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谷幸 李煜強
專家簡介
本期嘉賓:王成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和教學工作。
“一噴三防”,增產增收。小麥揚花期既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病蟲害發生的高發時期,做好小麥揚花期病蟲害防治尤為關鍵。此時,就需要開展小麥“一噴三防”作業,為夏糧增產豐收打牢基礎。
近日,記者采訪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王成社,他就小麥“一噴三防”及主要病蟲害防治給出了相關意見建議。王成社介紹,小麥“一噴三防”是在小麥生長中后期使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混配劑噴施,達到防治病蟲害、預防干熱風、防早衰的目的,保障小麥增粒、增重、增產的一項關鍵技術措施。
在噴防過程中,應注意時間的選擇,最好在晴天無風上午9點-11點、下午4點以后噴灑,每畝噴灑量不得少于30千克,要噴灑均勻,尤其要噴灑到下部葉片,噴灑后6小時內遇到下雨,還要進行補噴。以下是當前小麥重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小麥銹病(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病):小麥銹病俗稱“黃疸”,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條銹、葉銹和稈銹三種,其中以條銹危害最重。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這是最有效的措施。2.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植株抗病能力。3.在小麥拔節至抽穗期,當病葉率達1%時,可噴保護劑,如噴波美0.5度石硫合劑,以防病菌大量侵入。若病葉率增高,則可噴施4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懸浮劑1000倍液噴霧。或200-250倍敵銹鈉或敵銹酸等,每畝噴50千克藥液,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2-3次。
白粉病:白粉病是黃淮麥區的一種主要病害。在20℃左右條件下白粉病發生最快,一般葉片正面多,背面少;下部葉片多,上部少。
防治方法:1.麥收后進行深翻,清除帶病植物殘體。消滅自生麥苗,減少秋苗菌源。2.選用適宜的抗病品種。3.加強田間管理,防止密度過大,力爭灌水抗旱,促使麥苗健壯。4.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0%粉銹寧粉劑50克,兌水60-70千克噴霧。一般發病后噴一次,一周后再噴一次。
赤霉病:赤霉病又稱麥穗枯、爛麥頭。在小麥揚花灌漿期遇到陰雨天氣,空氣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時,赤霉病就有可能發生。
防治方法:1.選用抗(耐)病品種。2.收獲后,要深耕滅茬,減少菌源。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3.在始花期用43%的戊唑醇懸浮液,1000倍液噴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0%多菌靈鹽酸鹽(防霉寶)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60%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
葉枯病:葉枯病是一種葉部病害。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期是防治葉枯病的關鍵時期。初發病是葉片上長出卵圓形淡黃色至淡綠色小斑。后迅速擴大,形成不規則性的黃白色至黃褐色大斑點。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控制灌水,雨后要及時排水。3.用福美雙或三唑酮·多菌靈雙進行拌種,預防病害。4.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田間開始發病時,可選用百菌清+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靈、氟硅唑、異菌脲等防治。
小麥吸漿蟲:小麥吸漿蟲又名麥蛆,分為麥紅吸漿蟲、麥黃吸漿蟲兩種。紅吸漿蟲主要發生于平原地區的渡河兩岸,黃吸漿蟲主要發生在高原地區和高山地帶。
防治方法:可畝用6%氯氟·吡蟲啉懸浮劑30-40毫升或3%噻蟲·高氯氟懸浮劑40毫升,也可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克。
麥蚜:麥蚜俗稱小麥膩蟲,多集中在葉背、葉鞘和心葉處危害。成蟲和若蟲都用刺吸式口器刺進小麥葉、莖、嫩穗內吸吮養分,受害組織被破壞,生長受阻,出現黃白色斑點,嚴重時葉片卷縮,籽粒不飽滿。
防治方法:當田間有蚜株率達到30%左右,平均每莖蚜量達20頭左右時,應及時防治。可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每畝噴50千克溶液。一般需噴兩次,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