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河南:“延津模式”助推小麥高產
“三夏”時節麥收忙。6月4日,在中原大地一片片金色的麥浪中,中原農谷東區種業高質量發展暨院縣共建小麥單產提升“延津模式”現場會在河南省延津縣高產試驗田內召開,經過工作人員現場實打驗收,兩塊試驗田小麥畝產分別以874.3公斤、875.2公斤,再次亮相我國冬小麥高產紀錄榜單。

活動現場。
風吹麥飄香,延津縣田間地頭處處是繁忙而喜悅的豐收景象。“2019年試驗田小麥單產809.1公斤/畝,2020年單產855.2公斤/畝,2022年單產907.12公斤/畝。”在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通郭村試驗田麥收現場,延津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李開信興奮地說:“我們能創下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是在創立的生產收儲‘五統一’‘四專’模式的基礎上,多年深耕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實踐摸索,進一步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極具特色的小麥高產栽培‘延津模式’。”

試驗田麥收現場。
當被問及“延津模式”的秘訣時,李開信坦蕩地說,核心就是“三個改變、三個增加”,即一改年前不打藥習慣,即在小麥三葉一心期噴施殺菌營養復合型調節劑,防病防凍抗倒促分蘗,增加畝穗數;二改返青拔節期追施尿素吸收慢,利用率低(35%),易燒苗的現象,追施硝基硫酸鉀肥,不受低溫限制溶解快,24小時吸收利用率高(85%),促使小麥成大穗,增加穗粒數;三改在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用量少的習慣,每畝由200克增加到400克,拉長灌漿時間,預防干熱風,增加千粒重。

農業專家進行實打驗收測算。
據了解,延津縣在全縣鄉鎮選取23塊試驗田,按照小麥高產“延津模式”的種植技術,在多個小麥品種進行試驗,均取得較好的效果。“畝產增加200多斤!按照今年的麥價能多賣300塊左右!”塔鋪街道辦事處王廠村試驗田種植戶王德輝算了一筆賬后高興地說。
為牢牢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近年來,延津縣搶抓“中原農谷”戰略機遇,依托“中國第一麥”品牌,堅持以產業化的理念大力發展小麥經濟,通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糧食主產區依托小麥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道路,引領小麥產業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有效提高了農民種植組織化程度,小麥單產不斷提高。
“全國小麥看河南,優質小麥看新鄉,強筋小麥看延津。此次現場會展示、篩選了一批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驗證了‘延津模式’的可行性。”延津縣委書記李澤宙表示:“下一步,我們要在全縣逐步擴大小麥高產‘延津模式’種植面積,切實提高延津群眾種糧收益,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做出延津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