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種業科研與市場需求更緊密銜接,重慶市種業龍頭企業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和重慶市農科院豆類科技創新團隊共同組建了“科企聯合體”,實現資源共通、人才共享。而“渝豆11號”就是這個“科企聯合體”攻關研發出的優良品種。
這個豆類“科企聯合體”專家杜成章告訴記者,在重慶,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是大豆生產主產區,但在這些區域,傳統大豆品種播種時間在6、7月份,11、12月份收獲,這與11月份就要播種的油菜存在茬口沖突,限制了大豆擴面積、提產量。
要解決大豆、油菜種植的茬口問題,就要培育能提前播種、提前收獲的大豆新品種。圍繞這個市場目標,杜成章帶領團隊,從400多份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等種質資源中進行篩選、鑒定,并培育良種。經過多年努力,終于培育出能在5、6月份播種,9、10月份收獲的“渝豆11號”,并通過了審定,在重慶大面積種植。
近年來,重慶由市農業農村委牽頭,聯合重慶市農科院、市畜科院、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等近20家科研院所、種業企業,組建10個種業“科企聯合體”。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種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種業“科企聯合體”就是要整合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儲備更足、種業企業更貼近市場的優勢,開展種業“卡脖子”問題技術攻關和市場推廣應用。以此為平臺,像“慶油3號”油菜品種、“艷椒485”辣椒品種等一系列既有科研創新性、又很受市場歡迎的種業新品種不斷涌現。
在種業“科企聯合體”里,種業企業提出市場需求,科研院所明確研發方向。重慶市畜科院和重慶琪泰佳牧畜禽養殖有限公司組建榮昌豬“科企聯合體”,以提高榮昌豬產仔率、瘦肉率為目標,推動本品種選育、雜交選育多路推進。
在種業“科企聯合體”里,搭建了創收效益量化分配等機制,績效考核與科研成果及轉化效果直接掛鉤,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種業企業實現利益共享,以調動各方積極性。重慶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楊華告訴記者,效益分成增強了大家瞄準市場搞科研攻關的信心。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針對種業“科企聯合體”量身定制了后補助政策,不考核科研人員發了多少論文,而是以產品市場銷售量、推廣應用面積等市場化實際效果為評價標準,實施獎補。
重慶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牽頭種業“科企聯合體”研發的玉米新品種“渝單59”,因其具備產量高、耐高溫等優良特性,2022年至2023年推廣面積累計超過25萬畝,獲得了后補助資金,激勵效用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