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簡訊 » 正文

重度鹽堿棉田何以“起死回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8-06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作者:記者 李麗穎 見習記者 王臻  瀏覽次數:384
 
 ——新疆鹽堿地植棉創新使用抗鹽堿菌劑效果觀察
 
      7月的新疆庫爾勒市正迎來一年里最為炎熱的季節。7月29日早上9點,一輛載有棉花土肥、栽培、育種和植保等專家的大巴車就從市區出發,駛向了位于庫爾勒市托布力其鄉的國欣種業示范田。聽說去年長不出苗的鹽堿棉田現在已是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大家都想趕緊過去瞧一瞧。
      
      國欣種業分管棉花種植的負責人石尚書早已在田邊等候。看到專家們下車,他快步上前介紹:“我們這2000畝棉田土壤鹽堿化嚴重,去年種的棉花三分之二都沒有出苗。今年我們把‘抗鹽堿菌劑’配著出苗水施入田間,專家們請看,現在棉花出苗全,而且長勢好,結鈴多!”
      
      一次“無心插柳”的意外收獲
      
      讓重度鹽堿棉田“起死回生”的抗鹽堿菌劑究竟什么來頭?
      
      馬平研究員是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枯黃萎病防控崗位專家,石尚書口中的“抗鹽堿菌劑”,就是由他帶領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所“微生物殺菌劑新產品創制與產業化創新團隊”研發出來的。
      
      馬平告訴記者,抗鹽堿菌劑是一種多功能復合微生物菌劑,一開始團隊研發它的目的是防治棉花的黃萎病和增加產量,根本沒往抗鹽堿方向去想。“去年,國欣種業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有一塊鹽堿棉田使用了我們的菌劑,保苗和促生效果都不錯,挽回了近一半的產量。我們就想著再在托布力其鄉的幾塊重度鹽堿地里試一下,結果今年5月初就接到他們的電話,說用了菌劑的棉田棉花苗多苗全!”
      
      一次“無心插柳”竟有了意外收獲,團隊馬上組織田間檢測、數據收集,結果令人驚喜:抗鹽堿菌劑處理區的畝株數比對照區平均提高11.1%,單株結鈴平均增加1.75個,株高平均提高19.2%。而且通過檢測發現,抗鹽堿菌劑處理區的棉花根圍土壤電導率呈現下降趨勢。
      
      “單憑肉眼去看,也能看出效果非常明顯。處理區的棉花生長整齊,葉色濃綠,而對照區缺苗斷壟就比較嚴重,植株偏矮,葉色也發黃,這說明微生物菌劑在中重度鹽堿地棉花生產中發揮了實際功效。”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付廣也參加了此次考察,他在棉田中一邊彎腰數著不同取樣點的株數與鈴數,一邊感慨道:“從地里長不出苗,到現在2000畝基本出全苗,不用等到今年收獲時,就知道產量一定差不了。”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付廣(右一)等專家在棉田里觀察棉花長勢。
      
      未來可期,重度鹽堿地或可種出其他作物
      
      抗鹽堿菌劑是用什么辦法讓鹽堿地里的棉花“活過來”的,馬平團隊還在繼續探尋其中的機理。對科學家來說,科研就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每一次偶然,都蘊育著一種新的可能,堅持探索下去,或許就能催生出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并通過反復試驗,最終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我們會繼續通過田間試驗驗證抗鹽堿菌劑在中重度鹽堿地棉花生產中的效果,并探索它的機理,力爭為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打開新局面。”馬平說。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在總面積近15億畝的鹽堿地中,有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是至關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和“潛在糧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棉花屬于耐鹽作物,小麥玉米等作物在土壤含鹽量到0.1%時,就有受抑制的表現,而在鹽度0.3%以下的土壤中,棉花還可以正常出苗、生長發育。棉花還是改良鹽堿地的先鋒作物。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棉花育種專家馬峙英介紹說,棉花屬于直根系,根系發達,棉花根系的次生代謝物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未來,如果抗鹽堿菌劑在鹽堿地使用的效果進一步被實踐佐證,我們不但可以在重度鹽堿地里種棉花,通過種植棉花改良土壤,或許還能慢慢種出其他作物,從而真正實現‘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的有效結合。”馬峙英說。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棉花育種專家馬峙英(右一)等專家調查棉花的株數與鈴數。
      
      防治棉花黃萎病,努力數年成果喜人
      
      發現抗鹽堿菌劑能提高棉花在中、重度鹽堿田里的出苗率,對馬平團隊來說雖有些“誤打誤撞”,但在研究微生物菌劑對棉花黃萎病的防治上,他們的確實打實地努力了許多年。
      
      棉花黃萎病是世界公認的棉花重大病害,一般減產20%至30%,嚴重時可達60%至80%,甚至絕收。在我國,棉花黃萎病發病面積波及2000萬畝棉田,占全國棉田的近一半,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超過百億元。棉花黃萎病的可持續防控一直以來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馬平介紹說,棉花黃萎病的病原菌生活在土壤里面,從棉花根部侵染,進而擴展到整株棉花,最終造成棉花的萎蔫枯死。隨著棉花的死亡,病原菌會重新進入土壤,等待下一年的侵染。帶菌的種子隨著種子的調運與銷售,可能出現遠距離傳播,而一旦病原菌在土壤中定殖了,就很難徹底根除,病菌可以在沒有植物存在的情況下在土壤里存活10年以上。
      
      新疆是我國最重要的棉花產區,2023年,新疆棉花產量達511.2萬噸,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九成以上。由于全國頻繁無序調種,導致當地黃萎病發生不斷加重,成為限制新疆棉花安全生產的重要問題之一。
      
      “病原菌隱藏在土壤里面,使用一般農藥進行防控猶如隔靴搔癢。我們則利用微生物技術尋找代替解決方案,研發出具有防病和增產效果的多功能復合微生物菌劑。”馬平告訴記者,微生物菌劑研發的關鍵在于找到適合的菌株。團隊從有3萬多株芽孢桿菌的菌庫中篩選出了兩株最具有防病、增產且耐鹽堿性能的菌株,通過科學配比制作成防病、增產、耐鹽堿的多功能復合微生物菌劑。
      
      2023年,以“抗耐病品種+微生物菌劑”為核心的棉花黃萎病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已在新疆11個縣市的棉田開展示范5500余畝,防病、增產效果顯著,為棉花安全生產提供了新的植保產品和應用技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4182.2萬畝,同比減少318.3萬畝,下降7.1%。全國棉花單位面積產量134.3公斤/畝,同比增加1.5公斤/畝,增長1.1%。
      
      “2007年我加入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目睹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不斷下降,但是我們的產量卻保持住了。這說明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真的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了實處,始終在為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馬平感慨地說。
 

檢測會現場,專家和與會人員合影。
      
      時間臨近正午,太陽炙烤著大地。專家們踏上了返程的路,準備回去撰寫田間檢測報告,將抗鹽堿菌劑在鹽堿地綜合治理中的廣闊應用前景寫入意見書。身后的棉田里,綠葉覆蓋著大地,粉白色的花朵點綴其間,昭示出一片豐收與希望。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見習記者 王臻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