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來臨之際,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和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在慶陽市西峰區、鎮原縣舉辦抗旱節水增糧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與研討交流會,旨在為推動“隴東糧倉”邁向農業現代化提供抗旱增糧示范樣板。記者跟隨觀摩團,探尋“隴東糧倉”豐盈的科技密碼。
新品種 質優產量高
6月4日,慶陽黃土大塬上,處處麥浪翻滾,一片豐收景象。
“這里就是隴鑒110、寧麥9號、隴鑒117、蘭天58、隴鑒115、隴鑒116等抗寒抗旱優質冬小麥新品種千畝展示田,在去年播期推遲近20多天的條件下,畝產可達到270公斤。”省農科院鎮原試驗站研究員李興茂介紹,盡管去年播期推遲,但這些品種抗寒性強、分蘗成穗能力強,經測試畝穗數23萬株,穗粒數37粒,千粒重38克。
之后,觀摩團來到鎮原縣屯字鎮馬堡村觀摩“抗逆優質冬小麥新品種示范田”。
鎮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馬之杰介紹,這是省農科院幫助建設的旱地冬小麥雨水高效利用千畝示范點之一。集中展示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隴鑒110、隴鑒111等新品種,特別是隴鑒117紅芒、籽粒紅色、硬質強筋。今年鎮原縣4000多畝隴鑒小麥繁育基地,預計平均每畝250公斤,將保障隴東100萬公斤優良種子供給。
在省農科院“旱地小麥新品種選育基地”,數以千計的優異種質資源性狀差異明顯,新組配和鑒定出的一批新品系抗旱增產效果顯著,最新繁育的隴鑒系列冬小麥新品種長勢良好,種子純度高。
省農科院鎮原試驗站站長趙剛告訴記者,選育應用的18個隴鑒冬小麥新品種,使隴東小麥實現了6次更新換代,夯實了口糧自給的根基。
新技術 旱塬變良田
好品種還需好技術,良種配良法。抗旱節水增糧新技術支撐著隴東旱地糧食年年豐收。
在鎮原縣屯字鎮馬堡村冬小麥示范點,省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副所長李尚中介紹,這是去年玉米收后的晚播冬小麥,加之播種時恰遇連陰雨影響,播期明顯推遲。“我們采取玉米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增加播量保群體、越冬前鎮壓保墑,返青時增施化肥促壯苗、灌漿時噴施葉面肥增粒重等技術,預計畝產可達到300公斤。這一技術為玉米機械粒收技術擴大帶來的大面積晚播冬小麥增產豐產提供了支撐。”
在鎮原試驗站一塊玉米田間,省農科院副院長樊廷錄彎腰抓起一把地膜說:“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代替常規膜解決地膜殘留污染,采用降解膜雙壟溝覆膜穴播種肥深施機一體化作業、北斗導航精準作業、V型溝減膜聚水保墑、種植耐密品種、適水增密等技術,實現了覆蓋集雨抗旱、適水密植增產、綠色節本增效的抗旱節水增糧目標。”
“旱地冬小麥高產與多保蓄雨水關系十分密切。”趙剛說,鎮原縣上肖南李大面積高產示范田,前茬玉米收獲后不揭地膜能多保蓄有效水30-40毫米。直接在膜上穴播,示范的千畝隴鑒110畝穗數可達到38萬穗、穗粒數接近40粒,預計畝產超過400公斤。
新隴東 糧倉更豐盈
省農科院鎮原試驗站自建站以來,不斷創新,推出一代又一代抗旱節水增糧新品種、新技術,強力支撐隴東糧食豐產。
今年,慶陽市不斷增強農民群眾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的知曉率和使用率,提高種植積極性,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推薦農藥品種及使用技術,累計防治病蟲害218萬畝次,將病蟲害控制在較低水平。
慶陽市屬于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糧食播種面積580余萬畝,是我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旱作增糧潛力區,其中,190多萬畝豐收在望,近280萬畝玉米長勢喜人。
近年來,慶陽市大力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和百萬畝復種增糧增效工程,突出“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創建了一批糧油科技示范點,引進推廣新技術38項、新品種145個,支撐和引領農業科技創新,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慶陽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許建宇說,省農科院大力支持慶陽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推廣旱地農業發展關鍵技術、破解農業抗旱節水難題、提升旱地糧食單產水平,使隴東地區小麥單產提高40%以上,農田降水利用率接近80%,增產糧食35億公斤,為推動慶陽市糧食穩產高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