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硅谷”“種業之都”“中國(旱區)種業硅谷”“中原農谷”“中國種都”“張江種谷”“國際種都”……
隨著種業振興行動深入推進,海南、北京、陜西、河南等多地開足馬力,加快種業聚集區建設,發揮種企集聚效應,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各地建設目標是什么?進展如何?種業知識局梳理了10個地區的種業“硅谷”建設情況。
海南:南繁硅谷
海南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種業發展在氣候、資源、科技、政策、國際合作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20世紀60年代起,農業科技工作者就聚集在三亞等地開展南繁育種工作。如今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為核心,種業創新、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正加快建設。
成立于2021年5月12日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是海南省為支撐國家“南繁硅谷”戰略和種業發展而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隨著“南繁硅谷”建設的推進,海南省一批種業科技創新平臺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
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家(三亞)隔檢中心(一期)等16個項目已完工并陸續投用;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及確權交換中心、種業創新中心等13個項目提速增效、加快建設;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已開園……有效聚集全國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單位和地方資源優勢,更好地推動種業創新。
近日,海南省財政廳聯合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出臺《海南省支持種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品種選育、南繁科技成果轉化、南繁種業合同研發組織(CRO)主體發展、種業企業信用資質提升、種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種業企業降低成本和風險、構建種業發展多元投融資機制、激勵種業企業營收上規模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最高獎勵500萬元。
北京:種業之都
北京聚力打造“種業之都”,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建立北京種業振興工作協調機制,由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綠化局牽頭,23個市級部門和13個涉農區將整合資源,集成力量,加快推進“種業之都”建設。
近年來,北京市出臺《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頒布實施《北京市種子條例》,完成了北京種業發展頂層設計。
通過種質資源普查摸清了資源家底,出臺保種政策對北京鴨等4大類北京特有種質資源進行了雙備份保護,確定21家市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推動北京黑豬回歸北京、建設北京油雞保種場,確保北京獨有地方資源留在了北京。
組織承擔了10項國家育種聯合攻關任務、推動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北京昌平生命科技園區,組織市級單位聚焦10大優勢種業開展種質創制和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已創制優異資源214份、優良自交系90個、培育新品種55個,每年展示評價新品種1000個、為全市農業推薦優良品種100個,提高了新品種應用率十個百分點。
在種業企業扶優行動中,建立“一對一”服務,引導人才、技術、資源向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和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聚集,會同市銀保監局創新種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領軍企業貸款16億元,會同北京海關支持沃德188白羽肉雞等2個自主知識產權品種首次出口,率先走出國門。
陜西楊凌:中國(旱區)種業硅谷
楊凌示范區聚力打造“立足旱區、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國家級種業創新基地暨旱區農業種業硅谷,為農業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以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為目標,持續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先后設立了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組建了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秦創原農業板塊創新驅動平臺和旱區油料作物研究院等。
國家旱區農業種業創新基地、國家品種測試評價分中心、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等種業創新平臺建設全面推進;良科國家育繁推一體化種子研發中心、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大北農創種科技、中農發種業等知名種企落地楊凌發展;年種子交易額近10億元,楊凌已成為我國西部最大的種子集散地。
同時,大力推進良種示范推廣,連年舉辦全國性小麥、玉米、油菜、瓜菜新品種觀摩活動,進一步擴大新品種的影響力。以及國際種業展、國際種業創新論壇,集中展示優良品種1000余個,依托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累計實現農作物品種交易330項、交易額突破2.4億元,糧食作物良種全國推廣面積每年穩定在1.1億畝以上,為推動旱區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一項項成果顯示楊凌高標準建設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的決心。
河南新鄉:中原農谷
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河南的小麥、花生育種水平國際領先,供種能力全國第一。位于河南新鄉的“中原農谷”,處于黃淮海平原的核心區和“南北分界過渡帶”,是我國南北物種交叉種植和繁育的良好試驗場所。
2022年4月,河南省政府出臺“中原農谷”建設方案,提出要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平臺優勢的“中原農谷”。
河南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多個建設意見,20多個省直單位給予250多條配套政策支持中原農谷建設。2023年6月,河南印發《中原農谷發展規劃(2022-2035年)》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布局建設種業重大創新平臺,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當家品種,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集群。
目前,中原農谷已打造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53家國家級省級科研平臺,聘任包括4名院士在內的8位知名專家擔任首席科學家。中原農谷種業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目前已吸引先正達、中農發、秋樂、牧原等74家種業企業全面入駐。
湖南長沙: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
湖南在建設種業強省方面優勢突出,種質資源豐富,院士、專家、科技創新平臺匯聚,種業龍頭企業領軍企業聚集。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落實種業振興重大部署,聯合中信集團共同打造的開放性融合性生物育種創新平臺。
據了解,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聚焦“4+1”開展重點布局,“4”即為分子育種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生物智能大數據交叉融合技術攻關、農業生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創新數據庫建設、種業質量安全的檢驗檢測中試測評體系建設;“1”為戰略性物種的重大品種創制培育、更新換代及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提供技術支撐。
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承擔著建設岳麓山實驗室成果轉化與產業應用中心的重要任務,已建立了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種業工作站、岳麓山種業技術產權掛牌交易系統等,完成了岳麓山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一期)建設。下一步將著力建設高能級種業成果轉化平臺,為湖南打造種業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探索種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方式新路徑作出貢獻。
湖北武漢:打造中國種都
湖北是農業大省,是全國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保供區。近年來,湖北錨定農業產業強省目標,充分發揮武漢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著力打造“中國種都”。
當前,武漢市正全力打造“武漢·中國種都”,并與武漢國家農創中心融合一體化發展。市政府專項支持高農生物園建設中國種都現代種業物流中心,包括中國種都大廈及展示交易中心、萬噸級智能冷庫和公共育種服務平臺,以打通總部、研發、加工、儲藏、交易、物流環節,構建種業全產業鏈條。
中國種都大廈位于武漢國家農創中心核心區高農生物園內,由武漢高科集團所屬高農生物園公司建設運營,已全面啟動。高農生物園占地面積2040畝,總建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已吸引一批世界500強、上市公司及行業領軍企業入駐,聚集了先正達集團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豐樂種業、隆平高科、湖北省種子集團、墾豐種業、中香農科、今楚聯合育種等種業龍頭企業以及10余個國家和部級重點實驗室,成為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聚集高地。
上海:張江種谷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與浦東新區將攜手打造“現代種業示范區”。并在浦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張江核心區,建設10萬平方米左右研發創新中心,打造現代種業“張江種谷”。2023年8月11日,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與上海市農業農村委簽訂種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浦東新區推進現代農業10項措施同時發布。
據了解,在浦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張江核心區,將建設10萬平方米左右研發創新中心,打造現代種業“張江種谷”,重點集聚全球領先的種業研發中心、公共實驗平臺和種業頭部企業。
在浦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宣橋園區,將打造現代種業種源企業孵化園,重點引進集聚一批現代種業研發領域內的創新型企業,推進現代種業全產業鏈發展和一、二、三產融合。
在浦東國家農業科技園老港園區,將建設萬畝現代種業示范基地,發展以水稻、蔬菜、花卉、畜禽為重點的育繁推應用體系。
山東青島:建設國際種都
近年來,青島市以青島國際種都建設為重點,打造現代種業發展新高地,緊緊圍繞農作物和畜禽、微生物種業創新發展,構建“一核引領、兩翼齊飛、多點突破、全域協同”的種業發展總體布局。
編制《青島市“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規劃》,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發布了《青島市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全面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出臺了支持現代種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并對種業發展做出詳細部署。
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的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庫,儲備數量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耐鹽堿水稻新品種研發不斷突破,耐鹽級別不斷提升,耐鹽標準從3‰鹽度條件提升到8‰;在農業農村部委托下,牽頭組建了國家耐鹽堿水稻品種區試協作組,到2021年底,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審;耐鹽堿水稻在全國不同類型鹽堿地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
據了解,青島國際種都高新技術示范區主要建設國際種業創新園、國際種業會展交易基地和頭部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建成國內一流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種業高地,將用3年時間引進和培育種業企業50家以上,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家,搭建現代種業科研平臺6處以上,良種繁育面積達到6萬畝以上,種業產業鏈產值超過20億元。
廣東廣州:建設國際種業中心
廣州作為我國種業起步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2016年作出了建設廣州國際種業中心的決策部署。根據《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規劃(2016-2025年)》,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將按照“三大片區、四大平臺、五大基地”建設,并將在南沙自貿區建造“廣州種業小鎮”。
南沙種業之芯的地位日益凸顯。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出臺《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支持廣州南沙全面提升種業行業準入效能。《意見》提出,支持建設特色種業創新中心、種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種業中外合作創新中心。優化農作物種子、苗木、種畜禽、水產苗種的生產經營審批服務。推動探索種業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制,支持下放省級種業生產經營審批權限,健全市場監管執法方式。加快推進廣州南沙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優化品種審定登記程序。
此外,2023年4月,廣州種業之都開園。廣州種業之都是白云區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聯合打造的種子種苗“育繁推”一體化的國際種業中心,將整合省內外、粵港澳大灣區優勢科研團隊,凝聚一流創新人才,匯聚優質種業企業,打造“一心、兩帶、兩區”的空間布局,推進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提升廣東省種業自主創新水平。
開園后,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方油菜多功能利用分中心、種子交易中心、廣州市白云區現代都市農業展示招商中心、白云區鄉村振興金融服務中心、白云區預制菜體驗中心等多個主題館同步啟動運營。
四川邛崍:打造中國西南種業中心
邛崍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也是成都市高端種業重點發展區。
早在2015年,邛崍市政府就搶抓先機,積極推進把第一批國家級種業園落戶邛崍,為中國西南“種業硅谷”高端種業的集群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圍繞10大特色產業,四川加快布局以糧油、生豬種業為重點的種業園。以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為引領的種業集群建設,被列為《四川省“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規劃》良種繁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規劃之一。
立足建設“中國西南種業中心”,天府現代種業園與四川省農科院將搭建起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西南種業創新孵化中心、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和四川省水稻產業技術應用研究院等重大功能平臺。如今,已有數十家種企入駐或正在籌劃入駐種業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