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光照時間進一步延長,溫度上升,棚內環境條件變化很大,開始進入高溫強光階段。春夏交替之際,不少菜農反映近段時間棚室內蔬菜生長不正常,蔬菜畸形果多、病害頻發、日灼果頻現等等,嚴重制約蔬菜的經濟效益。對此,建議廣大菜農朋友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節管理措施。
不管是病害還是蟲害,預防都要比治療簡單,且對蔬菜生長影響小,產量更高,品質更好。對此,針對春夏之交環境條件的變化,菜農可采取三方面措施,有針對性地做好病蟲害預防措施,大大減少病蟲害發生,降低噴藥成本,減輕勞動強度,一舉多得。
做足措施加強環境調控確保棚內環境穩定
環境是影響病蟲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病蟲害才會暴發。想要控制病蟲害發生,要將環境條件對病蟲害的影響了解清楚,做好針對性管理。
一是做好遮光降溫準備。春夏之交,光照漸強,溫度漸高,遮光降溫成為下一步管理重點。晚春到初夏,陰雨天氣較少,光照時間長、強度高,是全年光照最好的時間段之一。此時要根據棚內作物等情況,靈活調整光照強度。目前,常用的遮光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提前設置遮陽網,可根據光照情況,靈活調整遮蓋時間和遮光率,有利于延長棚內適宜環境的時間,但操作頻繁,費工多。二是噴灑大棚降溫劑或泥漿等,該類手段遮光比率一定,雖然能夠降低正午前后光照過強階段,但早晚光照較弱時同樣影響光照強度,遮光降溫效果較遮陽網差一些,好處是一次噴灑,長期管用,費工少。此外,種植越夏蔬菜的大棚,還可安裝噴霧降溫設施,避免棚內光照過強、溫度過高、高溫干燥,減少日灼病、病毒病等發生。
二是每天及時關注天氣預報。
病蟲害發生情況,與天氣狀況息息相關,如病毒病在初夏、初秋發生最為嚴重;白粉病喜歡干濕交替的環境;小黃點、霜霉病喜歡濕潤的環境條件。因此,關注天氣預報,是預測病蟲害發生規律,加強病蟲害預防的第一步。在關注短期天氣、預防災害的基礎上,菜農還應注重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應用,預判蔬菜后期的整體長勢和病蟲害發生規律,做好提前預防,在惡劣天氣來臨前,及時采取措施,確保蔬菜安全度過惡劣天氣。
抓好前期管理 減少病源
近年來,病蟲害暴發嚴重,與重茬栽培,棚室日漸增多,病原基數越來越大有很大關系。想要減少病蟲害發生,減少病原數量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一是徹底清理棚室內外。
對于剛剛定植或即將定植的越夏茬蔬菜來說,要從全面清理棚室開始,貫徹始終,做好全面的病原清理工作。越夏蔬菜定植前,要把棚內外的雜草全部清理干凈,棚內在晴天點燃百菌清煙劑、異丙威煙劑等,趁高溫階段熏棚一天,減少棚內殘存的病菌、害蟲數量,為蔬菜定植打下基礎。棚外,要將韭菜、茅草等多年生作物清除,覆蓋防草布等,避免雜草再次長出。棚內外清理干凈了,小型害蟲沒有傳播中轉站,傳播危害就會大大減輕。
二是做好苗期防護。
越是苗子緊缺時,出現問題的幾率更大,更要注意檢查苗子的質量。很多菜農在檢查苗子這個環節上馬虎了,雖然多數時候沒事,可一旦趕上病害多、線蟲嚴重等問題,就容易造成慘重損失。
苗子接收后,要立即噴灑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幾丁聚糖等,提高抗逆性,抑制病原菌增殖。定植前,可用菌劑、保護劑等蘸根,防治根部病害、根結線蟲等。
三是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
不同病害的傳播途徑有所差別,菜農們要根據不同病害的傳播特點,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
對于白粉病、葉霉病、霜霉病等依靠孢子傳播的病害,要注意做好空氣消毒,切斷氣流傳播途徑,空氣消毒片使用簡單,不容易出現藥害,無殘留,成本低,是目前預防病害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對于根腐病、枯萎病等根部病害來說,要注意改變澆水模式和定植位置,改用微噴等,減少水流與病原的接觸;對于病毒病等依靠蚜蟲、粉虱等生物傳播的病害,首先要做好防蟲工作,切斷傳染途徑。此外,還要注意小心操作,進行整枝、點花、采摘等農事管理時,不要讓自己成了病害傳播的媒介。
持續補充生物菌 養土促根防病害
一是全程補充土壤有益菌群。
重茬積累的病原菌等,絕大多數都在土壤中。從底肥開始,增加生物菌劑使用,是抑制病原菌增殖,減少病害發生的有效手段。尤其在追肥時,使用生物菌肥,搭配少量的沖施肥,培育壯棵,提高花芽分化質量,提高坐果率,增產提質,效果極為突出。
二是提早噴灑生物菌劑。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微生物菌劑包括熒光假單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蠟質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多粘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等細菌制劑,哈茨木霉菌、鏈孢粘帚霉、蠟蚧輪枝孢等真菌制劑。這些微生物菌劑,對幾乎所有的細菌、真菌、卵菌性病害都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完全可以取代化學藥劑。特別是在根部病害的預防上,生物菌劑具有極強的優勢。
在莖葉部病害上,近年來推廣的耐光性更好的微生物菌劑,效果也極為顯著,如連續噴灑哈茨木霉菌,可有效預防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等高發病害。
通過以上措施結合,病害沒有傳播、發生的條件,不用噴藥,就可以將病害控制住,完全做到綠色蔬菜生產標準,種植的蔬菜瓜果口感更好,更加安全,也就更得市場青睞。
(本版內容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董文蘭參考《北方蔬菜報》《中國蔬菜》、中國農技推廣網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