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良種,萬擔好糧”。為引導優化我區農作物品種布局,助力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指導農民科學選種用種。自治區農牧廳高標準布局、高站位謀劃、高質量推進“看禾選種”工作。
今年以來,在原來60個平臺基礎上,重點打造7個自治區級綜合性區域平臺,由原來的單一作物展示示范升級為以當地特色優勢作物為主,多種作物綜合性展示示范。全區共落實展示面積超7000畝,展示優良品種2000多個,涵蓋我區玉米、大豆、馬鈴薯、向日葵等9種主要糧食作物和特色優勢作物。各平臺以篩選優良品種,服務糧食增產增收為目標,配套實施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無膜淺埋滴灌、北斗導航精量播種等技術模式,確保展示品種優良特征特性得以體現,增產增效潛力得以發揮,推動良種良法深度融合,為農業優質高效開出“良方”,助力內蒙古優良品種強起來、走出去。
農牧廳聚焦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任務,依托“看禾選種”平臺進行品種篩選示范。一是加快選育耐鹽堿品種,打造“適鹽用鹽”農業發展模式,在位于河套灌區、土默川灌區和西遼河灌區三大灌區的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通遼市開展耐鹽堿作物適宜品種篩選示范。二是為助力生物育種新品種推廣提檔加速,打贏種業翻身仗,在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赤峰開展生物育種新品種展示示范。三是為推進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充分挖掘品種潛力,實現產能提升,在玉米中晚熟區和大豆早、中熟區開展高產品種競賽活動。滿足各區域和市場發展的不同用種需求,為農業增產增效、保障糧食安全供給提供種業有力支撐。
截至目前,全區60個“看禾選種”平臺在各級農技推廣人員、種子企業等合作下,播種任務順利完成,部分作物田間已出苗,長勢良好。下階段各平臺將進一步規范品種跟蹤評價制度、加大品種宣傳推介力度,樹立“品種全國比”的工作理念,創建“大浪淘沙”的工作機制,打造“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模式。真正地把新品種展示在大地上,把好品種送進千萬農民家,通過“選品種,助推廣”,實現“提單產,促增收”,讓“看禾選種”平臺成為“農民朋友良種選用的看臺、種子企業品種比拼的擂臺、農技員新品種推薦的展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