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月,冀北平原上秋意漸濃。在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賈家營鎮雙印子村的谷子核心示范區,百余畝“大白谷”長勢正好,飽滿厚實的谷穗在充盈的日光下沉沉垂下了頭。“這是我們河北、山西一帶原生土著的一個品種,米質好、營養高,以前種的很多,但后來隨著雜交谷子的推廣,它的面積出現了急劇下滑。”張家口市農科院負責人任全軍介紹,但從3年前開始,情況有了轉變。
2020年,由全球環境基金支持,農業農村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河北落地,此項目通過加強政策環境和長期激勵機制的發展與展示,實現中國起源全球重要農業和糧食作物地方品種農場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主流化。“大白谷”正是項目的目標品種之一。
“通過3年的項目實踐,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了“大白谷”推廣遇到的問題。”任全軍說,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與張家口市農科院聯手進行種子的提純復種。“由于以前種的大都是農民自留種,品種退化現象很嚴重。”示范區負責人劉永軍說,通過異地調種和篩選提純的方式,當地最大程度地恢復了“大白谷”的優質特性,“既保留了傳統的味道,又讓我們原生的種植資源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雙印子村“大白谷”核心示范區的這一幕,正是項目舉辦的一次培訓活動的其中一環。
近日,為慶祝“2023國際小米年”,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與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保護利用與國際小米年宣傳活動”,并在宣化區舉辦了作物基因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管理培訓班,邀請相關行業專家,交流谷子文化及其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貢獻,探討項目如何更好地服務我國谷子產業發展。
“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谷子,是我國最早馴化的農作物,起源于黃河流域……”在尚谷園粟文化科技館內,講解員帶領游客從歷史文化講到民間習俗,從飲食營養講到栽培種植,溯古通今,娓娓道來。這是活動的現場教學環節之一,也是當地打造谷子特色文化宣傳的一個窗口。“挖掘地方老品種優勢,傳承傳統農耕文化,不僅能夠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對提高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發展民族種業和保障糧食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宣傳引領作用。”任全軍說。
宣化古稱“上谷”,自古以來就以出產上等谷子而名聞天下。宣化區耕地面積80萬畝,常年種植谷子10萬畝左右。作為谷子的發源地之一,宣化區擁有“大白谷”“小紅谷”等多種傳統谷子品種和“張雜谷”系列新品種。近年來,當地以谷子種業為核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谷子產業鏈條,開發出了多種谷子加工產品和谷草飼養的畜禽產品,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探索出一條“谷牧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
近兩年來,河北省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制定了相應政策,相關部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現代種業振興工作中都對農作物傳統地方品種保護與利用提出具體要求。項目實施以來,通過政策平臺搭建、參與式管理機制建立、先進技術應用、產品開發宣傳等措施,宣化的“大白谷”和張北“三分三燕麥”兩個傳統品種都得到了保護和利用,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種植面積有了明顯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