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南北學苑 ,作者霍玉剛
從當前的玉米種子產業形勢來看,從大咖到從從業者的聲音似乎是混亂的低谷,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生存越來越難。生產成本的突然快速上升且資金支付的提前,加上某些制種基地管理部門其他特殊的要求,大小種子企業壓力陡然增大,本是最簡單的一環,卻成了大問題。
品種的開閘放水,審定的品種百倍的增加,品種價格的一路走低,一個品種甚至幾萬、十幾萬元的轉讓,科研經費減少,育種家也越來越難,也讓一批老師壓縮規模甚至轉型做測試等等。
品種的增多也造成了示范、銷售的困難,一個經銷商手里幾十個品種,新企業、小企業甚至很難找到好的示范點,品種也很難受到重視,同時企業也越來越卷,永遠有新奇的促銷、更低的價格。
轉基因的加快推進,對行業也許又是一次洗牌,手里有沒有轉基因品種、能不能最先通過審定,如何在將來的轉基因種子市場保持競爭力是更是企業和育種家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總之,似乎大家都覺得生存、發展似乎越來難,生意越來越難做。那么,未來我們還有機會嗎?筆者認為,未來玉米種子產業,還充滿著機會,無論是對已經身在其中的種子企業、育種家、創業者還是想進入產業的資本。
首先明確玉米種子產業是個賺錢的好產業,2022年A股約500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是28.59%,在行業內玉米種子的毛利率遠遠高于這個數字,登海種業、聯創種業等優秀公司的毛利率都曾多年高于50%,這要高于我們感覺的高大上的軟件開發、半導體行業。
再者我們所說的艱難是比較行業2000年開始后草莽初創期,敢創業,買品種生產就可以賺錢,還有制種產量嚴重下滑后的個別的供不應求年份。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行業的發展注定競爭會更加激烈,考驗從業者的創新能力,全方位治理水平。
當前,從政策面上,國家對于糧食、對于種業的重視前所未有,而且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2021年以來已經出臺一系列種業促進政策,從《種業振興行動》,到《種子法》的修改,實質性派生制度落地,審定要求的提高等等。

應該說,當前是僅次于2000年《種子法》實施的又一次政策紅利期。2000年后發生的事我們都知道,目前行業內大多數的企業家都是那時開始創業成長壯大。
從產業主體看,玉米種子產業還非常的分散,行業領先的隆平高科、登海種業約也就8-10個億的收入,市場占有率約7%。超過3億元收入的企業已經能排到行業前十。即便是現在大的企業,也是局部區域的產品領先。我們不像美國,已經形成幾大巨頭全方位的領先,難以撼動,大家都還有機會去局部突破,發展壯大,如果有新進產業的大資本完全可以通過整合的方式快速做大。
從育種來說,領先的企業或者是科研院所團隊是基于穩定的研發投入,育種家的水平,但目前種質資源分散且重復,又不斷有海外資源的引入,加之我國的氣候類型相對復雜多變,區域多,育種家們還有非常多的機會選育出自己的特色品種,闖出一片天,我們當前的主推的一些好品種就是如此,比如沃玉3、比如東單1331,比如MY73等等。還有就是一批功勛育種家將逐步功成隱退,他們的光環太強,像品種換代一樣,對一批思想活躍,勤奮務實,善于學習又耐得住寂寞的新一代育種家是非常好的機會脫穎而出。
我們的科研體系在短時期內完全復制美國科迪華、孟山都是不現實的,也不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筆者一直在思考眾多優秀育種團隊怎么能夠用商業邏輯集合行成合力,打造一個平臺,那將是可以比擬國內任何一個大企業。
對于創業的企業家,我也覺得行業還有大把機會,新一代的獨立育種家逐漸成熟,加上科研院所還聚集了一批優秀育種團隊能夠提供好的產品。在銷售環節我們的傳統的代理模式似乎還是根深蒂固,但隨著土地流轉,種田的主體的改變,移動互聯的普及,是需要有創新思維的企業家來發動的一場變革。就像其他產業的小米、美團、理想、比亞迪等等,推動產業發展也能創造巨大財富。
轉基因的落地,對于有準備,重視創新的企業更是機會,產業門檻更高,盈利能力會變得更強。
無論是種子企業、育種公司未來也都有更多的機會實現自身價值,北交所已經對種子企業開放,未來央企、上市公司、地方國企對于優質資源的整合將持續深入。只要做的好,買家就會上門。總之,正是恰逢這個行業“亂世”,機會更多,能造就出英雄。













