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制種面積是近幾年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事情。”7月24日至26日,全省種業振興現場培訓會在綿陽市梓潼縣舉行,要求各制種大市、大縣務必確保制種穩面擴面、提質增效。
四川是全國四大育制種基地之一,規模、產種量居全國前列,在全國種業版圖中占有重要位置。去年,四川省啟動制種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明確到2025年,全省制種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以夯實種業根基,鞏固提升四川作為全國四大育制種基地之一的優勢地位。
穩定制種面積為何被放在突出位置?四川如何持續穩定并擴大制種面積?記者進行了走訪了解。
成本高風險大
穩面還需提質增效
德陽市羅江區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全區發展水稻制種面積2.6萬畝。目前正值水稻制種夏管關鍵期,該區調元鎮種植大戶劉孝東穿梭在田間,不厭其煩地指導工人做好第五次除雜株工作。
水稻制種畝均收益約2000元,是普通水稻的2至3倍。效益使然,吸引了不少農戶種植。今年,全省雜交水稻種子落實制種面積26.33萬畝,較去年增加2.47萬畝,其中包含了劉孝東新增的76畝地。
但制種并不輕松。“清雜、打藥次數都比普通水稻多,還需大量人工。”今年他將水稻制種面積擴大到136畝,畝均成本約為2500元,是普通水稻種植成本的2倍多。
此外,近年來高溫、旱災、大風、洪澇等極端天氣導致減產成為常態,制種風險也明顯上升。
以水稻制種為例,揚花授粉是保障產量的重要環節,“但最近一直在下雨,前幾天刮大風又把水稻全吹倒了,現在田里授粉率還很低。”劉孝東告訴記者,如果不能盡快完成授粉,保守估計今年將減產三分之二。
劉孝東面臨的難題——成本高、風險增加、比較效益下降,并非個例。基于此,四川省不斷強調要推動制種產業提質增效,穩定制種面積。
提效率降風險
確保制種省事省心
“確實快,比人工省事多了。”7月25日,梓潼縣臥龍鎮金谷村,上千畝制種水稻已進入授粉期。百余位參會人員走進水稻制種基地,現場觀摩無人機授粉,贊嘆連連。
“全縣推行水稻制種育秧、插秧、授粉、收割、烘干、倉儲全程機械化,綜合機械化率達80%。”梓潼縣委副書記、縣長黃建介紹,通過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人工勞動、提高種植效率是當地水稻制種產業節本增效的有效途徑。其中,位于梓潼縣水稻制種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域的金谷村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畝均節本增效600余元。
制種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得益于當地持續改善水稻制種基礎生產條件。“近年來全縣建成高標準農田50.95萬畝,建成區域優先用于發展水稻制種產業。”據悉,金谷村1400畝高標準農田中,有1300畝用于水稻制種。
節本增效帶來的成效顯著。如今,梓潼縣水稻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3.5萬畝左右,居全省第一,制種面積達20畝以上的大戶有310戶,100畝以上的大戶有22戶。
“降低制種成本和風險,是制種生產主體最關心的問題。”邛崍市農業農村局種子站負責人伍引風介紹,為提高制種主體生產積極性、增強抗風險能力,邛崍在雜交水稻制種政策性保險基礎上,全國首創開發商業性補充保險,將保額從2000元/畝提高至2800元/畝。
保險是制種主體減少損失的重要工具。當前,德陽市羅江區、達州市大竹縣等制種大縣正在加快完善水稻、油菜和玉米等制種農作物的保險制度。
“保險公司已過來核實情況了,收獲后就可定損理賠。”在羅江,經驗豐富的制種大戶養成了購買政策性保險的習慣,有保險兜底,劉孝東的憂慮減輕不少。記者了解到,為保障制種戶收益,當地農業農村局已將提高保額納入下一階段工作規劃中。
強招引育人才
推動制種向好發展
制種是訂單農業模式,種業企業的種子需求對制種面積有決定性影響。羅江區農業農村局種子站站長夏紅告訴記者,今年已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縣企共建模式,新引進一家油菜制種企業,新增1500畝油菜制種。
各地都將引育優勢種業企業,作為穩定并擴大制種規模、推動種業全產業鏈提升的重要支撐。
為加快全國種業強市建設,綿陽對新獲批的全國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種業企業給予100萬元一次性支持。德陽鼓勵種業企業整合現有資源,組建產業聯合體,實現抱團發展。西昌圍繞玉米制種產業,加強與省內外科研單位和玉米種業龍頭企業的合作,進一步增強優勢種子“育繁推”綜合競爭力。
在梓潼水稻制種種業服務中心,制種人才隊伍建設也引起大家討論。“我們成立了專家工作室,定期邀請水稻制種專家、教授對制種大戶和家庭農場進行技術培訓。”黃建表示,培育本土制種人才將為穩定制種產業規模、提高制種產業效益提供保障。
對此,邛崍市亦有經驗。當地開辦全省首個種子學校,設置制種全程機械化技術、農業氣象學、制種基地管理等10余門課程,著力培養懂制種、會經營、善管理的制種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推動種業向好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