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稻田除草劑使用技術培訓班提出——
強化除草劑科學安全使用 保障水稻穩產增產
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江西省南昌市組織舉辦新型稻田除草劑使用技術培訓班。參訓學員觀摩了稻田新型除草劑防除稻田抗性雜草技術示范現場,聽取了稻田雜草科學防控及新型除草劑使用技術講授,交流了各地稻田雜草發生危害現狀及治理措施,明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全國種植面積超過4.5億畝,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稻田雜草發生危害是影響水稻穩產高產的重要因素,據初步統計,我國有稻田雜草140多種,近五年年均發生面積在2.9億畝次以上,其中稗草、千金子、雜草稻成為各地稻田中非常難治的雜草,每年因雜草危害造成稻谷損失約20億斤以上。近年來,由于耕作制度和栽培技術的變化、頻繁跨區調種,稻田雜草草相發生很大變化,稗草、千金子發展為水稻主產區頑固的惡性雜草,多年生雜草發生面積危害逐年加重,旱地雜草進入稻田逐漸成為優勢種群,防治難度逐年加大。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指出,稻田稗草、千金子、馬唐等每年造成950萬噸的農作物減產,經濟損失超過2500億元。江西省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羅鋒提出,隨著輕簡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稻田雜草草相變化明顯,鄱陽湖稻區雜草抗藥性顯著增強,防控難度日益加大,對江西省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施用除草劑是解決稻田草害問題較為經濟和普遍的手段。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構建了以化學防治為主體的水稻雜草防治技術體系,尤其是除草劑科學安全使用,為減少勞動力投入,保障水稻穩產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受輕簡化栽培、收割機械跨區作業以及長期使用單一除草劑品種等因素影響,我國稻田雜草種群結構日趨復雜,抗藥性水平持續上升。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提出,要警惕除草劑抗藥性風險,目前我國至少有14種稻田雜草對7類10種除草劑產生抗藥性,成為當前稻田雜草治理中棘手問題,如江西、湖南雙季稻區稗草對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中高水平抗性頻率超過80%。
此次培訓班上,展示了我國創制的新型稻田除草劑氟砜草胺、三唑磺草酮等藥劑,對比目前田間常用的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等藥劑,不僅使用量大幅降低,而且對田間抗性稗草和千金子防除效果顯著,防除效果達到95%以上,為進一步提升抗性雜草防除治理提供了藥劑支撐。
培訓期間,學員來到南昌市蔣巷鎮觀摩新型除草劑氟砜草胺對稻田主要抗性雜草防除技術展示。該鎮示范面積220畝,在今年6月8日播種,并在6月20日通過無人機飛防或者人工噴霧方式使用新型除草劑一次。通過現場觀摩,學員們發現新型除草劑對于稗草、千金子、異型莎草等雜草有很好的抗防效果。江西省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氟砜草胺安全、高效,能有效防除稗草、馬唐、千金子等禾本科雜草及部分闊葉雜草、莎草科雜草,兼具莖葉、土壤活性。
此次培訓通過觀摩稻田新型除草劑田間藥效示范現場、指導稻田除草劑使用技術等,有力提升了我國稻田雜草的防控機制,為農作物單產提升提供了重要保證。農業農村部巡視組組長王福祥指出,各級植保機構要切實按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的要求,堅持“綜合防治、治早治小、減量增效”防治原則,突出惡性雜草、重點區域、關鍵環節,重點抓好除草劑土壤封閉處理技術推廣應用,著重提高監測預警水平、減藥治草水平、技術集成水平、安全使用水平,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周衛,中國工程院院士、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徐明崗等參加現場觀摩并出席培訓班開班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