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張洪永一到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綠農研希家庭農場的田頭,農場主陳孝坤隔著老遠就開始熱情地打招呼:“張主任,今天有啥好技術給我推薦嗎?”
張洪永是國家大宗蔬菜體系徐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江蘇省蔬菜產業體系銅山綜合示范基地主任。陳孝坤告訴記者:“他是這兒的常客,每逢生長關鍵節點都要到我們大棚里轉轉,我們也樂意他來,時不時給我們些驚喜。”
進入陳孝坤的大棚,張洪永看到一株株黃瓜秧深綠有勁,朵朵黃花俏開枝頭,有的植株已經長出了小黃瓜,連夸:“長得不錯!”
陳孝坤從事蔬菜大棚種植已經超過三十個年頭了,自己做過基層農技員,非常相信農業科技,也愿意做嘗試。他說:“今年全部用的是有機肥,還配上了徐州市農業農村局給我們免費試用的黃瓜專用有機水溶肥,效果很明顯。”
“一般省市推薦的各種好技術、好品種,我們都率先在陳孝坤這里做示范,他是‘老把式’,周邊的菜農很認可他,一看到這些新品種新技術的成果,不用推薦,菜農們就會追著問情況,科技示范、科技引領的效果就來了。”張洪永說。
在張洪永的推薦下,陳孝坤的大棚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薄膜底下藏著滴灌管道,與傳統模式相比,實現了渠道輸水向管道輸水轉變、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轉變、澆地向澆根系轉變、水肥分開向水肥一體轉變的高效精準澆水施肥,大量減少了勞動力的使用。
現在市場的大眾需求已經從“吃飽”轉向“吃好”,有好的品質才能有好的收益。陳孝坤每年種兩茬,一茬黃瓜,一茬番茄,雖然現在番茄種植階段進入尾聲,但它的口感依舊味道濃郁,酸酸甜甜,能讓人吃出兒時的味道。“新品種、綠色生產方式,保證了農產品的好品質,收購商對我的產品也高看一眼。初步測算,一季番茄每畝毛收入可達2-3萬元。現在黃瓜馬上上市了,從長勢來看,應該是個不錯的年頭。”陳孝坤開心道。
“對于這種設施栽培的蔬菜,為了預防土傳病害,在換茬時,必須采取高溫悶棚技術。對于棚室內小蟲難防難治的疑難問題,在小蟲出現抗藥性,普通藥劑施用量多、效果差時,可加入一定助劑,以增加農藥的吸附性、滲透性,效果會較為明顯。”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郭兆將研究員在對徐州久久農業示范園開展技術指導時建議。
“通過與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的合作,菜農們學到了很多新技術,比如宜機化栽培技術。日光溫室番茄之前都是南北向起壟,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現在我們推薦東西向寬溝窄畦起壟,在不改變畝栽培植株的前提下,機械化使用率可達70%以上,省工20%以上,既能降低人工投入成本,又能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張洪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