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省大豆總體處于開花末期至結莢鼓粒期,正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針對大豆生產中后期病蟲害防治及科學防災減災,提出以下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一、追肥促弱
一般大豆生長田塊如發現植株表現脫肥或生育期延后的地塊,可通過噴施葉面肥,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強抗病能力,提高粒重,將產量損失降到最低。如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癥狀,可通過葉面噴施微肥補充鎂、錳、鉬、硼等微量元素。在大豆結莢期、大豆鼓粒期結合病蟲防治進行,噴施磷酸二氫鉀0.2公斤+吡唑醚菌酯+高效氯氰菊酯+硼肥增莢促熟。
二、病蟲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原則。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工作,重點防控大豆食心蟲、點蜂緣蝽、雙斑螢葉甲、蚜蟲、斜紋夜蛾等害蟲,以及菌核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害。其中,大豆食心蟲防治,于8月中旬(12~19日)開展蟲情監測防控,采用5%高效氯氰菊酯(50ml/畝)進行無人機噴施防治,噴施1~2次,間隔5~7天;或采用敵敵畏乳油(150ml/畝)浸泡粉筆進行人工防治。點蜂緣蝽防治,在大豆結莢鼓粒期間,可采用噻蟲嗪+高效氯氰菊酯,或氰戊菊酯+吡蟲啉等藥劑,藥劑輪換使用,每隔7~10天噴1次藥,噴施2~3次。在重大病蟲防治過程中,可與噴施葉面肥同時作業,實現“一噴多防”“一噴多促”“一噴多效”,實現防病、防蟲、減災、提質、增產的效果。
三、防澇抗旱
針對持續陰雨發生的澇災,根據積水情況和地勢,迅速疏通溝渠,采用排水機械和挖排水溝等辦法,盡快把田間積水和耕層滯水排出去,減少田間積水時間,降低土壤含水量,促進或保持根系活力。積水排出之后,待土壤表層土干燥后,應適時進行中耕松土散墑,避免土壤板結,增強土壤的通透性,利于大豆根系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同時提高大豆抗倒伏能力,并起到防除雜草的作用。針對澇害造成營養不良的田塊,可通過根部和葉部進行施肥補充養分,根部施肥以磷鉀肥為主(3~5公斤/畝),適量施硝態氮肥(2~3公斤/畝);葉片噴肥每畝用尿素125克,硼鉬微肥15克,磷酸二氫鉀100克,也可加施適量氨基酸肥等,噴施1~2次,增強自身抗逆能力。此外,部分坡地、沙崗地等易旱地塊,在大豆鼓粒期遭遇階段性高溫干旱時,應及時灌溉,每次每畝灌水量20立方米左右,盡量減少花莢脫落。
四、適時收獲
聯合收獲最佳時期為大豆完熟初期,此期間大豆籽粒含水率在15%~25%,葉片全部脫落,籽粒歸園,搖動大豆植株會聽到清脆響聲。采用專用型大豆聯合收割機(撓性割臺),要求割茬低,高度以不留底莢為準,一般為5~6厘米。作業時段應選擇早、晚時間段收割;避開露水時段,以免收獲的大豆產生“泥花臉”;避開干燥高溫時段,以免炸莢造成損失。作業質量達到:損失率≤5%,含雜率≤3%,破碎率≤5%,莖稈切碎長度合格率≥85%,收割后的田塊應無漏收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