甜適口,制作成的煎餅薄甜適口,是當地一種特色拳頭產品,但是目前尚缺乏相應的專業化開發和推廣策略。

      4

      對策與建議

      4.1建立資源收集長效機制,將資源收集和保存工作納入基層農業工作

      雖然通過本次資源普查對吉林省全域種質資源的底數悉數摸清,征集數千份優異種質資源并收錄到國家種質資源庫(圃)中,但種質資源工作具有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等特點,同時在收集過程中出現的資源持有人年紀偏大、資源消失速度快等問題都會加速優異、珍稀地方種質資源的嚴重流失。因此設立省級資源專項資金,建立資源長期接收制度,不僅能夠對今后發現的新資源、新材料,以及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組織新創制的轉化體、突變體和生物育種材料得到妥善保存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還能加大優異資源的引進和交換力度,及時繁殖更新,持續強化全省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儲備。同時,加大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工作的支持,以項目驅動的方式增加作物種質資源方面的經費投入,提升其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及利用方面的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確保種質資源工作的可持續性和高效性。

      4.2加強種質資源保護教育,提升全民保護意識

      融入教育體系。在各類相關教材和課程中增加農作物種質資源重要性、保護意義及基本知識的介紹,使青少年及廣大學習者從早期教育階段就樹立起資源保護的意識,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強化公眾宣傳。在重大節日如“農民豐收節”上組織專題活動,通過展覽、講座、互動體驗等形式,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相關內容的介紹和講解,明確農作物種質資源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提升公眾對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關注度。

      4.3加大種質資源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完善種質資源項目有效認定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開展持續有效的培訓。吉林省內高校涉農專業可在本科階段開設種質資源方面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相關的專業知識;也可在部分植物學專業增加設置與作物種質資源有關的專業課程,從而讓高校能夠培養出更多農作物種質資源相關專業人才。科研院所對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方面的相關科技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技能。

      政策適當傾斜,對產出成果進行有效認定。對于在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方面取得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出成果,應建立快速通道,加快其登記與認定流程。通過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確保這些重要成果能夠及時獲得官方認定。在職稱評審和科研獎項申報過程中,對致力于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開發利用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傾斜。通過設立專項評審指標或加分項,肯定他們在資源保護領域的貢獻,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4.4加強地方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和共享體系建設

      吉林省已經認定了10個省級種質資源庫圃,確定了一批保護單位,初步構建了省級保護體系,并具備了一定的種質資源保護能力。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部分多年生蔬菜作物、甘薯、馬鈴薯等保存能力比較薄弱;新建的吉林省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雖設計了試管苗庫、超低溫庫等,但還缺少相關保存技術等。因此,需持續強化薄弱領域保護能力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專業保存技術和設施建設,確保種質資源的安全保存。充分利用吉林省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的現有資源,加快試管苗庫、超低溫庫等先進設施的配套技術研發,提升資源保存技術水平。在現有省級保護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保護范圍,強化各級保護單位的聯動機制,形成覆蓋全省、高效協同的種質資源保護網絡。

      國家和地方應進一步完善種質資源共享體系,出臺相應規章制度,讓高校、科研院所、種子企業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創新與應用,育種單位借助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實現種質創新。構建省內農作物種質資源合作共享聯盟,建立優異種質資源統一發布共享平臺,制定基礎數據共享和惠宜機制,建立健全共享資源目錄公布機制、共享利用及信息反饋機制,促進創新種質的高效利用,讓種質資源服務于農業生產和種業發展。(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吉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搶救性收集工作思考》

      ?作者:王陽,李淑芳,楊佳慧,劉曉冬

      ?單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

      ?刊于《中國種業》2024年第9期第49-52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