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黑龍江喜看稻菽千重浪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9-0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梁金池 劉暢  瀏覽次數:331
 

  藍天,白云,陽光,進入黃熟期的稻田延伸到天際……站在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有限公司萬畝大地號的水稻田邊,現代化大農業的壯美與氣魄一覽無余:飽滿下垂的稻穗,一行行整齊地站立在陽光下,閃出一片豐收的金色光芒。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9月,走進黑龍江,就走進了一個關于收獲、關于希望、關于夢想的故事。在這里,每一粒糧食都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每一滴汗水都見證著龍江農業的蓬勃發展,每一片土地都書寫著貫穿四季的深情贊歌。

  總書記殷切囑托

  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信息化、資源利用可持續化。強化數字技術和生物技術賦能,優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切實把黑土地保護好。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推進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配套推廣先進適用科技和高端農機裝備,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發展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打造食品和飼料產業集群,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村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

  數智賦能“慧種地”

  現代農業碩果豐

  萬畝廣袤農場,沒有一個農民下地,茄子樹長到十幾米,還能一棵樹掛多種果,數十種水培蔬菜,全年不間斷生產……這些看似反常的現象,實則是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鮮事。

  “我們的垂直蔬菜植物工廠全年水培蔬菜生產可達20茬以上,蔬菜畝產超過2萬斤。”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任張少波說,這種高效、環保的栽培模式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大幅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園區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在良種、良法、良田方面開展試驗研究,探索黑土地保護技術,增強黑土地的耕地質量,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如今,這里再次交出了喜人的成績單。園區近年來積極與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一系列水稻分子育種技術研究,利用人工氣候室,農場成功開展了綠色超級稻育種和水稻品種抗性鑒定工作,篩選出了適合本地區生長的高產、優質、多抗水稻品系20多個。

  走進北大荒智慧農業農機中心二樓,一張寫有“數字七星”的巨大電子屏幕映入眼簾,這里是整個七星農場的“大腦”。通過集成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從作物種植到產品加工、銷售的全鏈條智能化管理。無人機巡檢、自動駕駛農機作業、智能倉儲物流……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應用,讓七星農場管理更加高效,科技化更明顯,更具優勢。

  七星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袁昌盛介紹,為了實現智慧農業的深度應用與持續發展,七星農場與北大荒信息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進數據歸集和治理工作。重點打造資源資產管理平臺,完成了“土地畫像”全覆蓋的任務目標,實現“一圖觀家底,一圖匯所有”和“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這一過程不僅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用性,更為七星農場有限公司后續的智慧化改造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今年,七星農場建設起了“萬畝創建片、千畝示范方、百畝公共田”的農業全場景數字化應用示范基地。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黑龍江省是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較早的省份之一。結合大田種植、設施生產、畜禽養殖、規模漁場等生產實際,黑龍江省積極推動各地開展試點示范:同江市、穆棱市、綏濱縣3地入選國家數字種植業創新應用示范基地,北大荒集團紅興隆分公司等3家單位入選國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佳木斯市、穆棱市被納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

  黑龍江省還從農機作業監管、植保監測預警等實際需求出發,建設多個運行穩定的專項應用系統,專項系統應用面不斷擴大。省級農機智慧調度系統已覆蓋智能監測終端10.82萬臺,實現免耕播種、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重點農事作業的智能監測。智慧植保系統已覆蓋全省,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點達10000個,“掌上植保”APP注冊用戶超過30萬,實現植保技術服務數字化、掌上化。

  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入網企業達到3560家。建設獸醫數字化平臺,實現耳標管理、動物檢疫等業務功能閉環管理,為養殖戶提供動物檢疫證明無紙化出證服務,年初以來累計無紙化出證19.2萬份。建設“黑土優品”數字化管理系統,全省923款農產品納入平臺管理,在今年“哈洽會”上實現“一物一碼”賦碼追溯……

  這一切,都在持續釋放數智賦能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千方百計提單產

  “托管”服務穩糧倉

  在“華夏東極”撫遠市,勤勞的人們迎著太陽播種希望。

  剛進9月,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田已進入灌漿結實期,沉甸甸的稻穗搖曳在秋風里,也美在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心里。

  望向滾滾稻浪,聞著陣陣稻香,袁勝海心潮澎湃:合作社這幾年發展得特別好,打基礎、擴規模、強管理、重經營、提質效,走出了一條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之路!

  “我們合作社已經成長為國家級合作社!”袁勝海說,“2016年以來,社員由原有的38戶、82人增加到現在的170戶、450人,耕種面積由原來的5400畝增加到現在的10萬余畝,年產優質原糧3400余萬斤,合作社規模化經營面積不斷擴大,經營效益持續提升。”

  袁勝海介紹,合作社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服務模式由原來單一的土地流轉生產方式轉化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和訂單生產服務模式。2023年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與82戶農民簽約,托管了4萬畝旱田,合作社社員畝均增收290元。2024年與90戶簽約,實現“耕、種、管、收”全流程托管。

  黑龍江省把提高糧食單產作為補齊糧食產能短板、提升穩產保供能力的頭號工程。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配套,打造更加穩固安全的“大糧倉”。

  “五良”融合,小農戶如何破題?以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合作組織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化大農業的有效銜接。

  蘭西縣是黑龍江省最早開始托管服務的縣域,也是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試點縣,他們的農業生產托管形成了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服務體系。縣農村經濟服務站許超民介紹,全縣一半以上土地實現生產托管,其中全程農業生產托管103.1萬畝。

  作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中的“國家隊”,北大荒集團2023年省內完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3120.7萬畝次,全程托管地塊與周邊農民自耕地相比,大豆畝增產50斤以上、玉米畝增產200斤以上。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全省全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5365萬畝,較上年增長了23.1%。蘿北縣典型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2023年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富錦市、北大荒農服集團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重點單位。

  良機帶來新“機”遇

  增產增收增底氣

  開上電瓶車,在聯社的各個大院和示范田里巡查,是黑龍江省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杜濱最樂意做的事兒。從農機庫到烘干塔、倉儲庫,最后走進試驗田,一圈兒下來最少要一個多小時。

  “一天我基本要走個兩三圈兒。”杜濱說,“我們聯合社由8個合作社聯合組成,一共有500多臺套農機具。”

  高大的車庫里,兩個農機手正在修理收割機。“再有幾天就該它們沖鋒陷陣了,我們提前給它們做一遍‘全身體檢’。”農機手袁井峰滿手是油,“收割機變速箱軸承有點兒‘曠’了,早上趁人多把這個大轉盤抬下來,白天換好了,等晚上人回來多了再給它抬回去安上。”

  的確,這個直徑一米多的割臺,人少了真是抬不動。“大的收割機一排就四個割臺,一小時能割三四十畝地。你等收青貯的時候再來看看,那才叫一個壯觀。”

  袁井峰和弟弟袁井冬都是合作社的農機手,他們原來就是聯合社所在的哈爾濱市雙城區幸福街道久援村村民,一直指著家里那點地生活,“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兒。”后來他們就帶著地、帶著農機入了合作社,“日子一下就有賬算了:土地托管給合作社,到秋天打糧有一筆收入;農機出租給合作社,租金是一筆收入;年底合作社從利潤里拿出錢來給社員分紅,又是一筆收入;自己到合作社當農機手,工資還是一筆收入;家里人也不用種地,閑暇出去打工又多一筆收入。

  “這些收入加起來是過去收入的四五倍。”袁井峰的笑容里洋溢著幸福。

  今年聯合社種了15.6萬畝玉米,5000多畝大豆。除了久援村,他們的地輻射到雙城區的各個鄉鎮。

  “地雖然多,但我全程機械化,所以一周左右就都種完了。收的時候分三撥:三分之一是鮮食玉米,這兩天就開收了,直接拉進冷凍車間;三分之一做青貯,大約9月中旬開收,直接送到畜牧企業;還有三分之一是干糧,地里直接脫粒烘干上倉。”

  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負責人介紹,2024年以來,全省農村地區補貼購置10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3639臺、高性能免耕播種機8035臺、氣力式播種機1263臺。老舊農機報廢扎實推進,目前,全省農機報廢回收拆解企業達到72戶,覆蓋106個縣(市、區)。

  農機,正在為龍江大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一批新農人,正搶抓這機遇返回家鄉。

  金秋時節,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種植經營管理的6000多畝水稻漸漸進入成熟期,合作社銷售負責人、“種米姑娘”陳雨佳,沒事兒就“長”在稻田里,拍視頻,開直播,“我要努力把我們的石板米賣個好價兒。”從寧安一中辭職返鄉創業,金燦燦的稻田,成了她的新講臺。

  “除了做網絡直播,我們今年在一線城市對接城市合伙人,開農產品直營店鋪。我剛從深圳回來,這幾天還要抓緊去趟北京。”陳雨佳告訴記者,“城市合伙人項目就是把點聚焦到街道上,從一個街道開始慢慢孵化,逐漸再推開市場。”

  “雨佳頭腦活、勤勞肯干,帶領我們種植有機米,線上聯系線下賣米,只賣米一項就讓我們增加不少收入。”村民說起陳雨佳,都是贊不絕口。

  “現在看,我返鄉創業是正確的,村里水稻種得精,再加上銷路好,村民們都富了。村里還依托農耕稻作發展鄉村游,把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一起干。”如今,陳雨佳的合作社已入社157戶,人均收入超2萬元。

  滴滴汗水,換來遍野金黃;累累碩果,拼出豐收盛景。秋日的風里,彌漫著沁人心脾的稻香;廣袤的黑土地上,回蕩著總書記的諄諄囑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