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中國玉米種業 100 年浮沉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8-22  來源:智種網NOVOSEED  瀏覽次數:1090
 

      以下文章來源于種業知識局 ,作者種業知識局

      中國玉米育種至今走過百年。

      作為第一大糧食作物,玉米種業的角逐,無疑是大國競爭的“芯片”之戰。中國不是玉米起源地,種質資源匱乏,作為后來者,隱忍、積蓄、持續發力,在一代代科學家、企業家的拓荒之下,玉米品種實現了6次大規模更新換代,目前,第7代品種正在布局。

      與此同時,經過一系列技術和政策的準備,轉基因產業化已經進入開放前期。這將是一場徹底的品種換代革命,洗牌式重塑種業競爭格局。

      中國玉米產業呈現什么格局?百年來,玉米育種走出了一條什么樣的路?如今哪些大品種在失去市場,哪些新品種正躋身一線?轉基因產業化的推進將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

      《目錄》

      一、玉米產業地圖

      二、百年育種脈絡

      三、跨時代大品種

      四、進擊的第7次品種大換代

      五、轉基因產業化與行業重塑

      六、育種奠基人與接力者

      七、玉米大事記

玉米產業地圖

      玉米,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也是關系中國糧食安全的第一大糧食作物,我國玉米產量長期占據糧食總產量三成以上。

      1、全國玉米產量前十大省份排名

      中國的玉米種植遍布全國31個省份,按照氣候條件和地理分布,可分為五個玉米種植區,分別是北方春玉米區,以東北三省、內蒙古為主;黃淮海夏玉米區,以河北、山東、河南為主;西南山地玉米區,以四川、廣西、云南和貴州為主;西北灌溉玉米區,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肅;以及南方丘陵玉米區等。玉米產區總體表現出向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集中的趨勢。

      從省份來看,黑龍江是中國玉米產量第一大省,其次是吉林省、內蒙古、山東省、河南省、河北省、遼寧省、四川省、山西省、新疆等。

      黑龍江是公認的玉米黃金生長帶,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9000萬畝左右,產量超過3000萬噸。2022年,其玉米播種面積8955萬畝,產量更是達到4038.4萬噸,面積、產量均位居全國之首。全省玉米主要種植地區集中在齊齊哈爾、綏化、哈爾濱三個地區,玉米產量均超過500萬噸。

      吉林省作為我國玉米的第二大玉米主產省,玉米產量雄踞全國總產量的14%左右,年產量超過2700萬噸,糧食單產連續幾年位居全國第一。吉林玉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長春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吉林市等。長春市2022年玉米產量達到1079.8萬噸,是吉林第一玉米產量大市,占吉林省玉米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據吉林省統計局數據,自2010年起,吉林玉米產量呈現上漲的趨勢,由1994.67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3257.86萬噸,位居全國第二,種植面積6704.1萬畝。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全國玉米主要產區之一。通遼市、興安盟、赤峰市、呼倫貝爾市等市(盟)是內蒙古玉米產量大市,玉米年產量均超過400萬噸。據內蒙古統計局數據,自2010年至2022年,內蒙古玉米產量逐年上漲,由2010年的1643.66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3098.4萬噸,占全國玉米產量的11.18%,位列全國第三。

      山東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5000萬畝左右,玉米年產量超過2000萬噸,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菏澤市、德州市、聊城市、濰坊市、濱州市、濟寧市、臨沂市、泰安市、青島市和濟南市,玉米產量均超過百萬噸。據山東省統計局數據,自2010年至2021年,山東省玉米產量整體上呈現增長的趨勢,由2010年的2072.34萬噸,增長至2021年的2589.52萬噸,11年來增長了517.18萬噸。

      河南玉米常年種植面積超過5500萬畝,玉米產量超過2000萬噸,河南玉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周口市、駐馬店市、商丘市、南陽市等,玉米產量均超過200萬噸。2022年河南省玉米產量更是達到2275.05萬噸,增產10.9%,創歷史新高,超過河北省。

      河北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5000萬畝左右,年產量超過1800萬噸。河北省玉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保定市、邯鄲市、滄州市、邢臺市、石家莊,玉米產量均超過200萬噸。據河北省統計局數據,自2010年至2021年,河北省玉米產量總體上呈現增長趨勢,由2010年的1663.79萬噸,增長至2021年的2066.77萬噸,11年來增長了402.98萬噸。

      遼寧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3500萬畝,玉米產量超過1500萬噸。遼寧省玉米產地主要集中在遼河平原,玉米種植地區主要在鐵嶺市、沈陽市、朝陽市、錦州市、鞍山市、阜新市,玉米產量均超過200萬噸。據遼寧省統計局數據,自2010年至2022年,遼寧省玉米產量總體上呈現增長趨勢,由2010年的1251.85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1959.2萬噸。

      四川玉米產地主要在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等地區。據四川省統計局數據,2022年,四川省玉米產量為1046萬噸,單產376公斤/畝。

      山西玉米種年植面積達2600多萬畝,總產量在980萬噸左右,山西玉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忻州市、運城市、晉中市、臨汾市、長治市、朔州市,玉米年產量均超過百萬噸。據山西統計局數據,自2010年至2022年,山西全省玉米產量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由2010年的809.45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1021.1萬噸。

      新疆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1000萬畝左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昌吉州、塔城地區、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和和田地區等,糧食產量超過800萬噸。據新疆統計局數據,自2010年至2022年,新疆玉米產量總體上呈現增長趨勢,由2010年的647.97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1080.51萬噸。

      2、20年產需巨變

      ——消費:從1.20億噸到2.97億噸

      飼料糧的需求增長,以及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玉米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玉米需求在過去20年間持續增長。2000年中國玉米總消費量為1.20億噸,2010年全年消費需求已超過2億噸,其中約60%用于飼料,25%用于深加工。2015年以來,中國玉米需求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到2022年,我國玉米的年需求量達到29781.89萬噸。其中,飼料需求約占66%,工業需求約占26%,直接消費等其他需求約占8%。從各分項需求來看,飼用玉米消費量保持穩定增長,過去2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4.64%。專家預計,由于中國居民生活水平和水畜產品消費水平都還有一定增長空間,未來飼料玉米需求仍將保持每年2%~3%的增長速度。

      ——生產:從3.46億畝到6.46億畝

      受需求拉動影響,玉米生產持續增長。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從2000年2305.5萬公頃(約3.46億畝)起一直保持總體上升趨勢,至2015年達到4496.8萬公頃。2016年由于國家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并在“鐮刀彎”地區推行“糧改飼”政策,玉米播種面積開始出現下降,玉米種子行業產能過剩。2020年來國內玉米種植意愿上揚,2022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為4307萬公頃,即6.46億畝。

      玉米產量不斷升高。據統計,自2010年至2022年以來,全國玉米產量總體上呈現增長趨勢,由2010年的19075.18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27720.30萬噸,增長了8645萬噸。增長迅速,但依然存在2000多萬噸的供需缺口。

      ——進口:從-1639萬噸到2062萬噸

      中國玉米曾經一直以出口為主,主要出口至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03年出口量為1639萬噸。自2010年開始由凈出口轉為凈進口國,且進口量一直保持較高水平。

      近幾年,我國玉米進口量由2017年的283萬噸增長到2022年的2062萬噸,不過比2021年減少了773萬噸。2022年,累計進口美國玉米1487.05萬噸,從烏克蘭累計進口526.4萬噸。

      未來,受飼料需求增長以及深加工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玉米需求量將恢復持續增長,玉米供需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

      由于水土等自然資源條件限制,再加上種植規模較小、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持續下降。2022年,我國玉米單產429.1公斤/畝,不到美國玉米單產的60%。有專家認為,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問題主要是玉米等飼料糧的安全問題。

百年育種脈絡

      促使玉米產量提高的諸多因素中,品種改良最為重要。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但不是玉米起源地,種質資源匱乏,玉米育種很大程度上依賴外來種質的引進與利用。

      一般認為,玉米祖先是大芻草,原產地在南美洲。考古學家們曾在墨西哥南部的特萬特佩克地峽遺跡中,發現有最古老的野生玉米果穗。南美洲最早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遠在公元4000~5000年前就開始廣泛種植玉米。隨著16世紀世界性航線的開辟,玉米沿著三條線路從美洲傳播到歐洲、非洲和亞洲。如今,玉米已在除南極洲之外的世界各地廣泛種植,全球有165個國家和地區生產玉米,美國、中國、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生產國,玉米已成為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加工原料來源。

      玉米自16世紀引入我國,約有500年左右的歷史,傳入我國主要有三個途徑,其中最可能經陸路從印度或緬甸引入我國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種植再傳播到全國各地。前400多年里我國玉米品種主要推廣引進開放授粉品種,結合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獲得適應我國環境的農家品種。20世紀20~30年代我國開始玉米育種工作,至今一個世紀。

      百年玉米育種,經歷了品種間雜交種、雙交種以及單交種三次重大飛躍。

      堅強萌芽——

      1925起,育種工作在內憂外患中奠基

      新中國成立以前,為近代玉米育種啟蒙時期。這一時期內,我國玉米育種的先驅們在地方品種改良和自交系、雜交種選育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

      1925年,中央大學農學院趙連芳率先開展了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種選育工作,1926年,金陵大學的王緩等分離自交系并組配雜交種供教學使用。30年代后,中國育種家先后育成一批雙交種。如北平大學農學院沈壽銓育成雜-206,燕京大學盧緯民、山西銘賢學校周松林、中央大學金善寶等先后育成一批自交系和雜交種。這段時間里,楊允奎、蔣德麟、吳紹骙、盧守耕、戴松恩、蔣彥士等先后引進美國資源用于國內育種事業。抗戰期間,廣西的范福仁、四川的張連桂、李先聞、楊允奎等都較為系統地開展了玉米自交系選育和雜交種組配試驗,并育成了一些有利用價值的自交系和雜交種。1947—1949年,陳啟文等在山東解放區進行玉米品比試驗,從太行山區引進“金皇后”品種進行推廣種植。

      老一輩玉米育種家在外敵入侵、社會動蕩、經費拮據等諸多不利條件下,憑藉愛國之心和對事業的責任感,辛勤經營,為新中國玉米品種改良事業奠定了初步基礎。

      在這個階段,生產中采用的主要是農家品種、引進品種和新選育的綜合種。品種呈現“多、亂、雜”的現象,產量低。至1949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為19372.8萬畝,單產為64.1kg/畝。

      全新時代——

      1949起,改農家種為品種間雜交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玉米生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育種研究進入現代玉米育種時期。

      1949年12月,原農業部召開“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玉米育種家吳紹骙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在會上作了“利用雜交優勢增進玉米產量”的發言。原農業部采納了此項建議,于1950年3月召開玉米工作座談會,邀請吳紹骙、張連桂、李競雄、劉泰、陳啟文等專家參會并制訂《全國玉米改良計劃(草案)》。這項計劃確定采用簡而易行的人工去雄選種增產措施和利用品種間雜交種來提高玉米產量。這個文件開創了我國在大面積玉米生產上改農家種為品種間雜交種的新時期。

      據統計,50年代全國共搜集整理地方品種14000多份,評選出良種2000個,在生產上推廣應用200多個,種植面積較大的有43個,占玉米總面積的85%以上。主要有金皇后、金頂子、白馬牙、英粒子、遼東白等,在此基礎上選育出一批品種間雜交種,如陳啟文選育的“坊雜2號”等,比當地農家品種增產20%~30%。之后,全國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相繼育成玉米品種間雜交種400多個,在生產上廣泛應用的有60多個,全國推廣玉米品種間雜交種166.7萬公頃。

      優勢利用——

      1957年起,雙交種的選育和推廣

      1957年2月,原農業部發布《關于進行玉米雜交種育種工作的意見》后,全國各地開展了玉米自交系間雜交育種工作,相繼育成一批高產雙交種,全國共育成雙交種50多個。

      北京農業大學李競雄、鄭長庚等育成了農大3號、農大4號、農大7號,其中農大4號在山西省推廣種植450多萬畝。楊允奎主持育成了川農7號、川農15號以及三交種矮雙苞。山東省農業科學研究所陳啟文主持選育的雙雜交種“雙躍3號”“雙躍4號”發展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雙雜交種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育種家劉泰、劉仲元等培育出的“春雜5號”“春雜12號”等8個玉米雙交種先后在河北、山西、遼寧等省示范推廣,增產顯著。張慶吉主持育成了新雙1號、新雙2號等。其中,新雙1號在全國累計推廣1.5億畝以上。

      這一階段,全國玉米生產以農家種為主走上了以雙交種為主的階段。雙交種的選育與推廣真正體現了雜種優勢在玉米生產上的應用價值,使全國玉米平均畝產從50年代后期的90公斤,提高到60年代后期的115公斤左右,增產28%左右。

      六次換代——

      1965年至今,單交種的選育和應用

      在選育雙交種過程中,我國育種者已經注意到了優良單交種比雙交種植株性狀更為整齊,雜交優勢更強。1965年,河南新鄉農業科學研究所張慶吉等育成了我國第一個單交種“新單1號”,創造畝產608kg的記錄,在十多個省(區)迅速推廣,標志著中國玉米育種工作從選育雙交種開始轉向選育單交種。

      此后我國相繼育成“白單4號”“忻黃單9號”等二十余個優良單交種。1970年以后進入以單交種為主的階段,雙交種、頂交種等逐步退出生產。一批雙交種、三交種如“雙躍3號”“吉雙83”“黑玉46”“魯三9號”等雖然在生產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玉米單交種的選育與利用已勢不可擋。“中單2號”“鄭單2號”“豫農704”“嫩單1號”等優良單交種的推廣進一步擴大了雜交玉米的種植面積。至1978年,全國雜交玉米播種面積近2.2億畝,占玉米總面積的71.8%,其中一半以上是單交種。“中單2號”在1980年后仍連續多年是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

      1980年以后,中國玉米進入產業發展新階段。1983年啟動了玉米育種的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開始了玉米育種有組織、有計劃、每五年為一期的協作攻關階段。此后玉米育種研究又相繼進入國家“863”“973”“支撐計劃”等科技計劃。

      一批優良品種誕生。80至90年代育成的代表品種為“丹玉13”“吉單101”“東農248”“龍單13”“四單19”“農大60”“掖單13”“農大108”“魯單50”等;21世紀初至今代表性品種為“鄭單958”“浚單20”“中單909”“京科968”和“登海605”等,我國單交種種植面積已占全部雜交種的98.6%。2022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6.46億畝,產量27720.30萬噸,單產429.1公斤/畝,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達到90%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階段,在近60年的時間里,我國玉米品種實現了6次大規模更新換代,第7代品種換代正在悄然進行。后兩章節詳細談及。

跨時代大品種

      單交種至今,我國經歷了6次大規模的玉米品種更新換代。即以新單1號為代表的第一代,以中單2號為代表的第二代,以丹玉13為代表的第三代,以掖單13為代表的第四代,以農大108為代表的第五代,以鄭單958和先玉335為代表的第六代。

      根據白巖等在作物學報發表的“近四十年來我國玉米大品種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趨勢”,種業知識局對1982—2021年前三大品種及推廣面積制圖,可以系統看到第2—6次大品種更新換代的脈絡,如下圖。

      第1次更新換代——

      代表品種:新單1號、白單1號、白單2號、白單4號、吉單101等,數據不詳。

      第2次更新換代——

      代表品種:中單2號、四單8號、煙單14、丹玉6號等;

      中單2號由中國農科院李競雄團隊選育。其豐產、穩產、抗病、廣適,克服了70年代流行的大、小斑病,實現了“豐產、多抗和廣適”三大目標的統一,1982—1986年連續5年種植面積排名第一,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0.59%。

      第3次更新換代——

      代表品種:丹玉13、掖單2號、掖單4號等;

      丹玉13由遼寧丹東農科院吳繼昌團隊選育。其以抗性遺傳為基礎,是單基因抗性與多基因抗性相結合的抗多種病害的高產、質優、適應性廣雜交種,在1987—1994年連續8年居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第1位,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2.66%。

      第4次更新換代——

      代表品種:掖單13、四單19、掖單12、掖單19、本玉9號、西玉3號等;

      掖單13由山東萊州農科院李登海團隊選育,是我國第一個株型緊湊兼大穗型雜交種,以掖單系列為代表的玉米品種開啟了耐密品種選育和生產應用的先例,提高了種植密度,在產量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5—1999年,掖單13連續5年種植面積居全國第1位,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6.96%。

      第5次更新換代——

      代表品種:農大108、豫玉22、魯單50等;

      農大108由中國農業大學許啟鳳團隊選育,其高產、穩產、優質、抗倒、耐旱、耐瘠薄和抗多種病蟲害的諸多優點,適應性廣,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春玉米區、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和西南山地玉米區廣為種植,2000—2003年連續4年種植面積居全國第1位并超過200萬公頃,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0.91%,累計推廣1837.13萬公頃。

      第6次更新換代——

      代表品種:鄭單958、先玉335、浚單20、京科968、登海605、德美亞1號等;

      鄭單958由河南農科院堵純信團隊選育,集高產穩產、優質耐密、廣適多抗于一身,2004年以來已連續19年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9.0%,最高年份超過456萬公頃,累計推廣5971.12萬公頃,成為我國玉米育種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品種。

      先玉335高產、穩產、早熟、脫水快、出籽率高、商品品質好,深刻影響了我國玉米產業發展,累計推廣2368.5萬公頃。

      從歷年大品種的種植面積,還可以看到近年一個趨勢——去大品種化。

      2012年的前三大品種,推廣面積分別為6854萬畝(鄭單958),4215萬畝(先玉335)、2872萬畝(浚單20);

      而2020年,前三大品種推廣面積分別為2798萬畝(鄭單958),1493萬畝(京科968)、1460萬畝(裕豐303);

      2021年,更是分別達到了1825萬畝(鄭單958),1501萬畝(裕豐303),1304萬畝(中科玉505);

      近年來,全國前3大品種的推廣面積在逐年下降。目前大品種的更迭速度較慢、仍未完成更新換代,不過更迭關口正在到來。

進擊的第7次品種大換代

      第7代玉米品種悄然在各生態區發展起來,曾經的大品種已經難以守住市場,新的一批品種正邁入一線陣列。

      1、群雄爭霸,風起云涌

      據分析,大品種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河北、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涵蓋我國東北和黃淮兩大玉米產區。

      黃淮海夏播區一直是玉米大單品的重要孵化地。由于熟期大體一致和生態類型相對單一,歷史上,絕大多數千萬畝級大單品都出自黃淮海夏播區。

      近幾年,黃淮海主導品種包括登海605,隆平206、偉科702;聯創系的裕豐303、中科玉505、聯創808;以及良玉99、農大372等,呈現群雄并起的格局。

      沃玉3號、迪卡653、MY73、秋樂368、東單1331等品種顯露鋒芒,正邁入一線行列。登海,聯創,良玉等幾大公司分割市場。鄭單958雄霸單品種推廣面積榜首,但播種面積逐年下滑。

      北方春播區氣候資源最適宜玉米高產,但熟期跨越大,自南向北共劃分為6個積溫區,包括極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其中中熟和中晚熟是其主要分布區域。

      東北前些年的幾個大品種,天農9號、和育187、金慶707、先玉696、世斌338等,種植面積下滑,正面臨市場瓦解。

      目前,極早熟區依然是國外引進品種占主導,德法系大戰,從德美亞系列品種主流,到法系益農等品種崛起,國產玉米品種仍未實現突圍。

      在通遼地區,北京農林科學院趙久然團隊育成的京科968依然有絕對優勢,盤踞在主要市場不曾動搖。

      中早和中熟區域曾經是和育187的天下,2020年“美莎克”臺風過境東北,迪卡系列品種異軍突起。

      在中晚熟區,山西農科院的瑞普909,金苑種業的Z658,金博士825,先玉1483等品種正在開啟換代。恒育1號,鐵391等新品種開始站上“C位”。

      此外,吉林農大科貿的美亞81、山西龍生的龍生19、北京聯創的聯創803、遼寧東亞的東單1331、吉林云天化的天育108等品種,也在局部市場形成了一定優勢。

      2、官宣主導品種

      今年以來,官方層面也對骨干品種、苗頭品種、主導品種等進行了發布。

      2023年3月,農業農村部發布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其中,玉米骨干型品種11個,為鄭單958、先玉335、京科968、登海605、德美亞1號、德美亞3、和育187、蘇玉29、京農科728、中單808、正大808;

      成長型品種8個,分別為裕豐303、中科玉505、鄭原玉432、東單1331、優迪919、秋樂368、先達901、MC121;

      苗頭型品種8個,為京科999、農大778、興輝908、中玉303、羅單297、陜單650、翔玉878、鐵391;

      特專型品種5個,為京科糯2000(鮮食糯玉米)、萬糯2000(鮮食糯玉米)、金冠218(鮮食甜玉米)、北農青貯368(青貯玉米)、沈爆6號(爆裂玉米)。

      2023年6月,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主導品種,玉米有18個,為京科968、登海605、和育187、農科糯336、沃玉3號、瑞普909、秋樂368、MY73、中玉303、川單99、德美亞1號、良玉99、德美亞3號、翔玉998、MC121、申科甜811、澤玉8911、優迪919。

轉基因產業化與行業重塑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由于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科技創新是滿足國家糧食安全的唯一出路。

      在國際上,轉基因技術作為有效、可持續發展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已成為玉米種業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相較之,我國玉米轉基因產業化處于初級階段。

      2008年,我國啟動實施了轉基因重大專項,使轉基因玉米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玉米遺傳轉化技術實現突破。不過,十幾年來,產業化的大門一直沒有打開。

      2020年以來,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種業技術愈發重視,轉基因育種的產業化進入“實質推進期”。

      2021年,為解決草地貪夜蛾和雜草危害問題,農業農村部對已獲安全證書的轉基因大豆和玉米開展了產業化試點。

      隨后,配套條例修改。2022年1月,農業農村部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四部規章的部分條款予以了修改。

      2022年6月,《國家級轉基因大豆品種審定標準(試行)》、《國家級轉基因玉米品種審定標準(試行)》發布,產業迎來了重要轉折。截至目前,產業化還差臨門一腳——轉基因品種的審定。

      轉基因產業化落地后,將是一場徹底的品種換代革命,洗牌式重塑種業競爭格局。

      1、13個轉化體獲得安全證書

      根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歷年清單,截至2023年8月20日,我國總共發放了7批16件玉米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涉及轉化體13個。

      從性狀來看,已獲得安全證書的均為耐除草劑、抗蟲、抗蟲耐除草劑玉米。主要包括:抗鱗翅目害蟲、耐草甘膦、耐草銨膦、抗草地貪夜蛾等。

      從單位來看,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獲得安全證書的產品有4個,為DBN9936、DBN9858、DBN9501、DBN3601T;

      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個,為瑞豐125、浙大瑞豐8、nCX-1;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3個,為Bt11×GA21、Bt11×MIR162×GA21、GA21;

      中國林木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2個,為ND207、CC-2;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1個,為BFL4-2。

      2、企業路徑

      轉基因種子產業鏈日益成熟。

      上游為生物技術公司,如大北農生物、先正達集團、杭州瑞豐、隆平生物等,通常投入大量資源挖掘基因、開發基因事件,中下游為種子企業,如隆平高科、荃銀高科、登海種業等,通常進行品種審定、制種生產等活動。下游為經銷商,進行產品銷售。

      大北農較早布局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研究。目前,與國內130多家種業企業進行合作,培育了200多個生物新品種,覆蓋面積為2億多畝。收費模式主要采用性狀許可收費的方式。

      杭州瑞豐與國內主要種子公司開展了不同程度合作,將已獲得國家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性狀導入了目前國內主推玉米當中。其中,合作開發的一部分品種已經在參與或完成了農業農村部多年多點試驗,部分品種已提交轉基因玉米品種審定;一部分品種仍在回交轉育,預計很快將開發完成并進入測試和審定試驗。

      隆平生物轉基因玉米抗蟲、抗除草劑性狀研發工作也取得階段性突破。

      隆平高科通過投資杭州瑞豐、隆平生物、海南綠谷生物、國豐生物等平臺來布局生育育種技術,開展抗蟲、抗除草劑玉米基因性狀開發。

      荃銀高科作為先正達種業板塊的重要成員,積極開展生物育種技術方面研發與合作。目前先正達旗下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已獲得3個轉基因玉米安全證書,包括“三價”系列基因Bt11×MIR162×GA21,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登海種業的轉基因玉米品種登海605D參加了國家2023年小范圍試點銷售。

      豐樂種業已完成鐵391、奧美95、同玉609和陜科6號等多個正在經營的主要玉米品種的轉化工作,正等待審定。同時,布局生物技術領域,收購了四川天豫興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育種奠基人與接力者

      從育種、制種到推廣,玉米種業的今天,是由無數的基礎研究工作者、育種家、企業家、政府部門共同托舉至此。

      其中,育種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回溯中國玉米育種百年長卷,一代代育種家傾盡全力,在逆境中堅守,不斷刷新中國玉米產量和中國技術高度。而今,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新一批育種家也挑起大梁,成為推動玉米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本章節簡要整理了一些玉米育種界的前輩楷模與當代接力者事跡,歡迎補充。

      楊允奎,中國玉米育種奠基人之一,也是作物數量遺傳學科的拓荒者。20世紀20年代少數留美學者之一。1937年受命創辦四川稻麥試驗場。在抗戰期間先后培育出50多個雙交、頂交種。是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雜交種的開拓者。

      吳紹骙,中國玉米育種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玉米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最早提出根據自交系類型異同或親緣遠近合理配制玉米雙交種和選二環系的原則;50年代初在國內倡導玉米品種間雜交種和綜合種的選育利用,并采用異地培育法以加速世代進程。他主張在玉米雜種優勢利用方式上最終應由雙交種改為單交種,并帶領團隊先后育成豫農704、豫單5號等優良雜交種大面積推廣。

      李競雄,長期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玉米雜種優勢利用途徑,育成我國首批玉米雙雜交種農大4號、農大7號;育成多抗性豐產玉米單交種中單2號,在全國推廣3億多畝;開拓我國玉米品質育種、群體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研究;組織編寫中國第一部《作物栽培學》教材。

      吳紀昌,我國著名玉米育種家,多年從事玉米病害綜合防治及玉米抗病育種等研究工作。主持選育“丹玉13號”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帶領團隊育成自交系E28,是20世紀80年代旅大紅骨資源類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骨干系之一。

      陳啟文,著名玉米育種學家。育成品種間雜交種坊雜2號,推廣面積達200多萬畝,極大地支援了解放戰爭的勝利。解放后他參與制定“全國玉米改良計劃”,提出采取育種、栽培、生產結合,試驗、示范、推廣結合的途徑開展玉米雜交育種工作。50年代選育的雙躍3號、雙躍4號等雙交種增產20%以上,累計在全國推廣3000多萬畝。主持編著的《中國玉米栽培學》在中國的教學、科研及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紀麟,農業教育家、玉米遺傳育種學家。致力于玉米雄花不育性研究,育成華玉1號、2號、3號恢復型雄花不育系玉米雜交種;倡導種質改良,創建具南方特點的玉米輪回選擇基礎群體,為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發展南方玉米生產與育種事業作出了貢獻。

      許啟鳳,1929年出生,江蘇宜興人。玉米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用18年的艱辛和執著選育出了玉米品種“黃C”,通過20多年,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家專利的優質高產高效玉米品種“農大108”及其親本自交系,并于2003年獲200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聯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榮譽獎。

      戴景瑞,1934年9月出生于遼寧海城。1963年畢業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院。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首次在中國實現玉米雙交種三系配套,育成玉米優良自交系綜3、綜31和雜交種農大60、農大65、農大3138等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率先用細胞工程技術育成抗小斑病C小種的雄性不育系,用基因工程技術育成中國第一代轉基因抗蟲玉米,為發展中國玉米育種和生產及培養大批農業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

      宋同明,玉米遺傳育種學家、中國高油玉米奠基人。是農大108和農大3138的聯合育種者。育成的農大372目前是黃淮海地區主栽品種。

      程相文,1936年生于河南鄭州。引進和選育了39個玉米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培育出的“浚單20”玉米新品種2004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玉米主導品種推廣種植,成為黃淮海夏玉米區種植面積第一、全國種植面積第二的大品種。被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等榮譽稱號。

      堵純信,1936年12月出生,河南省原陽縣人。主持選育出制種產量高、綜合性狀優異的玉米自交系鄭58,培育出耐密高產、穩產廣適的玉米雜交種鄭單958。突破了玉米雜交種在高密度下易倒伏與結實性差等關鍵技術瓶頸,實現了玉米高產育種的重大跨越。鄭單958連續18年為我國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是我國第六次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的標志性品種。

      榮廷昭,1936年生。1957年畢業于四川農學院。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選育了集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于一體的玉米自交系30余個和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雜交種40余個,累計推廣近億畝,新增玉米40多億公斤;還開辟了玉米育種新方向,率先培育出“類不育胞質”等一批新材料。

      崔俊明,昌7-2育成人。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利用昌7-2育成的雜交種300多個,其中包括鄭單958、浚單20、安玉5號、安玉8號等知名品種,成為我國應用頻率最高、面積最大的玉米核心自交系之一。

      柏大鵬,知名玉米育種專家,其牽頭育成的先玉335開啟了玉米單粒播種新時代。

      陳偉程,1934年10月生,廣東南海人。作為我國玉米育種奠基人之一吳紹骙的助手,完成了異地培育研究,提出了選育大穗大粒高產雜交種模式。育成的豫玉22年種植面積逾2000萬畝,2001-2003年列全國第二大、黃準海第一大推廣種。又育成偉科966、偉科702、偉科631、偉育187等系列新品種。偉科702目前仍是黃淮海主導品種。

      李登海,1949年9月生于山東省萊州市。在我國率先育出了具有畝產突破700公斤到1500公斤高產能力的一系列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創造了全國和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高產能力比平展型雜交玉米品種提高了115%,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掖單”“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種,成為中國跨世紀的主推品種。

      宋協良,1951年生。培育出良玉66、良玉88、良玉99,還有良玉188、良玉918、良玉911、良玉119等系列通過國家審定的優良品種多達70余個,被業內譽為“高產專家”,創建了享譽全國的“良玉”品牌。

      趙久然,1962年8月生,北京平谷區人。帶領團隊培育京科968等國審玉米新品種200多個,居全國同行業首位。累計推廣4億多畝,增產糧食200多億公斤。京科968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是我國近十年來作物育種標志性成果;京科糯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種植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的鮮食玉米品種;京農科728突破夏玉米機收籽粒技術瓶頸,成為首批通過國家審定的機收籽粒品種。構建了全球數量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

      王義波,1956年生,河南省柘城縣人。創建聯創種業,育成了一系列玉米優良品種。中科4號、中科11號曾經引領黃淮海市場,成為我國玉米主栽品種。帶領團隊先后培育出聯創808,裕豐303,中科玉505等領軍黃淮海地區的玉米主栽品種,目前,這三個品種種植面積均在全國前十。

      黃長玲,1962年12月生,福建人。基礎研究和應用推廣并舉,創造了巨大社會經濟效益。以“三高三抗”耐密高產廣適育種新思路,構建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創制了一批優良新自交系;培育出中單玉米新品種20個,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過億畝。中單808和中單909連續多年被列為西南和黃淮海區玉米國家主導品種。目前中單808仍是我國玉米骨干型品種。

      李建生,1954年10月生。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的相關研究45年,于21世紀初開展玉米分子標記和單倍體技術研究,推動我國現代玉米育種技術的升級換代。培育20多個玉米新品種。

      杜賢章,1953年8月生。育成沈玉21、優迪919、翔玉998等一批知名品種。優迪919在2023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成長型品種,翔玉998為2023年農業主導品種。

      趙勁霖,1954年11月生。蠡玉系列品種主持人、創始人之一。選育綜合性狀優良、適應性廣、抗病抗逆性強的骨干自交系L618、L91158、L117、953和L5895。育成蠡玉、兆育和源育系列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4億畝。

      劉顯輝,1962年生。墾豐種業創始人。深耕農作物種子研發創新及科技成果推廣工作三十余年,先后從事小麥、大豆、水稻、蔬菜、玉米等作物種子小區試驗,選育研發、生產加工、推廣等多項專業技術工作,德美亞系列、綏玉7號、龍丹38號、龍粳31號等累計推廣面積超億畝。

      蘭海,1977年5月出生。主要研究領域為玉米遺傳育種及玉米功能基因組學,先后主持和主研育成國審及省審玉米品種30余個。其中,川單99是目前我國農業主導品種。

      李世曉,創辦五谷種業,帶領團隊育成并通過審定玉米新品種50余個,2017年,五谷305和五谷318通過國審,當年國家首批審定8個籽粒機收玉米新品種,五谷種業占2個。2021年,甘肅育種企業通過國審的玉米品種30個,五谷種業占10個。建立了以DH(單倍體)技術為核心的工程化育種技術體系,近五年累積創新單倍體系21萬份。

      張學信,創造了西玉 3 號夏玉米大面積連片平均畝產 969.84 公斤的高產紀錄;主持了彩色糯玉米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開發,使彩色糯玉米種質創新和高產優質多抗育種國內領先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沈志成,30余年扎根生物技術,創辦瑞豐生物,突破國外專利壟斷自主研發的瑞豐125、浙大瑞豐8、nCX-1玉米,CAL16大豆等多個轉化體通過國家安全審批,被稱為“開創性進展”。

      呂玉平,創立隆平生物,核心產品LP007及其配套庇護所玉米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郭國亮、李國斌、肖必祥、李慶峰……

      還有許許多多育種大家、民間育種家、生物育種接力者,他們披星戴月,南來北往,由他們育成的新品種筑起產業發展的基石。

玉米大事記

      2000年,《種子法》實施,中國正式邁進種子市場化階段;

      2002年起,鄭單958崛起為一代里程碑式品種,推廣速度之快,縱橫時間之久,貢獻之大,史所罕見;

      2004年起,先玉335掀起高價值、單粒播種浪潮,改變了中國傳統玉米種植技術,國產玉米種子標準也開始與國際接軌;

      2008年起,為調動玉米種植的積極性,我國啟動玉米臨時收儲制度,玉米產業“高價格、高庫存、高補貼”問題凸顯;

      2011年,國務院8號文開啟了改革時期,我國步入市場導向的商業化育種新進程,制種面積快速提升;

      2015年起,為調整種植結構,緩解玉米庫存壓力,開始實施“糧改飼”政策,減少籽粒玉米種植;

      2016年,取消玉米的臨時收儲政策,并出臺了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政策實施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玉米種業逐漸進入寒冬

      2016年,新《種子法》施行,綠色通道開啟,玉米品種“井噴”,大品種市場空間變小;

      2020年,臨儲玉米庫存基本消耗殆盡,供需缺口的加大使進口壓力明顯增加,玉米價格開始上行,制種價格開始上漲,市場明顯兩極分化;

      2020年,轉基因產業化進程提速,至今有13個轉基因玉米產品獲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2022年1月,農業農村部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四部規章的部分條款予以了修改。

      2022年6月,《國家級轉基因玉米品種審定標準(試行)》發布。配套條例修改,相關政策落地,我國轉基因產業化迎來重要節點。

      主要參考資料:

      [1]戴景瑞,鄂立柱.百年玉米,再鑄輝煌——中國玉米產業百年回顧與展望[J].農學學報,2018,8(01):74-79.

      [2]白巖,高婷婷,盧實,鄭淑波,路明.近四十年來我國玉米大品種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趨勢[J].作物學報,2023,49(08):2064-2076.

      [3]王振華,劉文國,高世斌,李新海.玉米種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中國畜牧業,2021(19):26-32.

      [4]仇煥廣,李新海,余嘉玲.中國玉米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21,(07):4-16.

      [5]韓俊強:2023年玉米品種大換代和新競爭格局已開啟,新一輪高庫存時代到來

      [6]劉定富,高洪昌.深度!玉米品種更新換代正進行,誰將取代鄭單958成為新一代第一大單品?

      [7]MAIGOO品牌榜知識榜.中國玉米產量省份前十名

      來源:種業知識局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