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全省普遍降水充沛。據全省墑情監測和氣象部門預測,目前全省冬小麥主產區土壤底墑充足,9-10月氣溫接近常年略偏高0.5~1℃,總體條件有利于適期播種。
指導思想
樹立“七分種、三分管”的思想,堅持“播期播量匹配、精準科學施肥、精量精細播種、適期高質量鎮壓”技術路線,強化技術指導和關鍵措施落實。
充分發揮智能農機、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裝備作用,依托新型經營主體、托管服務組織等載體,提高生產集約化程度。
推廣抗逆保優豐產技術,提高肥水利用率,倡導綠色植保,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確保全省小麥生產持續豐產穩產和優質高效。
目標任務
根據小麥主產區生態和生產特點,瞄準產業發展需求,突出抗逆、豐產、優質特色,優化節水和優質專用品種布局,強化抗逆高效關鍵技術,發揮小麥龍頭加工企業作用,穩步提高訂單生產,全面提升規模機械化、資源高效化、綠色標準化水平,促進我省小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穩面積、提單產、保總產
在確保完成今年冬小麥種植任務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小麥種植面積,做到應播盡播、種好管好。力爭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3300萬畝以上。通過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先進技術,整合式推動小麥畝產跨千斤縣建設,全省平均畝產瞄準440公斤持續發力,確保總產在1450萬噸以上穩步提升。
科學發展各類特色專用小麥
推進優質強筋小麥訂單生產,實現優質優價、專用收儲;擴大優質中強筋小麥、特色旱堿麥種植,提升原糧品質、拓展專用渠道;適度發展彩色小麥、糯質小麥,豐富產業類型,開發特色產品。大力推廣科學施肥、綠色植保和安全生產技術,實現優質小麥綠色標準化生產。
落實全程精細精準科學管理
落實小麥全程精細精準科學管理,將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精準施肥、適期適量適墑播種、一播全苗、高質量鎮壓等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實現農機農藝高度融合、良種良法科學配套。
關鍵技術
優化小麥品種布局
根據生態條件、地力、生產水平和生產中表現,選擇經過大面積生產實踐檢驗,具有早熟、高產、穩產、節水、抗逆性強的品種。對新品種要嚴格遵循品種審定公告的適宜種植區域,嚴禁跨區域種植。合理布局強筋、中強筋和中筋等優質品種及特色小麥品種,著力打造冀中南強筋小麥優勢產區、東部旱堿麥特色種植區,促進我省小麥優質專用全面發展。推薦品種如下:
1.適宜冀中南部麥區種植的品種:馬蘭1號、衡4399、衡S29、農大399、濟麥22、邢麥6號、邢麥13、石4366、石麥22、中麥155、石農086、嬰泊700、冀麥585、河農6119、河農6049、衡6632、石新828等。黑龍港地區種植的品種為衡0628、衡0816、河農6331等。
2.適宜冀中北部麥區的品種:中麥175、輪選169、中麥1062、農大212、京冬18、輪選266、河農130、京花11、河農6425、河農6049、石優20等。石新828可在保定除淶源、阜平、易縣山區外的區域種植。
3.適宜冀中南部麥區種植的強筋小麥品種:藁優2018、冀麥U80、師欒02-1、冀麥765、中麥578、藁優5766等。其中師欒02-1在石家莊以南區域種植。
4.適宜冀中南種植的特色小麥品種:冀資黑小麥1號、中黑麥6號、中藍麥1號、中紫麥3號、冀糯200等。
5.適宜黑龍港地區旱地種植的小麥品種:衡136、衡6632、滄麥6002、滄麥6005、捷麥19等。
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
種子處理是實現病蟲害綠色高效防治的基礎環節,是有效控制土傳、種傳病害、地下害蟲及穗前蚜蟲危害的關鍵措施。針對今年土壤菌源量可能增加的情況,重點防治土傳病害,選用適宜種衣劑,藥劑拌種要均勻,保證包衣拌種質量。
精準科學施肥
根據土壤肥力和產量目標,結合土壤基礎養分數據,確定氮、磷、鉀、微肥的用量與合理配比,杜絕盲目亂用多用肥料,做到減量精準科學施肥。一般地塊推薦每畝底施N 6~8公斤,P2O57~9公斤,缺鉀麥田畝施K2O 5~7公斤。按照全國小麥產區氮肥定額用量要求,冀中南部麥田畝總施N 不高于19公斤,推薦使用14~16公斤。提倡增施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耕層有機質含量。
足墑播種保全苗
足墑播種是確保小麥一播全苗的關鍵技術,也是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礎。我省主體麥區今年汛期降水較為充沛,土壤墑情儲備基礎較好,為足墑播種提供了有利條件。
小麥播種土壤耕層足墑的含水量標準是:沙土地16%左右,壤土地17%~18%,黏土地20%左右。底墑足時可趁墑播種。
底墑不足時,玉米收獲后及時灌溉造墑或采取玉米收獲前10-15天帶棵洇地“一水兩用”的方法,每畝灌溉20~40方。
盡量避免播后澆“蒙頭水”,由于各種原因澆蒙頭水的地塊,應適時鋤劃破除板結。
播期播量相匹配
適宜的播期播量利于構建冬前合理群體結構,提高一二類苗比例。
南部麥區播期掌握在10月9-18日;中部麥區掌握在10月6-13日;北部麥區掌握在10月1-8日,冀東麥區9月26日-10月5日為宜。
在適宜播期范圍內,冀中南畝基本苗控制在20萬~25萬,冀東和北部麥區25萬~30萬;超出適播期后,每晚播1天每畝酌情增加1萬基本苗。用種量需根據種子千粒重、發芽率并結合播期,準確計算。
精耕精播提高播種質量
推廣使用深松、旋耕、分層施肥、強力鎮壓一體化機具精細整地,提高作業效率和整地質量。提倡對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的地塊,進行一次深翻作業。對已連續3年以上旋耕的地塊可深松或深翻整地。全方位提高機播質量,有效發揮增產潛力,推廣采用≤15厘米等行距全密種植形式,應用具有單體獨立仿形機構的高性能復式作業播種機,實現在較高作業速度下均勻播種,達到深度均勻一致,力爭一播全苗。
合理鎮壓保墑抗逆
提倡播后鎮壓和冬前鎮壓相結合。按照“壓干不壓濕”原則,播種后出苗前表層土壤散墑至出現3厘米左右干土層時,利用專用鎮壓器進行播后鎮壓專項作業,有效碾碎坷垃,踏實土壤,增強種子與土壤接觸,提高出苗率,利于根系發育;針對土壤虛而不實,或苗情偏旺的麥田,在土壤封凍前,進行冬前鎮壓,起到控旺、保墑、提高麥苗抗寒抗旱能力的作用。
雜草秋治保潔田
秋季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為小麥3-5葉期,雜草2-4葉期,日平均氣溫不低于5℃時開展。提倡使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大型施藥機械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作業效率和防治效果。針對重要麥田雜草類型合理選擇藥劑,嚴格按照使用說明用藥。
適時冬灌抗逆穩產
提倡因地制宜、適時適量澆好封凍水,增加土壤墑情、踏實土壤、穩定地溫,確保小麥安全越冬。中北部麥區應適時適量澆好封凍水,灌溉時間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3~4℃、灌水當日能及時下滲時進行。灌封凍水應統籌考慮土壤墑情和防凍需求,適當控制灌溉量,避免大水漫灌。灌水后適時劃鋤,松土保墑。中南部麥區播后鎮壓到位、冬前土壤墑情充足的麥田,可不澆封凍水。晚播麥田墑情適宜的一般不澆封凍水,沙薄地建議澆灌封凍水,優質強筋麥田提倡灌溉封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