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稻專家蘇中想海外育種記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先宏 通訊員 王璐 陳雪瑩
我叫蘇中想,1967年出生,是武漢慶發禾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稻技術主管。
從2010年起,我就開始在海外種水稻,常年奔波于烏干達、巴基斯坦等國,把中國的雜交稻種子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這些國家,提高當地的水稻產量。
截至2023年,我所在公司研發的雜交水稻品種在國外登記7個,累計出口種子超1萬噸、推廣種植2000萬畝。我因此入選武漢市現代農業領域“武漢英才”計劃。
兩張舊名片的見證
我原是仙桃市農科所副所長。2009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武漢慶發禾盛公司。第二年,就踏上了海外“種田”的征程。
第一站是非洲東部的烏干達。烏干達橫跨赤道,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水稻,但農業技術落后,水稻產量不高。
在烏干達的兩年,我克服困難將國內帶去的100多個雜交水稻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種子。同時,推廣中國水稻種植技術。
2011年底,我從烏干達轉戰巴基斯坦。此后,就在兩地輪轉,面對面向當地農民傳授種植技術。
在烏干達,農民習慣種植播種量大、移栽時間長的水稻。我告訴他們,長秧齡插入田,會導致出現早穗而減產,只要稀播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還通過試驗示范,選育出TM93、IQs73等耐旱高產品種。
去年10月,烏干達客戶反映,TM93在移栽15天后,出現黃斑駁病。這是一種被稱為“水稻癌癥”的病害,在非洲多發。我迅即從巴基斯坦趕往烏干達,實地了解情況,開展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將移栽改為直播,可有效避免黃斑駁病的發生。
通過10多年的努力,烏干達的水稻產量,由原來的每畝300至400斤,提高到每畝1200斤,比當地品種高出2至3倍。
這么多年來,我和烏干達的農民朋友結下了深厚友誼。
2022年5月的一天,公司水稻市場部部長周旭升偶遇當地水稻技術員Munsa。當他看到周旭升身上的“慶發禾盛”標志時,激動地拿出兩張隨身珍藏的名片,周旭升定睛一看,竟是公司同事王鵬和我的名片。
Munsa深情地講述了他與我結緣的故事,非常感謝我當年傳授給他的種植技術,并對自己種植的我公司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贊不絕口。
Munsa是我初到烏干達時結識的農民。當年,為完成試驗示范項目,首先要找到適合試驗的稻田。烈日當頭,每天我都奔波在找地、看地的路上。最終找到一塊符合試驗要求的田塊,并播下了首批種子。
播下種子只是開始。后續移栽、施肥、田間管理……我忍受暴曬,每天步行6公里、再乘坐公交,擁擠顛簸地前往試驗田,親力親為,露天勞作,時刻關注水稻的生長情況。
烏干達水稻種植,分雨季稻和旱季稻。一般3月種植雨季稻,7至8月收獲,然后9月種植旱季稻。雨季稻是常規稻,生育期約5個月,旱季稻生育期為3至4個月。病害方面普遍有稻瘟病、黃斑駁病等。我們篩選合適品種,輔以相應的生產種植技術,并將種植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戶和技術人員。Munsa就是其中的一位,我與他結下不解之緣。
試驗站獲巴基斯坦官方認可
巴基斯坦是我長年駐扎的另一個國家。這里每年5月中旬到10月中旬,是水稻生產季,我都要挽起褲腿,下田勞作。
巴基斯坦水稻生產季溫度高,我們的雜交水稻在高溫下抽穗結實不好。通過對比試驗,我發現只要適當推遲播種,讓水稻抽穗期避開高溫天氣,稻谷產量高米質還好。
當地農民種植水稻,在移栽后施肥過多、時間過長,使水稻抽穗、灌漿結實不整齊,導致產量不高、米質不好。我告訴他們,水稻移栽后20天內,必須把所需氮肥施完,后期不能再施肥。農民們采納后,產量明顯提高、米質明顯改善,紛紛豎起大拇指。
在巴基斯坦,我們通過收集當地常規品種,與公司擁有的不育系配組,先后選育出多個耐高溫的雜交水稻品種,到目前為止有QT0413、Heera、Komal、Hs777等品種,通過了官方的審定注冊,是首家在巴基斯坦注冊雜交水稻品種的中國公司,其中Komal已成為巴基斯坦的主推品種。
2019年,巴基斯坦遭遇持續極端高溫天氣,其他品種的水稻大幅減產且米質灰質化,而我主持選育的品種IQs479,不但保持穩產,而且米質優良,令當地農民十分信服。
為選育優良雜交稻種,我們建立多個水稻品種審定試驗站和稻米品種檢測中心,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提供種植技術咨詢服務。其中,水稻品種審定試驗站,獲得了巴基斯坦官方的認可,這里出具的試驗數據,已成為官方審定新品種時的法定依據。
國內種子運達國外在海上航行時間長,為確保出口種子質量,我們對種質要求高于國標。如水分國標為13%,我們要求為12%;發芽率國標為80%,我們要求為85%;凈度國標為98%,我們要求為99%,以超國標要求確保種子質量。
目前,巴基斯坦90%的雜交水稻種子來自中國。我們公司每年出口到巴基斯坦的雜交稻種子有500噸左右。中國種子和種植技術,穩定提高當地水稻產量,一般增產40%左右。
7年前,農場主納蒂夫(Latif)家幾代人還擠在幾間簡陋的小房內。我比劃著傳授種植技術時,他大眼瞪小眼望半天。現在只要我手一動,他就能領會我要做什么,我們成了默契的“師徒”。
使用中國種子、學到中國技術,納蒂夫農場的雜交水稻產量穩步增長、收入穩步提高,他家蓋起了小洋樓。每年夏秋季,只要看到我,他都會熱情地迎上來打招呼:“MR.Su!”
2024年春節過后,我又將踏上征程,第一站是烏干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烏兩國共建的水利設施即將投用。灌溉設施的改善,將大大改變當地水稻生產局面,我們在當地推廣中國雜交稻的潛力巨大。
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種水稻,需要克服語言、生活、疾病等各種困難。每年長達半年以上,我住在當地農場主的辦公室或村頭的簡易旅館,自己做飯。我將繼續努力,把更多中國好種子撒播到“一帶一路”,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